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材料:精神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040087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补充材料:精神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补充材料:精神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补充材料:精神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补充材料:精神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补充材料:精神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补充材料:精神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充材料:精神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临床心理学的动力学派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1856-1930) 、荣格、阿德勒、霍妮、艾里克森等 主要学术思想:主要学术思想: 心理决定论而非环境决定论; 承认无意识现象的存在,强调无意识动机的重要性; 重视“性”的重要性; 采用历史性解释,注重早期经验; 症状是一种象征,是一种防御;其起源在于“情结”; 治疗是一种领悟的过程;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催眠术;精神分析;梦的解析等; 精神分析的结构观点: 本我(principle of pleasure) 刚出生的人是一个完整的本我,本我能量的压抑会产生“转移作用”(或称“移置作用” (displacement) )

2、 ,成为自我成长的力量;本我释放不足是致病性的; 自我(principle of reality) 是有意识的;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从本我中得到能量,自我和外界与现实接触,寻找一 种既能满足本我又不和超我和现实相冲突的平衡;“如果你现在想做又不能做,那么就悄悄 地去做或者强迫自己以后去做”;自我力量不足是致病性的; 超我(principle of perfect) 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组成, “良心”是一种道德检查官,是儿童受到惩罚后所内化的经验; 是事先禁止和事后内疚等心理特质的动力;“自我理想”是儿童受到奖赏后所内化的经验,是 教育的产物,是早期生活中向父母和其他重要他人认同的结果,是

3、人生目标;超我是真实的 心理力量,使人们按照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去行动;罪恶感是超我的背面;“超我”的这两 种成分对人的行为有重大影响;超我的不适当发展会导致的不同的心理病态; 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 人是一个能量系统,心理能量来自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这种能量是行为的原发动力,是本 我在寻求紧张的释放;本我通过“精神灌注”的方式来实现其释放;“精神灌注”的能量在其原 发对象上的被压抑状态必然会通过一种“移置”(displacement:指精神投入的对象发生变化) 的方式加以表达,以释放本能和解除紧张状态;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的“性”本能受到压抑转 移到社会活动上的结果,而战争是攻击本能“移置”的结

4、果;文明及艺术创造是“生本能”受到 压抑而转移的结果。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 意识和无意识的划分;包括“无意识”、 “曾经的意识”、 “前意识”等;不管是什么,因为不符合 现实和超我的要求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对无意识和前意识的“意识”,必须经过精神分析的自 由联想方法进行分析性探察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是指此刻不能意识,但是集中注意、排 除干扰后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本我完全在无意识中,处于无意识的底层;超我大部分在无 意识中,小部分在意识中;自我在无意识和意识中各占一半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点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心理的发展即是性欲的发展) ; 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以 Libido 的投放部

5、位来划分; 在人不同的成长阶段中,人的主要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体现在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集中而特定 的需要;每一阶段的快感条件(需要满足)和焦虑条件(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在 Libido 投 放的每一主要领域形成的无意识记忆是最为深刻的;对其他心理过程、个性特点的形成的影 响也是巨大的; 分成“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5 个时期;前三期称为“前生殖阶段”;在“前生殖 阶段”人格就基本已经定型。 每一阶段的需要的恰如其分地满足,即“满足既不能过多也不能不足”,使儿童能够顺利地向下一个 阶段发展;“过度满足”指:允许儿童的某种欲求以过度而不受限制的方式得到满足;在满足 不

6、足及过度满足情况下都会引起“固置”(Fixation) ;“固置”会导致个体无法向下一阶段继续 发展; “重复冲动”性地要求解决没有恰当解决的“固置的需要”,如滞留在“口欲期”的成人象“口欲期”的孩子 一样,从事大量的与口唇有关的活动;索取倾向、被动依赖;滞留在“肛门期”的成人就象肛 门期的孩子一样,追求和希望控制(别人) 、充满敌意、对抗权威和规则;滞留在“性欲期” 的成人就象“性欲期”的孩子一样,随时需要别人肯定自己的性身份和能力,追求事业成功等 等; 当个体遇到需要挫折时,个体容易返回到这一“滞留”的阶段,并用该阶段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来 缓解挫折与焦虑;引起“固置”的环境条件可以是不同

7、的,这种不同的经历可以影响其具体表 现(environmental modulation) ; 对儿童来讲,崇拜权威非常正常,因为儿童是必须依赖他人来生存的。但是对成人来讲,对待权威 的态度应该和儿童有本质的不同,否则他的心理发展便是不正常的。健康的成人在成长过程 中会认同于自己心目中的权威,向权威来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为建立自己的信心、价 值和力量。一旦自己拥有了这种价值和力量,他自身会有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在内心有自 己的主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外界的权威不会在他的生活中占有过大的位置。生活中 “客观存在”的“更大”的权威,可以是他学习的榜样,但并不威胁他的基本安全;因此他在情

8、感上也并不迫切地需要权威(指导提携) 、依赖权威,更不用说把权威硬拉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来。他了解和认可权威也只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也会有他自身的弱点,因此他和权威有 着作为人的基本的平等感。心理不成熟的人在对待权威的态度上是幼稚的,有些像孩子,只 有和“权威”处在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中,他才会感到心有所属,感到安全,可以放心依赖。权威崇拜是在 S. Freud 的性心理发展周期的第 2/3 阶段表现出来的,第 1 阶段依然处于一种依赖的阶 段,他无条件地听命于外界的力量,母亲的力量,表现为对双亲的理想化;在第 2/3 发展阶 段,外界的权威对他来讲不光是学习的榜样、尊重的对象,更是情感的归属。权

