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41192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管理论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管理论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是小 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 工资及福利的影响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 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工资及福利的影响的论文版权归原作 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 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经济开放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是大部分工人生 活的惟一依靠,在中国的大部分产业中都有进出

2、口的影子,于是这些产业的工资就与进出 口带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决定我们在过去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必将 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逐渐向以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结构转变。 本文讨论的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我国工人工资和福利的影响。关键词 比较优势 出口产品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业工人工资 就业一、世界产业结构更替早期主要发达国家在他们形成发展的轨迹上,写下了这样一条产业更替的道路,即 由农矿资源密集型产业,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至现如今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产业的变化。这种产业升级的道路被某种科学必然性驱使,使战后很多发展中国 家也进入了这个轨道中

3、。于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一种波浪型,相继为补的世界产 业结构。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昂贵,而技术,资本较丰富,发展中国家普遍上劳动力工资 低下,技术相对落后。世界的简单劳动力流动由于受到国界,移民政策的制约以商品的进 出口为媒介完成它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移。二、工资价格均等化和现状根据 HOS 的理论,这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要素密集型不同的产品进出 口会使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虽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它仍然在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发 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的相对工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现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的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差还是很远的。比如在德国一个外来务工的东欧工人平均

4、每小时 要低 5 欧元。在这些欧盟老成员国中,一个员工平均年工资高达 5 万欧元。而在拉脱维亚、 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一个员工平均年收入还不到 7000 欧元。劳动力成本差距悬殊,导致 越来越多的美国和西欧公司将资金投向中东欧国家。再拿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来说,仅是发 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至三十分之一。三、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以及比较优势我国建国以来,一直以发展重工业为先,先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础,以便用国内生产的机器来代替进口。但我们片面发展的重工业在国际分工中并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 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建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问题。再加上严重的资 源耗费,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全要素生产

5、率在落后的技术下难以抬头。就此建立起来的重 工业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不优先的问题。相反,后起的轻纺,鞋类等产业的发展倒是后来 居上,以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具有优势。从出口商品的构成上来看,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历年在 15%以上,历年的出口产品 结构在不断优化的同时。轻纺,鞋类,服装机电的出口地位仍然坚不可移。这与我国是一 个资源总量较丰富,而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仍远远赶不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原因是分不开 的。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就业及工资的影响1.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以递减的速度增长是与我国国内的生产力水平相 适应得。就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我国处于中期阶段的上半期或第二阶段,我国的工

6、业结构 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开始让位于石化,冶金、机械制造 等工业,因此在与本国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得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在减 少,同时对于劳动力来说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力工资的稳步上升也是一个重 要因素。人民真正关心的是与经济的蓬勃增长相适应得工资的提高和福利的上升。2.我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正因为如此,大量的外资进入我 国办厂,用比他们国内便宜很多的劳动力替代一部分资本的投入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边 际替代率递减的过程中,只要劳动力替代资本投入能保持利润的上升或不变,这种替代不 会停止。国外的剩余或者以 FDI 的形式,或

7、者以外商利润再投资的形式,又或者是纯粹的 经常项目贸易差额投入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生产中。我国是一个“双顺差”国家的事实证明, 我们正在利用更多的外国剩余来提高我们本国工人的工资。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新一代的青年在接受教育和科学,他们将来是可以从事复杂劳动, 会熟练掌握技术的一代,但提到的农民,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为这部分简单劳动力寻 找就业和提高工资也是当务之急。加工贸易一直是一条出路,从 1985 年到 2005 年,加工 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由 11.77%增加到了 48%。如果没有世界市场,我国要靠本国的经济循 环来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的进程肯定比现在慢的多。我们社会主义 中

8、国从建国起就已经在一个世界分工格局形成的大环境中,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殖 民地的存在,大量攫取资源和把殖民地当成他们本国产品销售地的增长模式被一种基于自 由平等互利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取代。充 分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生产产品用于交换比自己生产更多的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即 使在经济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国家,在国际交换中,他们所付出的实物形态的 物化劳动多于他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他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从而节约 社会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在全球福利扩大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产业结构的优化 是我们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的心愿。参考文献:

9、1陈仲常刘林鹏: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 题,2006 年第 10 期2邓志新:我国出口贸易超常增长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103马玉霞:警惕我国加工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对外经贸实务,006 年第 11 期4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徐海宁:经济学前沿理论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

10、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11、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1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