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结构冀子弘关键词:《哈利·波特》行动位 叙事结构 参考书目:弗拉基米尔 雅科夫列维奇 普洛普 《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 2006普洛普 《俄国童话形态学》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 1968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A.J.格雷马斯 《论意义》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A.J.格雷马斯 《结构语义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弗莱 《批评的剖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黎新华 《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叙事艺术》燕山大学学报 2006王衡霞 《论哈利波特的叙事结构》娄底师专学报 2004季羡林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杨义 《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 1997《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结构《哈利·波特》是一部叙事性很强的系列小说,尽管总的叙事功能单元组合得非常简单,故事情节却波澜不断,高潮迭起,读来毫无使人厌烦之感有评论认为这是由于它“在传统的叙事框架内运用了诸多现代叙事策略” 每一部作品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既相对独立完整又与整体大故事有机融合,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呈一种“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特殊组合”关系而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究竟是如何组合的?传统叙事框架与现代叙事策略如何融为一体?本文将借鉴普洛普的民间故事结构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模式,探析《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艺术,解析其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
一、 《哈利·波特》的叙事结构 1.《哈利·波特》系列叙事基本结构俄国学者普洛普(Vladmir Propp)在 1928 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 100 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后指出,这 100 个故事表面上看纷繁离奇、变化无序,然而它们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 31 个“功能”中依照普洛普的 31 个功能项对《哈利·波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与普氏提出的民间故事结构几乎完全吻合普洛普提出的第 1 个功能项是“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外出的强化形式是双亲亡故” , 《哈利·波特》系列一开篇便告诉读者哈利父母双亡,寄养在姨妈家,被禁止谈论与父母及自身身份有密切关系的魔法经过一系列的机遇、矛盾与斗争,哈利最终打破了这个禁令,前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那里学习知识、经历磨难,找到仇人,与之战斗,最终胜利归来,获得幸福 《哈利·波特》整个系列就是围绕这个宏大的善恶争斗主题展开叙事的,而每一部单部作品也同样遵循这样的叙事框架在大结局到来之前,每一部结尾时哈利都要回到麻瓜世界的姨妈家,下一部便得以重复同样的叙事结构 “情节小说”它秉承了传统童话故事“惩恶扬善”的母题,其叙事也合乎传统童话故事的叙事框架。
根据普洛普在《俄国童话形态学》中的分析,传统童话故事通常开始于“反角”的作恶,经过其他“功能单位”而发展到“婚礼”的团圆收场,或其他如“报酬” 、消除灾难等结局,这一过程可称之为“回合” ,一则童话可能由一个“回合” ,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构成回合之间可能有不同的关系形式,下一回合可能与上一回合头尾相接,也可能两个回合重叠,或者是一个回合发展未完之际又插入另一个回,直到后者叙述完毕再拾起前一个话题现已译成中文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前三部就可以看成是三个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大“回合” ,其中每一个“回合”都着力于情节的建构,因而都具有传统童话故事情节完整、线索清晰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到, “哈利波特”系列的三部作品中,各有其以核心单元功能体构成的基本框架:《魔法石》:伏地魔想偷走魔法石以东山再起,哈利波特挫败了他的阴谋《密室》:有人打开密室放出了蛇怪,哈利波特揭开了谜底,击败了伏地魔《囚徒》:曾出卖哈利波特父母的小天狼星布莱克逃出了监狱,哈利波特追踪布菜克,最后找到了真正出卖他的父母的罪魁祸首彼得2.《哈利·波特》系列叙事的悬念设置以传统的文学评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故事并没有脱出传统童话故事的老套子。
