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学习收藏总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26727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瓷器学习收藏总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瓷器学习收藏总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瓷器学习收藏总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瓷器学习收藏总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瓷器学习收藏总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瓷器学习收藏总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器学习收藏总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瓷器收藏中遇到的常用名词瓷器收藏中遇到的常用名词1八吉祥:瓷器纹样之一。由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也有的说: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种吉祥物组成。偶有用火珠状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2宝相花:状如蔷薇,形大色丽,花瓣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开。流行于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3爆釉:瓷器釉有破损。4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的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5束腰: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齐平,自内向外倾斜。6冰裂纹:纹片的一种,因釉面似冰开裂而得名,其特点是无论角度大小欹斜,均为直线。7剥釉:瓷器出窑时,表面局部出现脱釉和滚釉的现象,一般统称为剥釉。8

2、博古纹: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9冲口: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口内外成一条线的裂痕。10灯笼尊:清乾隆时流行,敞口,短颈、 ,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名。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11法华(法花):陶瓷釉色名。是在琉璃釉制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品种,琉璃釉用铅作熔剂,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剂。创于元代,明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制作方法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凹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12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文字。以梵文书于瓷器作

3、为装饰题材,盛行明代庙宇供器上,内容为佛教经文咒语之类。主要是青花品种。13、福禄吉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图案。一般在各种底色上绘蝙蝠、桃、团寿、磬、如意、双钱、双鱼、字、盘肠等纹样,四周辅以规整的花卉。这些图案的含义是:蝙蝠夫;桃寿;磬吉庆;双钱双全;鱼有余;万;盘肠连绵不断。谐音组成:福寿吉庆、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由于等吉祥语。乾隆以后各朝仍流行这类纹饰。14、过枝(过墙):自器物内(外)墙至外(内)壁,或器身至器盖,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者称为过枝(过墙)。纹饰常见为:花枝、翠竹、瓜果、桃实等,绘于盘、碟、碗、盏等敞口圆器内外,或盖碗的上下。过枝花纹于明

4、成化年间开始多见,盛行于清雍正、乾隆、道光。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15、海八怪(海兽鱼涛):以汹涌波涛作地,绘海马、狮、象、翼龙和鱼等各色海兽鱼类奔逐其间。此纹饰始于明宣德朝,以青花与红彩互为衬托,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清代有仿品。16、后挂彩的瓷器和修复的唐三彩瓦器,用眼看是不太容易,可是敲敲它,放在耳边听听声,因为是重烧过,声音发闷。17、花押款:在器物底部的图形标识,始于明中晚期。 18、鸡爪纹:指瓷器局部受到点状冲击而形成的辐射状裂纹,裂纹不过胎,多呈黄色,形如鸡爪。19、交泰瓶:清的乾隆朝的特殊制品。传世品有粉青釉凸花胆式瓶,傅部中间镂雕成如意头形,上下两部胎体互相勾套,可

5、以活动,但有子母扣连接,不能分开,胎际皆涂金。另有黄釉青花器,撇口收颈,扁腹胎体上下两部镂以形隔离套,制作巧妙,又称天地交泰瓶。20、金丝铁线: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线而得名。21、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梵语的音译,为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的器物,亦为伊斯兰教徒所用。有铜、铁、瓷等质地。唐代有白釉、青釉制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时期极为流行。以江西景德镇窑和福建德划窑,晋江磁社窑等产量为大,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各国。元代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为常见;明、清演变为器深矮胖和乳头状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白釉、绿

6、釉、黄釉等。22、开片(纹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本是瓷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缺陷,但宋代后开始有意识的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23、康熙朝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器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24、康熙朝盘、碗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成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25、康熙朝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26、康熙朝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27、康熙朝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28、康熙朝青花的青料周围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2

