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623397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章 绪论汉语语法研究从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开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开始得 更晚,在 20 世纪的 20 年代,黎锦熙黎锦熙提出了“近代语研究”的问题,但当时还偏重于词汇 研究。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吕叔湘吕叔湘写了几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论文,被称作“近代汉 语研究的黎明” 。 一、一、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的界定的界定 什么是近代汉语? 先来讨论:古代汉语 第三章第三章 当代时体理论当代时体理论 本专题首先介绍汉语时体助词的虚化过程,因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有关时体方面的 一些概念。 第一节汉语时体助词介绍第一节汉语时体助词介绍 当代时体理论也是我们进

2、行研究的基础和重要依据。Smith(1997)认为体系统包括两 种不同类型,即“情状体”(situational aspect)和“视点体”(viewpoint aspect)。情 状体指的是谓词和其论元所构成的情状的本身特征,也就是 Aktionsart(manner of action),Vendler(1957) 的情状分类中运用了以下三个参数,分别是有界(telic)或无 界(atelic)、瞬时(instantaneous)或延时(durative)、动态(dynamic)或静态(stative)。 可以概括为五种情状类型: 状态(动态、瞬时、有界) 活动(动态、瞬时、有界) 完成(

3、动态、瞬时、有界) 结果(动态、瞬时、有界) 瞬时(动态、瞬时、有界) 汉语体系统的研究文献主要有:马庆株(1981) 、郭锐(1993) ,杨素英(2000) , 陈前瑞(2003)等。我们将在这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实际,合理吸收各 家长处。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将主要采用马庆株(1981)和杨素英(2000) 的时体系统,同时借鉴郭锐(1993)的研究。 杨素英(2000)的汉语动词分类系统: 状态动词:(动态、时限) 。如:爱、相信、住。 活动动词:(动态、时限) 。如:跑、推、按。 有时限活动词:(动态、时限) 。如:敲、闪、眨眼。 有结果指向词:(动态、结果实现) 。如:造

4、、修、煮。 有结果实现词:(动态、结果实现) 。如:赢、死、到。 马庆株(1981)根据动词后时量宾语的所指不同,在动词分类时考虑到完成持续 状态等三个语义特征,把动词分为: Va(死):(完成、持续)死类 Vb1(等):(完成、持续)等类 Vb21(看):(完成、持续、状态)看类 Vb22(挂):(完成、持续、状态)挂类 对汉语中是否有时制(tense)的语法范畴还存在争议,对于时体(aspect)的存在则 没有太大的分歧,主要问题是汉语时体类型多少的问题。王力分七种;高名凯分六 种;赵元任分七种。吕叔湘(1942)认为“将” 、 “方” 、 “已”等离开动词是没有明 显充实的意义的。这些限

5、制词所表示的不是“时间” ,是“动相” (phase) ,即一个动作过程中的各种阶段。Lyons 也指出“在处理具体语言事实的过程中,人们常常 把体和时制混淆体和时制的主要不同在于时制是指示范畴(deictic category),涉 及到说话的时间;体不是指示范畴。 ”也可以说时制就是一种时间先后关系,包括 事件时间(event time) 、参照时间(reference time)和说话时间(speech time)三 者之间的先后关系。也就是说时制是指示这种先后关系的语言形式,但是汉语没有 表示这种先后关系的语法形式,因此有学者认为汉语没有绝对时制,而只具有相对 时制。 (参见李铁根 1

6、999、张济卿 1996、陈立民 2002) 因此时制只是表示表示时间参照,把情状时间和说话时间联系起来,所谓的将来时 或过去时只是相对于说话时间而言的。例如: (9)玛丽昨天在宿舍睡觉。 这一事件所表现的时间概念(昨天)要借助一个参考时间才能明确,而体则不同不 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句子的时体能区分讲话者所表述的情状是刚刚开始,还是 在过程中,还是已经完成。 例如: (10)Mary crossed the street. Mary was crossing the street.(Smith 1989) 以上两句的时制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体是不同的。就是说“体”是不管时间的先 后,不需要另

7、一时间就能独立表示这一事件。汉语时间副词其实也是起到了类似的 作用,比如陆、马两位先生的“不定时时间副词” ,尽管这些时间副词既可以用于 将来时制,也可以用于过去时,但其重点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情状是一种现实,即 这种动作行为过程是有时间因素参与其中的,指涉(denote)现实中一具体事件, 也许这一事件可能是到将来的某一时间才能实现,但在说话人的眼里它是一种独立 的事件,不需要其他时间概念的参照。 第二节第二节 动态助词历时演变动态助词历时演变 “了” 、 “着” 、 “过”等都是在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对于它们的性质,学者们有不 同的看法,有的把它们称为“形尾” ,有的把它们称为“助词” 。下

8、面我们主要讨论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一 了 2.1 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了” ,一般称为“了 1”和“了 2”。我们主要讨 论“了 1”,即动态助词“了” 。 了、着、过 如果说现代汉语有形态变化的话,它的形态变化首先表现在动词词尾“了” “着” “过”上面。严格说它们不是词尾,而是“形尾” ,因为已经不是构词法问题,而 是构形法问题。 在现代汉语里, “了” “着” “过”表示动词的体(aspect) 。 “了”表示完成体(或 实现体) , “着”表示持续体, “过”表示经历体。它们都由动词虚化(语法化)来 的。 完成体标记“了” “了”在先秦文献中还没有出现。 说文:“了” ,尦也