但“哈里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奇特之处在于,尽管它总的叙事功能单元组合出奇地简单,但其内部结构却象一个回环往复的迷宫,而其结局又往往出人意料 “哈利波特”在传统的叙事框架内运用了诸多现代叙事策略,使每一个叙事功能体都获得了强大的辐射能量,从而使故事内容丰富化、精致化、复杂化,拥有了西方现代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特色:故事情节惊险神秘,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迂回,忽明忽暗,故事中随时都会出现节外生枝的疑点,从而促使接受主体去猜测,迫不及待地要求去探明究竟紧张的气氛与神秘的色彩,赋予“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对读者心灵极大的吸引力与震撼力设置“悬念” ,是“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悬念是“结构本身的游戏” ,也是情节性叙事作品对读者形成“召唤结构”的关键所在通常有两种情况可以造成悬念:一种是在事件的正常顺序位置上说出部分情况,但扣留一部分至关重要的情况,等待后文倒述;另一种方法正相反,提前预述一部分情况,而让后文在事件的正常位置上说出全部情况前一种可以称为“倒述悬念” ,后一种是“预述悬念” 两种方法都需要故意扣留部分信息,也就是“故弄玄虚” “哈里波特”系列儿童小说则是将这两种悬念设置方式结合起来,以特殊的叙述顺序安排,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中延续其主要情节线索” 。
《魔法石》的第一章“大难不死的男孩”即以灾难之前“初始情景”的展示,预设了整个小说系列的最大悬念:伏地魔还将卷土重来,哈利波特处境险恶而在每一部书的开头,又设置了统帅这一部书的悬念,仅以《囚徒》为例,在“小天狼星逃出监狱,追杀哈利”这个表层框架之下,就穿插了多个只有在故事最后才揭出谜底的悬念:哈利在木兰花新月街上看到的“很大的、有着发微光大眼睛的”庞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小老鼠斑斑变得萎靡不振而大猫克鲁克山时时想袭击它?为什么罗恩那个能看出“不可信任的人”的窥镜要不停地尖叫?特里劳妮教授的预言会变成现实吗?魔法扫帚“火弩箭”是谁送给哈利的?无所不在的悬念使叙事充满了巨大的张力,而谜底的逐一揭示又使故事环环相扣,从而使读者在不解之迷一一化解中获得了极大的阅读乐趣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巧布疑阵转移读者视线,最后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猜测都最终落空,这也是“哈利波特”引人入胜之处所在在阅读《魔法石》时,人们大概都以为就是斯内普教授想偷走魔法石,哈利和他的伙伴们也始终以为斯内普在千方百计地密谋着闯进机关重重的“活板门” ,但结果却让所有的读者与哈利一起大跌眼镜:闯进“活板门”想得到魔法石的竟然是那个貌似老实可怜、说话结结巴巴的奇洛教授,而斯内普的一些怪异行为实际上是在保护哈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两部书中:在《密室》中,读者可能怀疑是海格打开了密室放出了蛇怪,哈利的同学们则怀疑是哈利,而真相却是隐藏在旧日记本中的伏地魔的幽灵利用小女生金妮打开了密室,制造了诸多将人变成石头的罪恶。
在《囚徒》中则揭开了多年被掩盖的事实真相——出卖哈利父母给伏地魔的是被人们当作英雄的小矮星彼得,而小天狼星布莱克逃出阿兹卡班监狱,正是为了追踪这个杀人凶手,不让他加害哈利这个最后才抖出的“包袱”具有同样使读者瞠目结舌的效果,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最希望的大概是哈利抓住布莱克,把他送回阿兹卡班监狱一般童话故事的平庸之作的最大败笔,常常是让人看了开头知道结尾,无法体验阅读中思考、创造与收获的乐趣,而阅读“哈利波特”之所以能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不能不说与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故布疑阵直接相关与情节安排上的故布悬念、巧设疑阵相适应, “哈利波特”在结构上也具有条理密贯、张弛有致之妙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以语言形式展示一个特殊的世界图景,并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向世界发言的 “叙事结构顺序之妙,在于它按照对世界的独特理解,重新安排了现实世界中的时空秩序,从而制造了叙事顺序与现实顺序的有意味的差异 ”因此,结构之所以为结构,就在于它给人物以特定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使各种叙事成分在某种秩序中获得恰如其分的编排配置考察“哈利波特”的叙事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叙事成分配置和叙事时间安排上的匠心独运3.《哈利·波特》系列叙事的节奏控制“哈利波特”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作品对叙事节奏的有效控制上。
