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342772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与战略思想。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构建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

2、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等各方面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地提出,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对经济

3、发展的制约已日益凸显,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整体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们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也就难以长期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不注重生态保护,这样的发展是不能持续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能用今天的发展去损害明天的发展。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危害,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依据和内涵,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

4、设面临挑战和机遇,最后向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的具体举措和战略思想。一、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11.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固体废弃物成灾,远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固体废弃物成灾,远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2011 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 460.0 亿吨,污染严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处理率仅为 55.8,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废气排放量依然很大,待处理垃圾形式仍然非常严峻。水资源污染区仍以人口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为主,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然是颗粒物,颗粒物污染较重的主要分布在西北、华

5、北、中原和四川东部。1.21.2 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由结构型破坏向功能型紊乱演变的趋势。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由结构型破坏向功能型紊乱演变的趋势。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趋势还在加剧。建国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60 多万平方公里;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 260 多万平方公里;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盐碱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干涸;珍稀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品种资源锐减;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失严重;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二二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和内涵、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和内涵中国共产党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设

6、政治文明。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党把握世情国情,分析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理念,并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日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内涵更加丰富。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古代文明、工业文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7、它是一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更高层次的文明。生态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理念。它以绿色科技和生态化生产为重要手段,以人、自然、社会共生共荣的深刻体会作为人类认知决策、行为实践的理论指南,以人对自然的自觉关怀和强烈的道德感、自觉的使命感为其内在约束机制,以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其坚强有力的物质、制度保障,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为其理想目标,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

8、承载能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是贯穿经济、社会、自然的一种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文化振兴,是科学发展观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具体体现。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3.13.1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自然、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它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3.23.

9、2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尊重自然、保护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合理配置资源,对资源的开发投入补偿资金,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因此,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33.3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生态文明观既承认人的价值, 又承认自然万物具有内

10、在价值。因而, 它要求采用“ 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价值, 实行资源节约。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才能做到“ 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3.43.4 生态文明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一是转变发展观念,必须要将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从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扩张转变为经济综合指标的提高。二是要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

11、市场化水平。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改造农牧业,提高土地、草场利用率,提高农牧业效益。三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拥有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关键。四、四、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84 年,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1989 年,

12、首部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成为率先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迄今为止,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共颁布了8 部环境保护法律、14 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和34 项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部门出台了90 多项全国性环境保护规章和1020 多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已经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确立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基本战略方针,确定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

13、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05 年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仍然面临着重重阻力。长

14、期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沿袭,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环境和资源的匮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享受到物质增长带来的舒适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抛诸脑后,片面追求GDP,无视环境的破坏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威胁。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不仅需要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更需要转变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消费观念,这就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

15、发展。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和战略思想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和战略思想5.15.1 现阶段的目标和内容现阶段的目标和内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努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提出了四项举措:(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

16、境保护力度。(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基于这一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至少要遵循一条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既是我们发展的原则,也是发展的目标。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创新模式;培养重视生态环境的意识、价值观乃至文化的提高。这是确保遵循生态规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创建一种新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就是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文明”的高度,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和谐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5.25.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质规律的反映,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要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我们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就要努力形成系统科学的生态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