9、,从子无臂,象形。这是 “了戾” (缭绕)的“了” ,和今天的“了”没有关系。魏晋以后, “了”字的另一 种新的意义就是“了解” (朱骏声认为是“憭” (明白、清楚)的假借) ,例如:其 所易了,阙而不论。 (郭璞尔雅序) 这种意义的“了”在南北朝时期很常见,如佛家的“了悟” 。今天的“了解” 。这种 “了”与体助词“了”没有历史关系。和体助词有关的是表示“终了” (不及物) 、 “了结” (及物)意义的“了” 。这个意 思的“了”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如:晨起早扫,食了洗涤。 (王褒僮约) 说文中 没有这一意义,但广雅释诂中说:“了,讫也。 ” ,这说明汉代已经产生了这种 意义。 “终了”和“了

10、结”的“了”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很常见,它还是动词的性质。例 如: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三国志蜀志)官事未易了也。 (晋书傅咸传)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 (白居易诗)在唐人的诗句中, “了”已经在很多地方不用作谓词,而逐渐虚化,变成了补语的 性质,仅仅表示行为的完成。例如:二三豪杰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杜甫)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李商隐)这种“了”显然含有“完毕”的意义,所以在散文中有时候还写作“已了” 、 “既了” 。例如:太子作偈已了,即便归宫。 (八相变文)思惟既了,忽于众中化出大树。 (降魔变文)但是就一般情况来说,唐代“了”已经很像形尾,

11、因为它已经紧紧贴在动词后面了。例如: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 (茶酒论)今既偿了,不得久住。 (董永行孝)二人辞了便进路,更行十里到永庄。 (同上)示现皆生佛国,看了却归天界。 (八相变文)那么,这些例子中的“了”是不是今天的体助词呢?(讨论) 它还不是体助词“了” ,因为当动词后有宾语出现的时候,这种“了”要出现在宾 语之后,而不是紧贴动词。例如:但得上马了,一去头不回。 (曹邺诗)他时书剑酬恩了,愿逐鸾车看十州。 (李中诗)作此语了,遂即南行。 (伍子胥变文)煞子胥了,越从吾贷四百万石。 (同上) 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了”演变成今天的体助词了呢?前面我们看到了主要出现在两种格式:v了

12、和 vo了体助词是动词的词成分,就是说它要紧贴动词出现, v了虽然是紧贴动词,但当有宾 语出现的时候, “了”还是要放在宾语之后。 也就是说,我们要寻找 v了o 这种格式,这时才能证明其中的“了”已经是体 助词“了” 。 这种 v了o 格式到晚唐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例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李煜乌夜啼)几时献了相如赋,共向嵩山采茯苓。 (张乔赠友人)见了师兄便入来。 (难陀)寻时缚了彩楼,集得千万个室女。 (悉达太子修道因缘)根据这些材料,基本可以确定体助词“了”,产生在晚唐五代。 体助词“了”的形成过程 “了”从一个表示完成的动词发展为体助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动了宾”格式

13、的前身应该是“动 宾 了”,而这种格式还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 “动宾完成动词”。例如: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 (世说新语雅量)世尊已说法讫,即从座起,还谐所在。 (增壹阿含经卷二)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 (世说新语方正)到了唐代, “动宾完成动词”这个结构的框架没有变化,但填框子的词汇发生了变 化:“了”代替了其他词汇,变成最常用的完成动词,而“讫、已、毕、竟、却”等动词被淘 汰,这样就形成了唐代的“动宾了”式。 这是一种词汇替换关系, “了”还没有语法化为助词,即这种结构的性质还没有发 生变化。 就是说,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动宾完”结构,由南北朝的“动宾完”发 展为

14、唐代的“动宾了” ,这是词汇替换。而由“动宾了”发展为“动了 宾” ,这是又一次结构变化。现代汉语完成体是通过这一系列变化形成的。 以往在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中,对虚词的演变注意较多,对句型演变关注不够。而在 研究结构变化时,又往往和词汇兴替分割开来。只有同时注意结构变化和词汇兴替, 对这一问题才能观察得更深入。 关于体助词“了”的形成有前移和后附两种说法。我们重点讲讲“前移”说。 所谓“前移” ,是指这样一种语法发展:当动词、宾语和“了”同时出现的时候, 原先“了”只能处在宾语的后面,后来“了”可以处在宾语前面。这是由于“了” 的语法化程度加深了,所以它越过宾语,紧跟在动词后面。 “了”是先虚化

15、,然后开始前移的。 “了”前移是受到南北朝和唐代出现的“动宾 补”和“动补宾”两种结构的影响。“动宾补” “动宾了”“动补宾” ?复吹霾翳散,虚觉神灵聚。 (杜甫雷)结珠为帘,杂宝异香为层,使数百人于楼上吹散之。 (拾遗记) “了”表示完成义,动补结构邺表示完成,二者的语义功能基本相同,但语法结构 却出现了不对称,即只有“动宾了” ,而没有“动了宾” ,受“动补宾” 结构的类推,而产生了“动了宾” 。 体助词“了”的发展经历了连动式动补式动词助词三个阶段。 古代汉语中连动式(vt1vt2vtno) ,其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也就是其中 的每一个动词都与宾语发生动宾关系,宾语的位置也在所有的动词之后。例如:射杀一鱼。 (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天降之福,吏足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 (史记匈奴列传) 汉代以后,部分连动式中的 vt2 出现不及物化倾向。如: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世说新语德行)修饰园林,除却沙石及诸粪垢。 (佛本行集经)这种变化造成一种新的句法格式:vt1vt2ovtvtio Vti 是汉语出现一个新的语法成分补语, vtvtio 的产生也打破了以往在 vt 与 o 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的限制,为体助词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语法位置。 (句法空位) “了”原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完成义) ,按照原有的语法规律,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