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898643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一个人是否会听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古人有“听君一席 话,胜读十年书”之说,这是很有道理的。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 为重要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 “会听”都是必要前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他们学会倾听,善于 倾听,善于发现同学回答中富有疑义和争论的问题,善于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 进行交、提出疑义,是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切实推 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上课学习包括听、说、读、写、思、合作等,学会倾听是最重要的。倾听, 即专心致志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话,既要听清,又要听懂,

2、还要善于发表自己的 见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生听“讲” 的要求,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一、养成倾听的礼貌 倾听别人发言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样重要。它既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又可 以使我们在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在 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 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各方面的影响,而良 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 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倾听的平台。

3、倾听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老师做起。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 须有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授 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这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 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他的角色行为应为体现在帮助学生确定恰当 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动 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 的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

4、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 师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新的角色需要以新的行为 方式体现。教师要真正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展示自我,适宜探究的空间,从行为 上他就应为学生的出场作好批铺垫,为学生提供舞台,要从“说话的强者”变 为积极的“倾听者”,进而从中发现学生的需要,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 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 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 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无论学生发 言的质量如何,我们都要专心去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课后与学 生谈心时,也要注意耐心

5、听取学生的讲话,从不打断他们。这样一来,既达到 了课内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地倾听氛围。既让同学们乐意倾 听别人的发言,又让倾听别人成为一种习惯。 三、创设倾听的气氛。 倾听是锤炼课堂语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倾听。课堂气氛是 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如把 音乐、故事或多媒体引入课堂等,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趣味横生,悬念 于怀,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教 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 紧张

6、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让学生有 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讲授 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 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处于 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听讲情况及时恰当的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时尽量采 用评比、鼓励性的语言。例如:“比比谁是最文明的听众”“比比谁的耳朵最 灵”“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 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位同学善

7、于动脑, “谁能像他一样。”“这位同学的发言真是精彩极了,比老师的想法还要多、 还要好!”当学生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时,老师及时评价:“你勇于向困难挑 战,是个勇敢的孩子。”针对合作学习的学生,老师随机评价“你们小组可真 棒,想的办法最多。”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厚。 四、指导倾听的姿势。 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倾听。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 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做到神情专一。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 见,不插嘴。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 认可或

8、赞同。要求孩子们认真听,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 细化了的要求。如对低年级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可训练一些口令:“小耳朵, 认真听!”“手放平,身坐直!”“小眼睛,看过来。”等等,进行师生对答。五、多训练,发展学生倾听的能力 当然了一个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过较长的时 间的培养。 1、听后就问。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有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并注意对学生 的听问进行指导。比如在做题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看清题目;在回答 老师的问题时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 2、听后复述。它可以使刚刚接受到的信息引起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 加深印痕,防止遗忘。这种训练可以调动有意

9、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倾听的素 质,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比如 数学概念的复述 ,课文的主要内容,解题的思路等。 3、听后再写。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词语让学生听写,着重训练学生对于词 语的反映能力。 4、听后记录。歌德说过,“你得随时当心分散精力。要设法集中精力,把 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把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在倾听活动中倾听人吸收的是声音信息,存 留时间短暂,倾听时的思维活动要求是快速的。因此在倾听活动中要集中注意,积极认真的听,要注意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同时注意克服各种分散注意的 干扰。引导学生

10、听记重点内容,文章纲要等。 5、听答训练 这种训练是培养倾听注意力和倾听判断力的最常用方式之一。科学同步探 究中,在每一课的最后都有一个自我评价部分,一般是大多数为选择、判断和 填空题。我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学生先做,做完后我口述题目,学生一起给出答 案。不过我会在判断题中做一些“手脚”。比如有一课中有这样一题:同种电 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是我在口述时,故意说 成: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这样就变成对的了。通过这些练 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辨别、分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 个学生必须认真听才能正确的判断。这在无形中,就加强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6

11、、听记训练 这种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边记录的能力。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 特点,因此,在倾听活动中,要集中注意力,积极认真地听,要注意带着问题 有目的地听。比如我在单元复习的时候,有时会让学生看着题目,然后听我读 一段话,请学生在我读的一段话中找出答案写下来。通过找答案的活动,培养 学生听的能力。 六、进行评价活动 注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树立榜 样,并予以适当奖励。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听”的表现,做一 个总结。评价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内容为老师提出的听的要求。通过评 价,发扬优点,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孩子们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同时关

12、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 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 七、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采 用两人合作比较理想,一人讲,一人听,分工更加明确,也让学生更清楚的知 道自己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也乐意倾听他人的 意见。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 的思维倾向,也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让学生学会倾听。教会学生学会倾听正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我们要善于挖掘、 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只 要我们不断训练学生学“倾听”,学生才能拥有“倾听”的能力,才能让学生 懂得尊重,学会边听边想、边听边记、听后评述、视听结合。才能真正掌握 “倾听”这把金钥匙,才能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 出聪明的头脑,听出良好的修养,听出灿烂的未来,听出健全的人格,听出精 彩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