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酿造工艺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3701738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酱油酿造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酱油酿造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酱油酿造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酱油酿造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酱油酿造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酱油酿造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酱油酿造工艺(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酱油酿造工艺酱油酿造工艺 概述概述 酱油以植物蛋白及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酶的作用,水解成多种氨基酸、各种糖类,再经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酱油除具有调味功能和营养成分外,还兼有抗氧化、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功能。 酱油酿造是以微生物生命活动为基础的变化过程,原料中各种物质在微生物分泌的各种酶系催化下,水解、发酵,通过不同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生成不同的代谢产物和微生物自溶后释放出的物质,相互间交替组合、多级转化,构成丰富的酱油成分。酱油的酿造过程,就是充分发挥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促进原辅料成分的分解, 促进各种风味物质产生的生化过程。同时抑制、

2、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活动,避免异常发酵,防止不良风味物质产生的过程。 酱油发酵机理酱油发酵机理 一、酱油的质量一、酱油的质量 酱油的质量是由感官、理化和卫生三个方面的质量指标综合体现的。 卫生指标包含:重金属、食品添加剂、黄曲霉毒素 B1,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 菌。 理化指标包含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全氮、氨基酸态氮、总酸及铵盐。其中,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是酱油的主要成分:包括氨基酸、水溶性蛋白质、糖类、有机酸、水溶性矿物质和微生物等。全氮:包括蛋白质及其水解生成物胨、肽、氨基酸中的氮和游离氨态氮。总酸由淀粉质经多级转化生成:包括乳酸、琥珀酸、乙酸等 20 多种有机酸。 感官指标包含:色泽、香气、滋味

3、和体态。 酱油酿造的生化过程非常复杂, 已知构成酱油的成分有 300 多种。 理化指标中仅规定了其中几个主要成分的含量标准,显然不能全面反映酱油的质量。因此,必须配合感官指标以补充理化鉴评的不足。由于酱油风味物质极为复杂,有的含量极微,对产品风味却有很大的影响,如酱油的主体成分 4-乙基愈创木酚最高含量也只有 5mg/kg 左右。 此处还要强调的是,酱油的风味是样品入口之后,由味觉器官、嗅觉器官和触觉神经等对其的综合感觉,即味觉、咀嚼时所感受的味道和大脑思维活动的总和。我们在对酱油风味特征进行描述时,经常使用香味和口味,前者是指鼻腔对酱油美味感受的描述,而后者是指口腔对酱油刺激的反应。 能够有

4、助于香味和口味呈现的物质在酱油里所占的比例虽小, 但却对酱油风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酱油的主要成分虽然是全氮、氨基酸,但它必须与咸味、甜味、酸味、苦味相调和,与香气协调统一,加上色泽、体态的衬托,才能构成酱油独特的风味。 中国数千年来对酱油的消费习惯,离不开酿造酱油独有的酱香和酯香。从目前的酱油消费和用途来看,酿造酱油仍将是国际调味品市场的主导产品。 二、酱油色、香、味、体形成机理二、酱油色、香、味、体形成机理 1、酱油的滋味、酱油的滋味 酱油的呈味机理相当复杂,以鲜味为主,兼有咸、甜、酸、苦五味调和的复合滋味。不像蔗糖、食盐、味精等单一味。而是咸而鲜,微甜醇厚,兼有适度酸味,回味悠长

5、。无苦、酸、涩等异味。 我国自古划分:酸、甜、苦、辣、咸五味。烹饪界在五种基本味的基础上,增加“鲜”味。日本的滨野把五味概括为:甘、酸、咸、苦和综合香味(代替辣味),并认为:以葡萄糖为主的甜味;以乳酸为主的酸味;以盐为中心的咸味;以氨基酸合成的苦味;以十几种味道合成的鲜味和香味就是“酱油味” 。 1.1 鲜味的形成鲜味的形成 酱油呈味物质中,以鲜味为主。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钠盐含量最高,鲜味强烈。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一丝氨酸等低级肽也具有鲜味。 1.1.1 淀粉原料经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经生物合成生成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产生鲜味。 1.1.2 霉菌、酵母菌和细菌菌体自溶后产