从总体上看, “哈利波特”的情节是紧张惊险的,但由于作者合理安排叙事结构、有意识地控制着叙事的详略疏密、强弱大小、轻重缓急,使得作品自身的节奏感、韵律感得到加强,给结构增加了富有魅力的生命形式,避免了审美平衡的可能丧失仅以《魔法石》为例,尽管“伏地魔想偷走魔法石,以图东山再起,哈利波特挫败了他的阴谋”是其基本叙事框架,但在最后两章之前,它在书中一直作为暗线存在着,而其显在的故事则是哈利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前后的所见所闻所历:入学之前的准备,各种各样的奇特课程,与马尔福的矛盾,魁地奇比赛,厄里斯魔镜,等等内容丰富神奇的明线与时隐时现、危机潜藏的暗线既形成了格局上的疏密有别又构成了情调上的舒缓反差,从而建构了“哈里波特”外松内紧、刚柔相济的叙事格局,使作品的叙事功能单元组合变化多端,充满韧性与弹性,也使故事的延伸处处妙趣横生民间故事结构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同历史联结在一起,不仅与个人的历史,还与种族的历史相联结历史所造就的不只是个人的无意识,而且还有集体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联结作家与读者的纽带,为读者顺利成功地阅读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艺术家所做的事情就是“抓住潜意识中的原始意象,把它们提升转换到意识层面,使之与审美价值相连,直到能被普通人所理解” 集体无意识提供的这种可能性为幻想活动划定范域,从而在艺术作品的成形材料中,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原则而显现 《哈利·波特》系列这种隐喻性极强的民间故事结构,以及故事惩恶扬善的宏大主题和英雄人物形象,一起形成了对读者集体无意识的召唤,暗合了读者内心的心理期待,使阅读过程产生了很强的安全感与认同感 4.《哈利·波特》系列叙事的双层面普洛普发现构成民间故事基本结构的 31 项“功能单位”分布在7 个“行动圈”内,包括对头、赠与者、帮助者、公主及其父王、派遣者、主人公和假冒主人公在具体的故事里,一个人物可能卷入数种“行动圈” ,而若干人物又可能卷入同一个“行动圈” ,这样故事情节便产生了变化 《哈利·波特》系列情节的跌宕起伏便源于这样的变化但普洛普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经验总结层面” ,未能发展成关于情节的符号科学,只是描述了叙事的表层结构,不能阐释叙述中产生的各种变化法国理论家格雷马斯重新整合了普洛普的 7 个“行动圈” ,将它们简化成 6 个互相对应的行动位,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反对者/帮助者,并建立了一个模型: 如此,民间故事结构便可表述为主体缺失了客体;发送者发出指令要求找回客体;主体在助者帮助下打败反对者,找回客体。
后来,在《论意义》中,格雷马斯进一步研究了意义符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矩阵模型,将反义关系、矛盾关系与蕴含关系融为一体,即这个结构“不仅揭示了意义的存在方式,而且,它作为整合模型一旦被赋予实际内容,便可以被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去” ,它可以用来阐释神话结构、民间故事时序的衔接形式,还可以用来阐释某些作家个人所创造的语义世界(格雷马斯, 《论意义》142)由此便将故事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结合了起来:故事的深层意义源于对立的反义关系,而表层意义则通常由矛盾的双方来演绎以格雷马斯的两个模型来分析《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结构与人物关系,便可发现它们呈如下特点:《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主体与客体的冲突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从整个系列来说,故事的核心是哈利·波特寻找身份的历险旅程作为一名巫师,哈利 1 岁时被迫离开魔法世界来到麻瓜世界,这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身份缺失11 岁的时候,魔法世界对他发出召唤,指引他离家历险揭密自己的真实身份,履行英雄对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单部作品中,斗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