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50988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摘要:根据我国水土流失规律、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第三步发展战略要求,阐述今后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除害兴利,减免干旱、洪涝、风沙等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实施生态移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保护、治理、预防三兼顾,推动水土保持全面深入发展;进行分区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关键词: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 流失的宝贵经验,对指导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今后我国水土

2、保持发展战略构想。 1 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战略,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口多、山区多、自然灾害多;耕地少、森林少、水资源少“三多三少”特有国情。我国有 13 亿人口,其中有 8 亿农民,对水土草木矿产能源等资源消耗掠夺多,伴随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大。我国国土面积 960 万km2,平原很少,山地、高原、丘陵、沙漠、戈壁占国土面积的 2/3 以上,不少地方为不毛之地,是水土流失易发区,加上气候严寒干旱,治理难度很大。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干旱、洪涝、水土流失、台风、沙尘暴、风雪暴、霜冻、蝗虫、地震、森林火灾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造

3、成巨大损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国土农垦系数小,仅有 1 亿 hm2 耕地,人均只有 0.09hm2,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 1/4,美国的 1/9,印度的 1/2,且耕地的中2坡地多、沙地多、盐碱地多、低洼易涝地多,质量差,全国水地灌溉面积仅 0.5 亿hm2,占耕地 39.8,不少地方靠天吃饭,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从古到今,吃饭成为中国第一大问题。要保障一个国家风调雨顺和环境良好,森林面积要占到国土面积的 30以上,而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 16.55,比世界的 27还低 10 多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世界的第 5 位和第 7 位,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的 21.3和 1/8。也

4、就是说,用占世界不足 5的森林资源来满足世界 22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森林资源难以满足要求,每年要进口大量木材和纸浆。有限的森林及其在减少,使水源失去了涵养,加剧了水土流失。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 2220m3,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居世界第 88 位。且分布不均,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水资源仅占 19.5,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 25mm1。再加降雨分布不均,工农业、城乡用水矛盾突出,污染严重。全国有半数城镇水资源紧缺,40 多个大中城市被列为水荒城市,干旱、水荒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由于“三多三少”的现状,导致了长期以来毁林毁草、开荒扩种、广种薄收

5、、单一粮食生产的陋习根深蒂固,造成了农林牧用地比例的失调,大农业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化、农业低产、农民贫困的困惑局面。大量已有的坚持长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事例反复证明:坡地实现梯田化,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沟道通过坝地建设,滞洪拦泥变良田,沙漠通过引水拉沙、机械平整变荒漠为良田绿洲;山原地区通过兴修水利,发展集雨灌溉,实现旱地水利化,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为少种高产,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退耕还林奠定了基础。稳定的退耕和大面积绿化五荒地,为林草建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进了果、畜、经济作物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3促进了我国农业向

6、集约化经营、科学种田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使农村劳力逐步转移到城镇,农民变为工人,将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 实施除害兴利战略,减免干旱、洪涝、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公认,21 世纪是环境的世纪,谁在这方面占据了主动权,谁就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西部、三北及广大山区,通过造林种草、兴修梯田、治沟打坝、改造沙漠等水保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土地质量,增产粮食,发展畜牧,而且可以有效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库坝淤积,延长使用寿命,可减免或减轻洪涝

7、和沙尘暴灾害。例如广西玉林地区和四川盆地的区位、地形、面积基本相仿,在 1981 年 7 月特大洪水中,虽然四川盆地比玉林地区降雨强度小 50,但淹没农作物、倒塌房屋、经济损失分别是玉林的 2.9、9.6、6.1 倍,关键是四川盆地森林覆盖率只有 35,而玉林地区却达 252。充分说明治理程度高低对防洪抗灾的重要作用。又以西部地区为例,到 2001 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6 万 km2,年均减少土壤侵蚀 10亿 t,增加蓄水能力 130 亿 m3。黄河治理取得了 50 年安澜的伟大成就,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由 19491979 年的 16 亿 t 减少到 19801996 年的 8.

8、13 亿 t,其中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 3 亿 t。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分布的 10 万多座淤地坝工程,累计拦泥百亿 t,淤地 33 万多 hm2,增产粮食 125 万 t,促使 40 多万hm2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水土保持工程对江河下游的滞洪、拦沙及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开荒扩种、过度放牧、乱挖药材和修路开矿等基本建设的人为破坏,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平均每年一个中等县的速率扩展,沙漠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417.6,通过为期三期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 2000 年底,累计完成造林 0.2hm2,0.2 亿 hm2 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一些条件较好地区有 50

9、0 万 hm2 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碧树绿洲。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5.05提高到近 10,大大减缓了风沙扩展速度1。榆林市沿长城内外,建成总长 1500km 的 4 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营造了 165 块万亩以上的成片林,40 多万 hm2 流沙被固定,9.3 万 hm2 农田形成林网化。使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 3050,沙暴日数由 50 年代的 66 天减少到 24 天以下,沙区荒漠化每年以 1.62的逆转速度在缩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丘陵山区已有 60 多万人在沙地上开辟了绿洲,重建家园,谱写着山川秀美新篇章。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