9、威具有两面 性,也即所谓两价性依赖;一方面,权威可以使他认同,给他认同的力量;同时权威的存在 又威胁他自身的安全,使他失去自我的完整性和自我的独特性;这种两价性依赖,会一直遗 留到成年期;尤其是当这一对权威的态度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以一种情结的方式遗留下 来后,要么就会盲目僵硬地听命于权威,或者盲目僵硬地反对权威,这里甚至包含规则;要 么他会盲目地反对权威,不能和别人平等相处,失去社会适应性,同时心中存在着相应的失 落;人总是要一方面认同权威,一方面又要否定权威,健康人的一生应该在认同权威和否则 权威的灵活而平衡的转化中度过,任何僵化的方式都是使人失去社会适应性的 精神分析的适应观点 “自我

10、”经常受到“本我”“超我”“现实”三方面的威胁;焦虑是“自我”出现的一种症状,代表着自我受到 威胁;焦虑也是“自我”的一种保护性的功能,促使人们产生警觉并对处境做出反应;消除焦 虑有健康的不健康的两种方式;健康的防御焦虑的方式导致人格发展并具有适应性;不健康 的方式导致人格委琐,适应性降低;降低焦虑的心理机转笼统地被称为防御机制;从总体上 来讲防御机制有两种方式:一、压抑本我冲动,使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二、使本我冲动转 向他方;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目的是降低焦虑;防御机制的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在无 意识中进行的;二是都歪曲和伪装现实;防卫机制的根本特点在于短期之内有效,但是长期 防卫,则阻

11、碍人格发展。 理论缺陷: -潜意识决定论- 主观性; -早期经验决定论-简单化;悲剧性; -性欲决定论-泛性化; 治疗技术: -疏泻; -自由联想; -对移情的处理; -对阻抗的处理; -释梦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桑代克、华生(J.B.Watson) 、巴甫洛夫、斯金纳、沃尔普,班杜拉等; 主要学术思想: 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S-(O)-R; 环境是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 行为的不同结果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强化;消退; 后期发展(班杜拉): 学习可以脱离直接强化而发生;模仿学习;学习可以脱离外在强化而发生;自我强化; 行为主义的心理病理观: 条件反射; 泛化; 习惯形成; 经

12、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巴甫洛夫 无条件刺激(UCS); 无条件反应(UCR); 条件刺激(CS); 条件反应(CR);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斯金纳; 主动操作性反应;观念可以视为一种操作性防御; 习得过程:尝试错误; 反应获得强化行为得以保持; 反应不能获得强化,行为则消退; 心理治疗理念: 健康条件反射的形成; 治疗方法: 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暴露疗法; 生物反馈;松弛疗法;行为塑造; ; 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 弗兰克尔、马斯洛、罗杰斯、帕尔斯; 主要学术思想: 自我、自由、意愿、决定作为人存在的核心; 人有巨

13、大潜能(实现自我) ,但健康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精神-心理-行为的病态也是发展性的; 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但有责任;缺乏责任感是致病性的; 人的绝对经验是孤立的,要保持自我的和谐与整合; 治疗方法: 患者中心疗法; 现实疗法; 意义疗法; 马斯洛(A.H. Maslow)- 动机需要层次;饥饿-性-安全-归属-自我实现(动力-潜能) ; 基本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具有类本能性质; 基本需要的挫折是一种致病性挫折;基本需要无法满足会导致躯体疾病、身心疾病和心理疾病; 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必须象身体缺乏某种维生素或其他物质一样,应把他们视作是“病人”; 在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出路只有

14、一种,就是通过建设性的行为满足自我的需要; “我不相信,在基本需要没有道德满足的地方存在着意志的作用”; 没有任何道理认为“爱”的缺乏和维生素的缺乏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发过程,尊重全部真实经验是自我实现(成为理想自我)的前提; 健康人的自我和经验和谐一致,自我和经验的冲突会导致心理冲突和适应不良。 为了获得外部安全,进而满足外界的价值条件会形成一种自我和经验的分离; 为了避免内心冲突,会形成自我的防御;造成对自我的愈加疏远; 治疗的目标恰恰在于使一个人更多地尊重自我的真实经验,越来越不介意一种外在的价值条件。 最高目标,无为而治;最低目标: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我们应该给予病人

15、一种即使在没有价值条件下的无条件关注,使其在这种无条件的关注 中重新体验与评价自我全部的真实经验,及其对自我的威胁,接受自己的全部的真实经验, 并发展这种经验;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不尊重一种长期的价值条件是有很大威胁的,但是随着治疗的进行,在治疗 者的启发下,便会发现重新找到自我、尊重自己的真实经验是一种更好的感受,慢慢体会到 不服从这种价值条件也慢慢变得不象原来那么可怕,这时来访者便找到了他的真实自我,发 展了他的真实自我,同时人格也获得了成长。其中无条件关注这种态度本身就是治疗性的; 病人往往体现出一种强烈而混乱的情绪冲动,顽固的病理信念,思维的狭窄、泛化和僵硬,治疗的 结果通常体现在一种

16、情绪的好转,能够理智地分析和面对原来无法面对的事情而不再唤醒, 非适应性行为的减少,采取现实的有建设意义的行动也不再面临巨大的心理无能感,在选择 时不再犹豫和冲突,能够出现一种新的行为,心理满足程度提高,这些结果都是通过一种启 发式的谈话和病人采取某些有治疗效果的行为等方式实现的; 病人的内心是一种渐进的感受上的变化并最终出现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并重; 遗传因素;教育因素;认知因素; 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内心环境; 身心统一的原则; 身体健康是前提; 个体与群体相互结合的原则; 人的社会生物本性; 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客观认知,适当反应,积极行动; 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 优生;遗传;营养; 消除生理、心理方面的压力;健康的生活及行为方式; 增强体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