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423625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分层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分层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分层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分层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分层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分层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姜 裕 富(中共衢州市委党校, 浙江衢州324002)摘要: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社会阶层。 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的 转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正确处理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 有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结构关 系, 形成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关键词: 社会分层理论; 和谐社会一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社会现象的科学理论和工具。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历史的过程和经济的角度方能说明阶 级、 阶层产生和存在的最终根源, 他说 “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 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 结

2、果。 ”1 但是,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出现的新变化, 使得阶级对立的分析方法难以解释新的社会现象。 因此, 必须实现从阶级分 析到阶层分析范式的转换。 (一) 思想解放导致原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是转换的理论基础 我国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 经济地位作为阶级划 分的主要依据失去了基础。 但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因素, 实践中未能实现由新的社会分析方法替代原有的阶级分析方法。 毛泽东多 次强调 “经济上消灭阶级, 不等于政治上思想上消灭阶级”, 使得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哲学思维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左 右着人们对社会阶层的认识。 19

3、78 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 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废除了不合时 宜的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 才使我们步入从阶级分析走向阶层分析的道路。 其实, 1957 年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特别是关于 “敌我矛盾” 和 “人民内部矛盾” 的提法 就蕴涵了阶层分 析的思想。 “敌我矛盾” 与 “人民内部矛盾” 有不同的斗争哲学基础,“敌我关系” 必然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斗争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其 肉身和精神; 而 “人民内部矛盾” 是内部观点、 利益的分化, 斗争的目的是做好转化工作, 回到观点、 利益的一致性上来。 因此, 尽管 社会主义社会初期阶级矛盾在

4、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并且有可能在局部扩大, 但无论如何, 社会阶层结构主要是人民内部的不同 阶层。 而所谓敌人、 朋友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和人民的对立, 加剧了政府及其官员的封建家长意识和人民群众的暴力 反抗意识, 造成了人性的扭曲。 阶级斗争的频繁还严重耗费了社会资源, 贻误了发展的时机。 (二) 利益分化产生出新的利益阶层是转换的社会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社会贫富分化是十分迅速的, 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阶层。 分配制度从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模式转 换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模式, 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各种生产经营 的要素中

5、, 资金、 土地等资源要素日益稀缺, 而劳动力资源相对充盈, 因此对收入和地位的决定因素不是劳动, 而是对资金、 土地 等稀缺资源的占有。 由这种资源占有而产生的利益不断分化出来, 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阶层, 构成了不同职业。 于是, 根据职业标 准, 社会阶层等级群体从高到低被划分为十大阶层。2 这些阶层中的新兴阶层如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 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的经济地位, 相当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中产阶级。 为了寻求更大的利益, 新兴阶层必然将其影响力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同时, 许多弱势阶层为了寻求自己的利益保障, 要求扩大政治参与。

6、从阶级 分析到阶层分析的转换正是适应了这种利益阶层分化的趋势。 (三) 经济开放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转换的社会心理基础 我国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 导致社会阶层结构出现巨大的变化。 著名社会学教授李强认为, 这种变化的核心是 “政该文系浙江省委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 途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50817 作者简介姜裕富 (1969) , 男, 中共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讲师, 法学硕士。 12 治分层的社会结构转变为经济分层的社会结构”3 而当时思想解放的过程正是人们的社会心理从政治结构到经济结构的变迁过程。 阶级分析方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其正确性是

7、不可置疑的, 但阶级分析之所以不适用于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 从根本上说 在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关系已不是对立的,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 个矛盾的根本办法不再是号召被剥削、 被压迫的阶级起来反抗、 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 现今的社会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尽管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不同阶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不同阶层, 不管他 们的经济、 社会地位如何, 相互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是永远存在的。 李强教授指出: 贫富分化造成了 “社会结构紧张”, 而结构紧张 使社会关系处于敏感状态, 十分容易

8、激化社会矛盾。4 但是这种紧张状态可以通过思想解放和满足其现实需要得到缓解。 “以阶 级斗争为纲” 口号的放弃意味着 “合作哲学” 对 “斗争哲学” 的替代, 各个阶层更多地是在寻找合作交流的机会。 而且收入、 职业、 教 育水平等因素在人们的阶级归属感中日益加强, 使他们对自己身处的阶层有一定的身份认同感。 社会分层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和认同, 这为顺利实现从阶级分析为主转向阶层分析为主提供了社会心理上的准备。5二和谐社会是秩序稳定的社会, 社会阶层的合理构造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社会学家通常认为, 社会结构可以分为上、 中、 下三个 阶层, 如果一个社会结构处于 “哑铃型” 状态, 这个社会

9、是不稳定的, 甚至会引发革命和战争; 如果是 “橄榄球型”, 该社会则处于良 性状态。 早在十一世纪, 欧洲市民阶层作为主力军登上历史舞台造就出来的中间阶层 (西方社会称中产阶级) 在社会发展中, 不仅 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中坚力量, 也是健全国家制度的推动者。 中产阶级是现代宪政的重要结构性支撑, 他们的保守观念促进了多元 平衡原则的确立和维护; 他们对财产保护的诉求推动了经济民主和社会分权; 他们自由进取、 理性宽容的行为方式为自由秩序提 供了必要的保障; 他们的居中平衡地位形成了开放对流的社会稳定结构。6 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以管 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 “

