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921733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儒、道、释孔子(前 551 - 前 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山东曲阜)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 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 551 年 9 月 8 日生。孔子的父亲名纥(合)字 叔梁,母亲叫颜征在。他父亲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做过官。孔子父 亲娶的妻子给他生下 9 个女儿,没有生儿子,于是他又娶了妾,妾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取 名伯尼,又称孟皮。可惜这个儿子脚有毛病,大约是个残疾人,孔子的父亲很不甘心,于 是又娶了一个叫颜征在的女子。当时叔梁纥已 66 岁,颜征在还不到 20 岁。过门之后,她 生下了孔子,总算让做父亲的满意了,可惜

2、这个父亲在孔子在三岁时就死了,没能活着看 到他的这个儿子,不仅只是肢体健全而已,而且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他的思想 学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且这个影响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孔子丧父后,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年轻时曾做过 “委吏” (管理仓廪)与“乘田” (管放牧牛羊) 。这些都是很简单甚至低贱的事,孔子都做 过,而且都把它们做好。虽然孔子的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 ,而且他一生都勤 与学习。就外在条件说,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周公旦儿子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 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这给他创造了学习条件。就内在说,孔子求知求道的热心与 恒心无人能及,

3、他的学习方式是无时不学,无事不学。他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 )这样的好学,慢慢积累下来,使得 他成为一个极其博学的人。孔子是非常谦虚的,可是连他也这么评价自己说:“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我们说孔子博学,并不只是说他的学问好,学问好的人多了,凭什么他能在中国 历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那是因为孔子给全体中国人建立了系统的人格标准。孔子学习的 最终目的,不是积累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来认识生命的意义,端正人生的态度,成就伟大 的人格。虽说建立人格标准并不是从孔子才开始的,尧舜以来,各个朝代都会提倡道与德, 而孔子却是一个“

4、集大成”者,他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部的做人治国之道集合起来,融 会贯通,他是第一人。上古文化在西周曾经有过一个集大成,但那是礼乐制度上的集大成, 到了孔子则是道德思想学术意义上的集大成。没有孔子去集大成,中国历史上流传的伦理、 道德、纲常、学术、思想等等,就是散的,东家说一点,西家说一点,散落在各个地方, 这对一个民族的精神资源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出了孔子,中国民族的道德文化思 想就成型了,固定了,成为我们全民族的精神支柱。王国维论孔子的集大成时说:“孔子 者,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 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其圆满之智如海。又

5、多才多艺,至其感化力之伟大,人 格之完全,古今东西,未见其比。 ” ,因此后人尊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把孔子称为“至圣”是从太史公司马迁开始的。他为了写史记 ,四处云游,收 集资料,他是在孔子去世三百年后,云游到孔子故乡,瞻仰孔子的遗迹,然后大有感想地 说:我读了孔子的书,就可以想像他的为人。等我到了鲁国,看到了孔子的庙堂车驾礼器 等等,我真是留恋不舍得走,想到,天底下王侯贤人也算得多了,可是都只有一时的荣誉 风光,现在已经了无痕迹。可是孔子只是一介布衣百姓,却传承了十多世,天底下的读书 人个个都向他学习。真是至圣啊!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 礼器,诸生以时习礼

6、其家。余祉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荣,没则已 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说的“矩”是做人的伦理 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年轻时还得学习,还要坚守,而到了 70 岁,这个做人的标准已经融进 他的血液,他一举一动都在其中,在在都不会出错。那么,孔子终其一生所学习的,建立的,提倡的是什么?换句话说,他给我们建 立的人格标准,道德标准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一个“仁”字。这个仁是做人的标准,也是 治国的标准。可

7、是说到底,治国还是要先做人,儒家从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 是说,先要把身修好,然后才可以把家庭做到很和睦,进而才能够谈得上有能力治国,最 后达到平天下的目的。在任何情况下,自身的修养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去翻一翻论语,里面充满了修正一个人道和德的教诲,你该怎么说话,怎么 做事,该怎么待人,怎么待君,怎么待父母,怎么待朋友,怎么对待小人;处顺境该如何, 逆境该如何,穷了怎么样,富了怎么样,没有孔子没有想到的,没有孔子没有做对的。一 个人到了这种程度,是不是就该成圣了?所以我们说,读论语是读圣贤书。是教人如何成 圣成贤的书。(过去我们有句批判知识分子的话,说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

8、 书。就是说读论语这样的书。现在可好,现在的所谓读书人,成了:两耳只闻窗外事,从 来不读圣贤书。 我们且不问在座的有谁读过论语,只问:有谁知道“四书五经”是哪四书, 哪五经?)这是个叫人感伤的时代,我们产生了大批的“读书人”(大学生啊),可是我们很 少去读圣贤书,我们不读圣贤书,我们就不知道做人的标准,我们不知道做人的标准,我 们甚至都无法去领会一个西方艺术家杜尚的好处。很多人不懂他,甚至会骂他,就因为我 们没有面对过圣贤,没有领会过真正的圣贤是如何行事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讲杜尚 之前要先讲中国的儒、道、释。这可以让我们对一种境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对于领 会高层次的人和事做一个准备。在