6、生核酸经核酸酶水解生成鸟苷酸和肌苷酸,起助鲜作用。 1.1.3 成品可添加谷氨酸和 I+G,带给酱油强烈鲜味,鲜味提高数倍至数十余倍。 原料蛋白质经米曲霉分泌的蛋白降解酶、肽酶、谷氨酰胺酶的作用,水解成各种中 间产物,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蛋白质蛋白胨多肽短肽二肽氨基酸 1.1.4 蛋白质水解后生成 18 种游离氨基酸见表 1。 表表 1:国内外名牌酱油的游离氨基酸成分:国内外名牌酱油的游离氨基酸成分 样品 氨基酸 广东 生抽王 湘潭 龙牌 上海 佐餐 日本 特选 样品 氨基酸 广东 生抽王 湘潭 龙牌 上海 佐餐 日本 特选 天冬氨酸 0.57 0.81 0.705 0.610 *异亮氨酸 0

7、.31 0.33 0.370 0.360 *苏氨酸 0. 29 0.19 0.27 0.290 *亮氨酸 0.47 0.46 0.581 0.560 丝氨酸 0.61 0.45 0.37 0.390 络氨酸 0.08 0.10 0.181 0.060 谷氨酸 0.65 0.61 1.58 1.110 *苯丙氨酸 0.31 0.28 0.351 0.310 脯氨酸 0.31 0.52 0.348 0.390 组氨酸 0.03 0.03 0.182 0.170 甘氨酸 0.21 0.24 0.185 0.200 *赖氨酸 0.37 0.53 0.373 0.370 丙氦酸 0.33 0.63 0.

8、403 0.470 精氨酸 0.22 0.13 0.420 0.340 *缬氨酸 0.33 0.41 0.378 0.380 *色氨酸 0.045 0.140 *蛋氨酸 0.13 0.07 0.127 0.110 总氨基酸 5.22 5.79 6.869 6.26 1.1.5 酱油中的氮化合物与显味成分 (1)酱油中的氮化合物 酱油中的氮化合物主要指游离氨基酸、 肽、 氨态氮及微量核酸、 褐变物质、 胺类物质等。其中的游离氨基酸、肽以及褐变物质,对酱油的风味影响很大。 (2)酱油中 3/4 的氮化合物来自大豆或豆粕。大豆蛋白质的绝大多数是大豆球蛋白,中心是疏水区,外侧是亲水区的小分子结构。经蒸

9、煮后,蛋白质结构变性,易被酶解。 大豆蛋白质被酶解时,蛋白质中氨基酸链的末端上必须有酪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中的一种,才能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当大豆蛋白质未变性时,同酶结合的氨基酸链端的大部分被包藏在主体结构内,因此不能被酶解。 大豆蛋白质中含大量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其中约 50%以酰胺的形式存在。发酵过程中,需先经内肽酶分解,再经酰胺酶作用,生成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 (3)小麦含有氮,酱油的含氮物中约 1/4 来自小麦。小麦蛋白质不同于大豆蛋白质,含有可溶于乙醇的成分、大部分蛋白质不溶于水或盐类溶液。即使未经变性处理,也不会产生 N性物质。因此小麦蛋白勿需热处理也能完成酶解,

10、这是因为小麦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较为松散的缘故。 (4)酱油中的氨基酸 酱油中的鲜味主要来自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酱油中的谷氨酸约 60%呈游离状,30%是肽状,另有 10%是完全不显味的焦谷氨酸。酱油中的氨基酸组成见表 2。 表表 2、酱油中的氨基酸组成、酱油中的氨基酸组成 酪氨酸的溶解度低,容易在发酵 1 周后析出,大部分酪氨酸被转移至酱渣,保留在 酱油中的酪氨酸含量仅为酱醅内含量的 14%左右。 (5)米曲霉分泌的蛋白质分解酶 能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酶并非是蛋白酶,而是能把肽链从氨基末端逐个分解、能从羧基末端逐次分解的亮氨酸氨肽酶和酸性羧肽酶等端肽酶。 碱性蛋白酶、 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

11、只能将蛋白质分解成肽,这类酶被称为内肽酶。 (6)酱油中的肽 酱油中除了含有大量氨基酸外,还含有许多肽化合物。肽的显味很低。其特点是增强厚味和延长味的持续性。肽起烘托味的重要作用。 酱油的氮化合物中约有 1518%肽态氮。酱油中的肽成分见表 3。 表表 3、酱油中的肽成分、酱油中的肽成分 酸性肽 中性肽 Gly-Aso Asp- Glu Gly-Glu Ser- Ser Gly-Glu Glu - Gly Gly- Thr Ser- Pro Als-Asp Glu - Ala- Gly- Ser Ser- X Ala-Glu Glu - Asp Gly- Gln Thr- Thr Asp-Al

