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den文言文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068896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den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劝学den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劝学den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劝学den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劝学den文言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den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den文言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子杂说艾子杂说富人之子富人之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 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 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 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 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 之罪。 ”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 子嘻然笑曰: “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 曰:“子之 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克:胜任。 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妄言:乱说,造谣。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累:积攒、拥有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

2、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 一天,艾子对富人说: “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 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 ”富人大怒道: “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很乖巧。怎么 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 ”艾子说:“我们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 来的,如果知道,我甘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 “怎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 “你这笨儿子,难道 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艾子说:“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 呢?” 寓意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 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好,因此教育

3、方法也很重 要。三三人人成成虎虎庞恭(16)与太子质( 1)于邯郸( 2) ,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 3)有虎, 王信之(4)乎?” 王曰:“否。 ”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 5)之乎?” 王曰:“寡人(6)疑之矣”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 王曰:“寡人信之。 ” 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明( 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 去(9)大梁(10)也远于市,而议臣者( 14)过于三人。愿( 11)王察 (12)之矣。 ” 王曰:“寡人自为知。 ” 于是辞行,而谗言( 19)先至。后太子罢质( 18),果不得见( 17)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

4、战国时代国与国之 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市集 4. 之:代词,这里指 “市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 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愿:希望。 12.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3.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庞恭从邯郸回来,终不能见到魏王。意指魏王已听信谗言,不召见庞恭。 14.议臣者:非议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 15.

5、庞 恭与太子质于邯郸:庞恭随侍魏太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 16.庞恭: 魏国大臣。质:抵押,这里指作人质。 17.见:召见。 18.罢质:结束做 人质的任务。罢:结束 19.谗言:诋毁的话 战战国国时时代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 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

6、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 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 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葱陪 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1 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 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1.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 2.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本文对有什么启示? 1.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

7、的话 2.因为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3.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读读书书要要三三到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 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 8,眼口岂 9 不到乎 10? 注:误:错。倒:颠倒。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8、 急:急迫,要紧。8 相当于了“ 9 时常,习 10 吗,语气词 凡是读书,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 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 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 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 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急迫 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

9、到吗?晏子谏杀烛邹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 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 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 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使:派。 是:这。 故:原因。 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 国君。 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 烛 邹:齐景公的臣仆。 主:掌管,负责。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数:一一列出,加以斥责。 轻:轻视,把.看轻。闻命

10、:接受教导。 亡:丢失,逃跑。 以:因为。 士:商、 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前:前面。 主:射 毕:完 命:教导 而:1、却 2、再 齐景公喜欢射鸟,叫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全都逃跑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 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 ”景公说: “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 掌管鸟而丢失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这是 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 三条罪。我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请杀了烛邹。 ”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受教了!”晏子没有从正面指

11、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 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求学须早求学须早 人生小幼,精神专得,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 时,诵灵光殿赋 ,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反诵经 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 ln 坎壈:困顿,不得志。) , 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 矣。 ”魏武(曹操) 、袁

12、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 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馀,方读 春秋 ,以此遂登丞相。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于暝目而无见者也。理:温习。 坎壈:困顿,不得志。 袁遗:人名。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虑分散,所以须要早早教育, 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 灵光殿赋 ,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 还不会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如果 人因困顿不得志而在壮年失去机会学习,在晚年还应该学习,不可以自己放 弃。孔子就说过: “五十岁来学 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到 了老年却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

13、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习,仍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游历学习,仍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 读春秋 ,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 易经、 论语 ,皇 甫谧二十岁才学 孝经 、 论语 ,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 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 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 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任任末末勤勤学学 任末年十四,负笈 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 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 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

14、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 学,常以净衣易 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 死犹存;不学者,虽存, 谓之行尸走肉耳 。 ” 任末:人名。 笈:书箱。 或:有时。 庵:茅草小屋。 荆:灌木 名。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悦:敬佩。 易:交换。 虽: 即使、耳:罢了。 任末 14 岁,背着书籍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 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 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 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平日里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时,便把心得写 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

15、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 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 “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 (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背着书箱,外出拜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 险困阻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去完成一番 事业? (3)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 (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4)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一同求学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 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5)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人喜欢 学习,即使死了也

16、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以旁人的态度, 突出任末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我们应该学习任末爱学习的品质,这样才能变得博学多才。董遇三余读书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纳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l)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 善治老子 ,为老子作训注。又善 左氏传 ,更为作朱墨别异 ,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 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 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董遇: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讷:口齿不流利 性质讷:秉性纯朴而不善 言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