10、新中产阶级” 。这个阶层大约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 30% 左右, 成为推动社会发展、 引导社会消费、 稳定 社会形势、 确定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新的社会主体力量。7 到了二十世纪七、 八十年代, 在新产业革命推动下, 西方发达 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 传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规模逐渐缩小, 而数量庞大的中间阶层加速发展, 社会结构实现了从 “哑铃型” 向 “橄榄球型” 的转变。 和谐社会主要包括经济和谐、 政务和谐、 阶层和谐、 区域和谐、 民族和谐、 文化和谐、 代际和谐乃至生态和谐等等一系列内容。 诸般和谐之中, 阶层和谐最为重要。8 其中经济和谐要解决的是处理好经济领域内部不同产

11、业结构之间、 投资与消费之间、 经济 与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政务和谐着重解决政治框架内公共权力部门和个人之间有关公共事务性的问题; 阶层和谐主要协调社会中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 经济的多元化必然产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将会形成不同层次的利益组织, 从国 家机构、 市场组织、 民间组织到个人呈分化状态。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必然是不同利益组织互动的过程, 在身份认同和达成共识 的过程中, 形成一种相对稳定、 动态平衡的社会秩序。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分化后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我国高 度计划经济时期, 个人利益处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绝对支配下, 个人利益空间狭小, 引发

12、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诱因被极端地压制。 在市场化、 工业化、 现代化过程中, 利益的多元分化导致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国家的利益冲突显山露水。 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的稳定、 协调和整合。 有研究结果显示, 在我国现阶段, 处于上层和中间层的社会成员身份认同感较 高, 对处于上层的成员来说, 由于地位优越感并且想垄断某些特权以稳固或维持其优越地位, 会强化其阶层内部的身份认同; 对 于底层成员来说, 由于极度的失落和强烈的不满情绪, 会增强阶层内部的身份认同和对于较高阶层的仇视心理。9 根据集体行动 逻辑, 高身份认同感容易导致集体行动。部门利益的高度垄断和弱势群体的大规模上访或干群冲突, 便是

13、这种极端的外现。他们 这种身份认同感正是来自于利益的获得或受损, 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对 “正义” 的直观判断。 阶层和谐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协调不 同阶层的利益冲突, 形成对公平正义较为一致的判断, 以此超越阶层的身份认同而升华到全社会的身份认同。三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对社会资源的占有。 马克思是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两大阶层 ( 阶级); 而韦伯认 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不是一种而是三种, 即物质财富 (含金钱)、 社会声望和政治权力; 陆学艺则从职业标准分为十大阶层。 马克 思提出阶级分析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阶级不平等的起源, 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推翻不平等的社会; 韦伯的理论超出

14、了阶级社 会的局限, 因而适用于所有存在分层现象的社会; 而陆学艺的阶层划分标准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韦伯的标准。 依据不同标准分类 出的阶级 (阶层) , 具有或可能形成共同的阶级 ( 阶层) 意识、 相互的群体认同以及一致的社会政治态度,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阶级 (阶层) 行动。 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目标下, 社会分层理论能使我们摆脱阶级斗争哲学思维, 以客观的态度分析社会各阶 层, 妥善处理各阶层的利益冲突, 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将其引向良性的路径。 (一) 实现从阶级分析向阶层分析的观念转换,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阶级分析方法揭示经济领域不平等引起的经济对立直至政治领域的对立。

15、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 两大对立阶级在经济与政 治领域是对立而不是同一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社会里, 存在着因利益分化而形成的不同阶层, 不同阶层的关系是经济领域内的利 益互补关系, 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不存在根本的对立; 在政治领域内, 不存在不同阶层的根本政治分歧, 政治利益上具有高度的同 质性。 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 消灭私有制是消灭资本主义的个人生产资料占有制, 同样, 消灭剥削也 13 是消灭其占有制度的不公平、 不合理。 有人认为, 消灭私有制并不是要求消灭劳动者私有制; 消灭剥削并不否认其在特定时期对 劳动者、 对社会也有利。10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这

16、里的 “剥削” 不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剥削, 而是凭借其生产资料和资本的所有 权获取自己的收入。 因此, 对于生产资料和资本的所有者与广大雇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应该再沿袭 “阶级冲突” 理论, 将许多人 民内部矛盾定性为 “阶级冲突”, 这不利于矛盾的解决。经济领域的矛盾只能用经济手段解决, 不能套用政治手段。中国共产党的 发展史和国外许多大党、 老党的垮台表明, 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二) 客观地对待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 形成公平正义、 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一个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 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处于失衡状态, 根据相关数据推算, 我 国基尼系数 2003 年已经突破 014 的国际警界限, 达到 0150。 这表明现有的阶层结构不合理, 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 社会阶层结构的失衡意味着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