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32025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是 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 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的论文版权归 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 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尚新鲜、品种丰富、质量高档、价格较低已成 为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消费

2、的基本要求。生鲜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 成本,增加效益及附加值。这对于发展我国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供应链 分析 策略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及我国的消费特征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 等)为对象,围绕生鲜农产品这一经营核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协调农 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诉求,从农资采购开始,完成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市场分销的一系列过程(见图所示)。生鲜农产品供应 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链,而且还是一条生鲜农产品通过加工、

3、 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增值链。图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示意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生产、购销模式正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 随着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在消费生鲜农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着全新的消费观念, 他们不但关注基本效用,如口味、成分、制作方法等,而且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另一方面, 超市正在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终端的主流模式。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 60%80%的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在我国沿海地区,农贸市场正在逐步退出农产品零售 环节。在国际市场上,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量排名一直位居世界前几位,水产品、 家禽、水果、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的生鲜农产品出口额占据其

4、中较大比例。我们能够 依托供应链来进一步提升生鲜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其原因在于:对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可以 确保质量与安全,使其顺利地跨越“绿色壁垒”;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提高经 济效益及附加价值。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具备强大竞争力的生鲜农产品出口国家都拥有完 整的供应链,构建和发展我国的供应链体系非常紧迫。二、我国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 SWOT 分析1.优势分析(Strengths)(1)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种植区域。居民消费需求一直 非常旺盛,粮食消费量下降明显,动物性食品像牛羊肉、水产品、禽肉和蛋奶的消费量明 显提高,食品结构变得更富营养、更为合理。(2)新型

5、的生鲜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生成,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市场交易型农 业是一个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几年,在生鲜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较 好的企农利益分配方式,并主要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3)大型核心企业已在供应链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会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优 化,例如北京的汇源、四川的通威、河南的双汇、上海的光明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的供应链的实践表现。目前在城乡进行的产业格局调整,给龙头企业发展生鲜农产品物 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劣势分析(Weaknesses)(1)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涉及农、工、商三 大产业,各节点在产业环境、战略起

6、点、信息传递、物流系统等诸多方面所涉及的标准、 原则存在着广泛的不一致性,不利于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和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控。这会 使得我国部分省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即使局部子链最优,却会在协调与集成时困难重重。(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 组织,生产者是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无法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全部信息,更 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只能被动听从经销商或中间商的安排,无法完全介入供应链。(3)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从全国范围来看,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 度还很低,供应链各节点组织之间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彼

7、此 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4)生鲜农产品产销脱节和物流成本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 节;二是农产品物流处于无序状态,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具有盲目性;三是缺乏市场 营销概念,不重视向外发布信息,不重视商品包装,不重视品牌开发;四是信息不能快速 传递,导致生鲜农产品在途损耗严重。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1)加入 WTO 为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加入 WTO 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生 鲜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多边的最惠国待遇,可以减少其他国家的非关 税限制,我国生鲜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将更为广阔。部分国外资本的直接进入,也为 我国市场的发育和

8、完善增加后劲。(2)国内外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开放的国际市场拓展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市 场的需求空间。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均成双增长的态势,说明国际、国内市场对 我们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扩大。4.威胁分析(Threats)(1)我国生产经营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滞后,使得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巨大。生鲜农产品的运销成本过高,失去了价 格的相对比较优势。(2)国内外农业保护程度差异性过大。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给予农业很 高的国内支持。按照农产品协议规定,美国国内支持总量(AMS)可达 191 亿美元,日 本可达 283 亿美元,欧盟可达

9、 769 亿美元,这些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增加巨大压力。(3)外贸面临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技术发展和农产品质 量标准认证滞后。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因质量问题而被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已严重 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声誉及国际市场的开拓。(4)生鲜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全。批发市场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储藏保鲜设施 保鲜水平较低;由于保鲜设施跟不上,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非标准化,只能即时现货交 易;电子商务不足,信息化程度低;农贸市场作为现阶段主要的零售终端无法保证农产品 安全,规模小、经营不规范,产品缺乏可追溯性。三、我国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矩阵根据上述的 SWOT 分析,

10、可以建立战略选择矩阵分析对策表(如表 1 所示)。依据战 略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应定位于可持续的中心 多元化发展战略,具体概括为:一是保持并发展主业优势,稳步发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充分利用丰富的品种资源、 耕地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达到整体稳步发展的目的;二是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强、联动能力强的作用, 克服国内市场中的低端生鲜农产品供大于求、恶性竞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避免和减少市 场波动的冲击和风险,积极开拓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表 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SWOT 矩阵分析的主要对策三是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供

11、应链。转变和提升传统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 工、销售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解决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达到又好 又快发展的目标。参考文献:1凌宁波朱风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3 月2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 年第 1 期3兰萍: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5 年第 12 期4李 莉:SWOT 分析法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06 年 5 月5湖南工程学院经管系.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模式探析J.学术

12、研究, 2006 年第 4 期6李国芳:区域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5 年 11 月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 PDF 格式阅读原文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13、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

14、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15、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