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反应教案77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48740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和碱反应教案77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酸和碱反应教案77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酸和碱反应教案77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酸和碱反应教案77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酸和碱反应教案7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和碱反应教案7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案教案郑州外国语中学 段凯伟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与碱之间可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 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所学的知识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养成用化学的视 角来认识实际生活中的习惯。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发现反应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

2、究及对反应实质的理解;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中和反应的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实验探究法、对比归纳法。 四、教具准备:四、教具准备:学生实验:试管、胶头滴管、药匙、NaOH 溶液、Ca(OH)2溶液、Cu(OH) 2固体、稀盐 酸、稀硫酸、酚酞试液 演示实验:小喷壶、滤纸、酚酞溶液、浓氨水、浓盐酸、 试管、胶头滴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归纳概括,形成概念理解应用,延伸拓展环节一: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请看一则

3、网上消息: 浓盐酸泄露,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白雾和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情况紧急!消 防官兵向泄露的浓盐酸中抛撒熟石灰来处理。处理浓盐酸为什么要用熟石灰呢?通过简单讨论,引入课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环节二:环节二: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他们是怎么反应的? 进行猜想:酸和碱之间可能会发生反应,反应后呈现中性。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记录现象:实验序号药 品现 象结论1氢氧化铜固体 与稀硫酸2氢氧化钠溶液 与稀盐酸3一一456二二将实验 2 中所 得的溶液蒸干 得到白色固体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老师积极引

4、导,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Cu(OH) 2为什么用固体?如何证明它不溶于水?Cu(OH) 2固体中加入酸溶液所产 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两种碱溶液中分别加入酸溶液,有无明显的现象? (有的同学根据现象得到的结论为没反应,这个结论正确吗?) 如何能证明两种溶液是否反应了? (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然后逐滴滴加稀盐酸。并展示将反应后的溶液(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然后逐滴滴加稀盐酸。并展示将反应后的溶液 蒸干所产生的固体。蒸干所产生的固体。 ) 以上实验中,溶液为什么先变红?当滴加盐酸后,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时,说明 了什么?为何要逐滴滴加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是

5、碱溶液,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 原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不存在了,变化成了其它物质。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稀盐酸反应。 ) (逐滴滴加稀盐酸,能更清楚地观察酚酞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能控制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4蒸发结晶后所得的固体还是原先的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固体不再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已经变化为其它物质。固体为生成的新物质。) 请大家按照刚才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修正实验结论。(分发酚酞试液)请大家按照刚才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修正实验结论。(分发酚酞试液) 现象分析:现象分析: 通过 Cu(OH) 2固体加入水,无明显现象,而在 Cu(OH) 2

6、固体中加入硫酸溶液,固体消 失,溶液变为蓝色,说明 Cu(OH) 2与稀硫酸反应了; 直接在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但我们在滴有酚酞溶液的碱溶液中 逐滴滴加酸溶液,可观察到红色褪去,可以判定酸溶液和碱溶液之间也会发生反应。 由此可见,酸溶液和碱或碱溶液都可以发生反应。那么,它们是怎么反应的呢? 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从微观上进行重点分析重点分析。 我们回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为什么都能导电?溶液中存在什么微粒?当两种溶液 混合后,溶液中的微粒发生了什么变化?氯离子和钠离子发生了变化吗?那么酸溶液和碱 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蒸发结晶后所得的固体是什么?化学方程式应如何书写? 你能

7、想象在溶液中离子是如何变化的吗?讨论后,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 拟课件,来验证、修正大家的想象。 环节三:环节三:归纳概括,形成概念归纳概括,形成概念 那么,其余的酸溶液与碱的反应的反应如何发生的? (要求同学们想象、讨论他们所探究的每一个实验,酸和碱是如何反应的?反应的实 质是什么?并按照上面例子来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对化学方程式中的产物组成进行对比总 结,很容易就得到盐的概念,对比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都是酸和碱,很快就得到中和 反应的概念,并且,理解了这些酸与碱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实质都是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碱 中的 OH-结合生成了水。根据这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盐的概念、中和反应的

8、概念和 实质。并得到中和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对所得到的概念进行小结。 1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中和反应: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 H+ +OH- = H2O巩固概念 1.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盐的是 ( ) A. CaCO3 B. Cu(OH)2 C. Na2CO3 D. H2SO4 2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B. CuO + H2SO4= CuSO4 + H2O C. NaOH + HNO3=NaNO3+ H2O D. Cu(OH)2+H2SO4=CuSO4+2H2O 并可以进一步设

9、问:碳酸钠俗名叫纯碱,它是碱吗?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 反应呢?这样可使易混点较好地得到澄清。 环节四:知识环节四:知识应用,拓展延伸应用,拓展延伸 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阅读课本第 59 页,讨论总结出中 和反应的应用。 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 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 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 等杂质,可

10、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 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 和过多的胃酸。) 蚊虫叮咬后,皮肤肿痛,是因为蚊虫在皮肤内分泌出了蚁酸,可以涂碱性物质(如 稀氨水、肥皂水)来减轻痛痒。 练习中所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并让学生重新思考开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来处理泄露的浓盐酸?反应 的原理是什么?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 Mg(OH)2 和 CaCO3除去。说 明去垢的原理,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

11、式。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如果将实验残留的硫酸直接倒入铸铁的下水道,会造成什么危害?应如何处理废硫 酸? 答:实验残留的废硫酸将会腐蚀铸铁下水道,应将废硫酸用碱中和处理后再排放。 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一朵白花,喷上一种无色液体后,放到一试剂瓶口,很快变成红色;把 变红的小花再放在另一试剂瓶口,小花又变成白色。向小花上喷的是什么物质呢?两瓶试 剂又可能是什么?小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想象一下它们是如何反应的? 你还可以设计哪些实验使小花变色? 本节小结本节小

12、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中和反应: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实质: H+ +OH = H2O 3中和反应 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作业布置: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6、8 2课外拓展:上网查找在生活中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设计评价五、教学设计评价1.以“情境教学、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不断设置步步深入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交流师生双边的情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用微观的视角看待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的思想,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收到较好效果。3.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课题 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