9、儒道释三家中,孔子的思想最容易懂,因为孔子重视现世的人生,他不抽象地 谈人性或者天道,所谓不离事言道,这也成为日后中国思想的特点。现世之外的前世,来 世,出世他都不管。因此孔子是极其温暖亲切的,他只说我们日常的做事做人,他的话, 不仅古人能懂,今人也能懂;古人需要去落实,今人也需要去落实。他的教导,透过两千 多年的岁月,依然可以指导照亮我们的寻常人生。他让我们通过学习,变得温和有礼忠诚 守信,他孜孜不倦地就是想让我们每个人都做成一个有质量的人,一个君子。孔子的好懂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是口语化的,不是思辨的,有一个好笑的例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不怎么看得上孔子,因为他瞧不上他那种口语化的方式。在

10、黑格尔眼 中,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算不得一个哲学家,他评价孔子说:“在他那里思辨 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 什么特殊的东西” ,黑格尔甚至认为, “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 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无非就是四个字:“以己度人” 。 他自己以西方文明发展的道路为模式,构筑起一个“世界精神”的哲学发展史,他自己当 然是很欣赏这种思维构架的。我们都知道,德国人的思辨能力非常厉害,所以他们那里尽 会出大哲学家。可是大哲学家却未必是圣人,他们也许在思辨的技术上比别人厉害,但对 于人生的透彻领会和把握却是另一回

11、事。结果是,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的大家,孔子是世界 思想史上的大家,是古今中外的圣贤之一,他们两个覆盖的面积没法相比。孔子完全是一个中国式的老人,温和,忍让,很少象西方人那样争取,搏斗。他 的一生可以说是随遇而安的,他在“三十而立”之后,就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 修”的,都收为学生。要知道,这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是第一个这样公开收学生授课的, 在他以前,学术是为王室贵族垄断的。孔子这么做,就为两个字:“利人” 。他要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跟别人分享。当然,最好的方式是能够用来治理国家。因此孔子一生都很乐意 进入国家政治,他四处游学,希望统治者可以采纳他的思想,起用他来帮助管理国家。后 来孔子 51

12、 岁时被任命为鲁国的一个地方官,孔子果然为政有方,只一年时间, “一年,四 方皆则之” ,很快,他 52 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可 惜因为他的治国政策损害到鲁国贵族的利益,他们设法暗算他,孔子只好离任。后来他率 弟子周游列国,继续传播他的经世治国的理想,但并不是很顺利。可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挫 折,孔子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经过十三年的周游,他最后回到鲁国, 继续讲学,整理古籍。他先后删诗 、 书 ,订礼 、 乐 ,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 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论语20 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因此孔子来历史上的形像,主要是一个

13、教师。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先创办私学的人, 是第一位职业教师。他有门人三千,贤者七十二。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份是通过言 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 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 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因此他的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 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 言。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孔子的学生子 贡是这么说的:“不能这么做!孔子是不可诽谤的。别的贤人,也许象丘陵那么高,是爬

14、得上去的,而孔子象日月那样,无法抵达。人可以自己糟蹋自己,但是对于日月无所影响。 (要诽谤孔子)可见这种人太不自量。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自量也” 。 ) 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象对父亲那样对待他,为他服丧 3 年。而子贡则在孔子的 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 6 年。他能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因为他不只是教师 而已,教书教得好而已,还因为他本身是个圣贤。关于儒家,孔子,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你们自己课后去下功夫,这是人生

15、教育, 值得了解,而且会受益人生。真正说起来,孔子和杜尚完全扯不到一起去,但老子和杜尚 能扯到一起去,为了了解老子,我们必须先了解孔子,这样会多一个参照系。我们这门课, 不是只想单独讲讲杜尚,他是个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门课是要通过杜尚,给你们建立 一种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源头,在中国的儒道释。老子如果说儒家是教给我们如何在世为人,那么老子的道家则是教我们如何忘世。儒 家教我们人道,老子教我们天道。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区别先知道了,然后才能知道老子在 说什么,提倡什么,因为老子比孔子要难懂。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字“聃” 。据说老子降生时,体弱而头 大,眉宽而耳阔,因其双耳长大,故

16、起名为“耳” 。他是楚国苦县人, (今河南鹿邑县)约 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间。后来查出,春秋时还没有“李”这个姓,他应该不姓李。 据说他小时候乡邻们叫他“小狸儿” ,即“小老虎”的意思,大概因为他头生得大,虎头虎 脑。因江淮间人们叫“狸儿” ,音同“李耳” 。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 “李耳” ,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其实老子应该姓老。古时有“老”这个姓,比如“二十 四孝”中的老莱子,就姓老。传说老子在娘胎 81 年,出世就是白发白须,这当然是后人的编造,但也说明后人 认识到老子的不凡,因此不把他当成凡人看。我们对待孔子从来不这样,只拿他当圣贤看,可圣贤也还是人。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管文书挡案。古时候,书籍档案只掌握在王 室贵族手中,因此老子的职业给了他很大的方便,可以看到别人无法接触到的书籍档案, 因此他学问非常好。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 ,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 子” 。由于那时周王朝正在衰落,兄弟相残,叔侄相残,诸侯争雄,五霸争天下。周王 室发生内乱,老子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