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一)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9414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仁义中学高一年级历史综合测试题仁义中学高一年级历史综合测试题第第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5050 分)分)本卷共本卷共 25 小小题题,每小,每小题题 2 分,共分,共计计 50 分。每分。每题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写在后面的表格,请将答案写在后面的表格里。里。 1西方有“情人节” ,而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其主要源于牛郎织女的浪 漫凄美的传说,该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古代社会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B重农抑商是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 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D封建田庄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2.英文单词 CHINA 是瓷

2、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镇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古代中国的 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西汉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B.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C.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D.明代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3. 醴陵泗汾镇居民每逢三、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古 代的“草市”出现更加普遍是在 A商代 B六朝 C宋代 D明代 4.1840 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

3、,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 不敢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 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A. 闭关锁国 B. 文字狱 C. 重农轻商 D. 政治腐败 5 世界知识画报2004 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 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 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国船队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6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史上,有一个人在人类动力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巴斯德在生物学、牛顿在物理学、 贝多芬在音乐中的地位。

4、这个人及其发明是指 A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B史蒂斐逊发明了火车机车 C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D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 7喜欢穿越剧的李灵同学坐上了从醴陵到北京的高铁,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美景,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来到了 19 世纪初的英国,其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瓦特给远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在蒸汽机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C.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8 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 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

5、概念。 ”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9.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关于哥伦布航行 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着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 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一项是 A.欧洲一发现;美洲一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一侵犯 B.欧洲一文明相遇;美洲一发现;全球史观一侵犯 C.欧洲一侵犯;美洲一发现;全球史观一文明相遇 D.欧洲一发现;美洲一侵犯;全球史

6、观一文明相遇 10.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 者,拟方名曰口口口口口,服若干剂来见转机。 ”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 A洋务清火汤 B新政补元汤 C宪政调味汤 D革命销魂汤 11电影让子弹飞中“马拉火车”的场景,在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后,的确出现过清政府认为火车 的运行会破坏位于遵化东陵的风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的天下奇闻,时称“马车铁路” ,这反映的本质 问题是 A维护国家主权 B维护自身统治 C仇视外洋事物 D愚昧无知 12.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 绝无俯身拾之者

7、,谓之路不拾遗 ,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1956 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 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D “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14. 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顺口溜“奇唱歌来怪 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它体 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8、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5.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的是( )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161912 年 1 月 1 日, 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 换成了“匹妇” ,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男女平等的观念女性应参与政 治生活 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 B C D 17. 周杰伦的歌曲上海 1943唱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 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下列情况

9、在 1943 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 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如果去北平办事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休闲时间可以阅读申报 、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18.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罗斯福新政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措施是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农业政策 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19.凤凰卫视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 17 倍,但是纳 完税之后,可以小到 3 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 3 倍的钱。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

10、是 A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C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D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 20.1921 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 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1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 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事实是

11、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利益 22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 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愿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23. 2013 年 4 月 20 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0 级地震,使灾区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 巨,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

12、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4. 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 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 爱关系。 ”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25近年来中国曾有多家商会在美国媒体投放了视频广告,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 ;

13、家用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风尚” ;时尚少女身上挂的 MP3 上标注着“中国制造,配合硅谷 的软件”这种宣传方式表明我国企业 A推动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加快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变革 C积极谋求建立跨国垄断公司 D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第第卷(非选择题,共卷(非选择题,共 5050 分)分)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2 2 小题,其中小题,其中 2626 题题 1414 分,分,2727 题题 1616 分,分,2828 题题 2020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 26 (14 分)2013 年中日钓鱼岛之争不断升级,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历史上濒临海洋的国家依托海洋得到发展,当前海

14、洋主权之争,能否和平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已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地区与全球的 和平和发展问题。历史上中外政府有关海洋的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 年) ,清政府颁发“迁海令” ,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 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 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二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 1651 年 12 月 1 日起及从此以 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有属于本共和国人民 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 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