10、治理,修三田(梯田、埝地、坝地),种林草,搞封育,禁放牧,舍养畜,扩大林草面积,增加地面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水旱、洪涝、风沙等危害,使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转化。水土保持是一项化害为利的战略对策。 3 实施综合治理开发战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水土保持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起始是以沟道淤地坝建设为主,后来变为以坡面梯田建设为主,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反弹琵琶”,大上林草植被,都因措施单一布局分散起不到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80 年代后期以来,坚持了以小流域为单元, “山水林草、田园路村”八位一体综合治理,较好地解决了治理与开发,拦与排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土

11、草木资源,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实现了农林牧副的协调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例如甘肃省庄浪县,曾经是“苦瘠甲天下”、 “吃救济粮,穿破衣裳”,40 年来坚持以梯田为主的综合治理,现已在 400 多架梁 2500 多条沟壑之间 6.6 万多 hm2 坡耕上建成优质梯田 6.6 万 hm2,营造水保林草 1.6 万 hm2,道路、林网带 156km,修建治沟骨干工程 8 座,集雨水窖 3.4 万眼,发展滴、喷、渗节水灌溉面积 200 余 hm2,道路51183km,形成了“梁峁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道林草坝库穿鞋”的综合治理格局。人均产粮、收入双过千,

12、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林草覆盖率已达 35,森林覆盖率达到 23.6,比全国高出 6.8 个百分点3。 陕西省靖边县解放前荒沙弥漫、全县仅有林地 333hm2,多年来,坚持“沟沟岔岔建库坝,沙丘荒峁搞绿化”的方略治山治水,到目前,全县累计营造草、灌、乔结合的水保林草 22.3 万 hm2,其中经济林 0.84 万 hm2,林草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5提高到 44,使 10 万多 hm2 荒沙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同时修建水库 140 座,淤地坝 1166 座,池塘 135 座,打机井 2600 眼,发展灌溉面积 1.7 万 hm2,水库总库容达 10 亿 m3,人均基本农田达到 0.17hm2,北部沙

13、区人均水地达到 0.13hm2以上。治理程度的提高,使占全县总面积 90,4500km2 的水土流失全部得到控制,年输沙量由建国初的 5600 万 t,减少到目前的 500 万 t 左右,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基本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县份。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到 2001 年,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达到 15.55 亿元,财政收入 2.2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336 元。 四川达川县虽有水热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山区面积广,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 1/2 以上,灾害频繁,人民贫困。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山顶水保林,山腰经济林,山脚基本农田,地中排水沟,

14、道路配套,地坎林草锁边”的布局开展综合治理。使治理程度达到 53,森林覆盖率 60以上,1998 年实现了绿化全面达标。同时,建成了水蜜桃、凤凰柚、新系列脐橙、梨四大经果林基地,1998 年人均收入 2750 元,人均产粮 523.6kg,实现了“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脚保肚子”,水土流失减轻,山青水秀,人民富裕的目标。此外,诸如山西的曲峪、陕西的柳卜台和内蒙古的川掌沟、甘肃的西沟等村庄和流域的快速变化,都说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战略,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实6现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 4 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全国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

15、康,难点在山区。全国当前约有近 6000 万贫困人口,其中有半数以上生活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成为一个庞大的生态难民群体。这里的群众长期沿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造天吃饭落后的传统耕作习惯,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 “住的破庵庵,吃的稀糊糊,喝的黄汤汤,穿的破片片,油灯照亮一点点,羊肠小道坡坎坎”,生活十分贫寒。此外,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修建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像三门侠、青铜峡、三峡、小浪底、二滩、宝珠寺等,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库区移民。 面对这些生态难民和水库移民,以及其他工程移民(如修路、开发矿山等),应结合水土保持工作,统一规划,通过各种渠道筹资的办法,在条件较优越的地

16、方移民建镇,兴修基本农田,建设“三园”(果、茶、林)、打井、建房、通电,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移民安居乐业,并通过技能培训,实行城镇就业,变农民为工人和居民。移民后的山区建立生态无人区,实施封禁措施,依靠天然更新和飞播造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陕西省生态移民人数达 70 万,其中陕北从山区移民有 60 万人。靖边县 19982000 年,扶贫、民政、水保等共集资 6030 万元,造林固沙,拉沙造田,平地改土,兴修水利,为每户兴修 0.67hm2 或每人 0.13hm2 水地,使每户拥有0.03hm2 宅基地、0.03hm2 菜地,将白于山区 1860 个贫困户的 9308 人搬迁到风沙滩地区安家落户,已全部实现脱贫。促使该山区近 0.7 万 hm2 坡耕地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三门峡库区为 10 万移民打井 2531 眼,发展水浇地 0.7 万 hm2,人均0.07hm2。朝邑在内滩改造低洼渍碱地 0.4 万 hm2,变为高产田,修建生产道路700km,植树 500 万株,已形成 359 条 672k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