12、a Glu Glu Gly- Pro Thr- Pro Asp- Asp Glu -(Thr/Ser) Gly- X Thr- X Asp-(Thr/Ser) Glu Glu Glu Als- Pro 酱油中的肽与酱油粘度关系密切,高分子肽是酱油粘性的主体,有助于提高酱油的显味性。 (7)酱油中的氨态氮 酱油中的氨态氮约占全氮总量的 1015%。 1.1.5 酱油中的氮化合物与显味成分 酱油的氮含量与酱油风味呈正比关系。氮含量越高,风味越好。因氮含量高,氨基酸含量高,由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氨基酸产生的鲜味越强。由于酱油中大部分氨基酸呈游离状,并同咸味、酸味、甜味及各种发酵香气结合,更显浓厚和丰

13、富。这是酱油鲜味不同于其他食物鲜味的关键所在。高端酱油除氨基酸含量高,同时各种味道平衡制约,相互助长、相得益彰。 全氮的高低体现酱油质量的好坏。全氮含量越多,表明蛋白质原料处理越合理、米曲霉分泌的蛋白酶活性越强、被酸性羧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分解产生的游离氨基酸多,鲜味更加突出。 全氮含量多,缓冲作用强(有机酸也有缓冲作用)。能平衡咸味、酸味、苦味等刺激味。此外肽含量高、浓度大,粘度高、厚味浓。 1.2 甜味的形成甜味的形成 1.2.1 淀粉经淀粉酶水解生成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麦芽糖等是酱油中甜味的主要来源。 1.2.2 蛋白质水解后产生游离氨基酸:甘氨酸、 丙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和脯氨酸

14、呈甜味。 1.2.3 脂肪被脂肪酶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甘油微甜。 1.3 酸味的形成酸味的形成 酱油的酸味主要有:乳酸、醋酸、琥珀酸、柠檬酸等 20 多种有机酸,以乳酸为主。 酸味来源其一:醇、醛氧化生成。其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乳酸菌将葡萄糖经乳酸发酵生成乳酸,醋酸菌将乙醇氧化成醋酸。 酱油总酸通常:1.52.5g/100m1,pH:4.24.8。酱油的酸味是否柔和,取决于酱油有机酸的种类与其固形物的比例,通常情况下,酱油总酸(1.0g/100ml 时,鲜味不突出;为 1.4g/100ml 时酱油风味较佳;当总酸2.0g/100m1,须相应提高无盐固形物及其它有效成分的含量,否则酸味太高,

15、滋味不协调。 例如:某酱油总酸为 1.40g/10Om1,其中乳酸 1076.42mg/100m1、醋酸 173.6mg/10Om1、琥珀酸 48.6mg/10Om1、柠檬酸 12.9mg/10Om1。pH4.64.8,呈微酸性时,酸度最适量,能产生爽口感觉、增加酱油的滋味。 1.4 苦味的形成苦味的形成 酱油一般不会感觉到苦味,但酱油中确有苦味物质存在。酱油苦味的来源: 1.4.1 食盐中所含的氯化镁、硫酸镁及硫酸钠。 1.4.2 具有苦味的氨基酸:酪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谷氨酸一苯丙氨酸及一些含硫氨基酸残基肽。 微量苦味带给酱油醇厚感,是酱油特有风味的基础之一。

16、1.5 咸味的形成咸味的形成 咸味是酱油风味的基础。咸味主要源于加入的食盐、成品中含量为 18%左右,虽然含量较高,但由于同时存在大量的有机酸、氨基酸、肽、糖、醇等成分,使酱油的咸味变得温和适口。 2、酱油的香气酱油的香气 据日本横冢保的研究表明,酱油的香气成分极为复杂,约有300种,可分为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二大类,主要是醇类、醛类、酚类、酯类、呋喃类、吡嗪类等。它们相互平衡制约,构成酱油特有的酱香和酯香。 酱油的香气来源于原料成分、米曲霉、耐盐酵母菌、耐盐细菌的代谢产物及非酶化学反应生成物。由于原料、配比、菌种、工艺及管理等因素不同,产生的香气有显著差异。 2.1 醇类醇类 以乙醇为主,是六碳糖由酵母发酵生成。 酵母能分解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成戊醇。 曲霉、根霉、毛霉和细菌也能产生乙醇和高级醇。各种醇与有机酸经酯化酶作用生成酯,具有独特的芳香。 2.2 酚类酚类 4-乙基愈创木酚(4-EG)及 4 一乙基苯酚(4-EP)是小麦木质素经曲霉及球拟酵母转化生成,有典型的酱香味。酱油中 4-EG、4-EP 含量通常为:13m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