7、9、康熙朝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外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30、康熙朝特有器型: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后世仿品在器型上多少都有不同。31、康熙朝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32、磕碰:指陶瓷器局部被冲击而残缺,是成品的硬伤。33、磕釉:陶瓷器局部被轻微磕碰,釉面伤缺而未伤及胎体。34、刻瓷:在瓷面上錾刻出装饰花纹,有的再在纹痕内填以墨或颜色而成。35、口毛:在器物口沿位置,有爆釉现象。36、口有崩;在口沿位置,因磕碰等原因形成小缺口。

8、37、葵口:器口的一种。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碗、盘、碟之类器物均有此口。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也有成六瓣花形的。宋代极为流行,明、清景德镇窑的制品十分精美。38、顺治瓷器多在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39、顺治瓷器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发青。40、顺治炉一类器物的底足均为饼底实足。41、顺治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42、铁锈斑(铁锈花):青代用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结晶釉。如:陶雅所载: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为铁锈花。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铁和锰。43、铁锈花:指宋、元是北方磁窑生产的,在黑釉质上用赭红色绘画的瓷器。称:黑釉铁锈花。44、团花:凡成圆形的图案称为团花。

9、多见团龙、团鹤、团凤、团螭、团花蝶、团寿等。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团花十分流行。45、洗口:器口呈洗形而得名。壶、瓶之类的器物常有此口。46、洗口瓶: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器型大体有: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洗口、直颈、折肩、桶式腹、浅圈足;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三种。47、窑伤:棕眼(针孔、针眼、毛孔、猪毛孔、缩釉):是陶瓷制品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阴裂:指有釉盖没的坯体裂纹。釉裂: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窑裂(窑缝):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48、雍正瓷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49、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

10、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涂抹,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50、雍正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51、雍正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52、雍正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53、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54、雍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 2:1。55、永乐青花色泽浓艳,釉层晶莹肥厚,不好识别是因为有年款的器皿少。56、炸地:底部有放射性裂纹

11、,且从胎里(外)向外(里)裂通。57、炸釉:成品的釉面有裂纹或龟裂称风惊、釉惊;坯釉同时开裂称惊裂。以上文章均摘自网上,对瓷器收藏中遇到的情况有所了解。瓷器色釉常识瓷器色釉常识窑变花釉钧釉 钧釉是窑变釉的杰出代表,创烧于宋代的钧窑。其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据分析,这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兰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它的变化万千,绚丽多姿的色彩。此外,钧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较大,釉中有所谓“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

12、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经测定,钧釉是在 12601270 摄氏度的高温下用还原气氛烧成。 炉钧 炉钧为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 故称“炉钧”。 南窑笔记说: “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 ”景德镇陶录亦载, “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

13、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兰。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火焰红 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

14、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裂纹釉 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 ,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油这种产品。开片又称冰裂纹, 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百圾碎 百圾碎为冰裂纹的一

15、种,即裂纹釉中纹路繁密,开片较为细碎者。这个名称起于宋代之哥窑,景德镇窑仿哥窑之后,即一直沿用。紫酱釉茄皮紫 茄皮紫为高温釉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系将锰原料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中而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的光润,故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淡茄介于豇豆色、云豆色之间,与红的区别微乎其微。此外还有葡萄紫和玫瑰紫等名称。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 茄皮紫创于明代。在弘治时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器型有牺尊和绶带式双耳尊之类。嘉靖、万历时虽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种,但造型不及弘治时规整。釉色在嘉靖时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常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的

16、茄皮,露淡紫色,多施于较精细的盘碗类开片者为上等;色纯正、釉坚硬,虽有开片而片绞紧密者为次。釉色可分浅、深、老三色啊:浅者色鲜艳,主要为配合彩器使用;深色者比一般茄皮色深,釉内发亮,多用于一色釉器;老色者亦作配合三彩等器之用。酱釉 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科为宣德时新创品种之一,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时的酱紫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康熙时釉色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酱釉多用于仿古器,有宋代“紫定”的效果。常见器型有撇口碗、收口盘及撇口盘三种。金酱釉 呈色似芝麻酱,故称“金酱釉”。康熙时色浅,雍、乾时釉厚色重;多施于小件器物上。蓝釉蓝釉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