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中心-冻结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9444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技术中心-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联网技术中心-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联网技术中心-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物联网技术中心-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物联网技术中心-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联网技术中心-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技术中心-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联网技术中心 1中心概况中心概况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物联网技术中心是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依托单位, 是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支撑单元,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一级博士点/硕士点的骨干力量。 本中心科研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针对未来网络互联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关键问题,结合智慧城市、安防监控、环境监测、影视传媒等国家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从理论、技术和典型应用等层面开展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理论与系统、多媒体系统与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物联网理论与系统,含物联网体系结构、异构网络互联、移动社交网络、未来网络、网络服务与管理、通信软件与协议

2、技术、典型应用系统等; 2)多媒体系统与网络,含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视频数据中心、媒体大数据、3D 建模及处理、媒资管理、新一代多媒体网络服务系统等; 3)无线传感器网络,含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嵌入式通信系统、网络协同信息处理等。 本中心国际国内合作渠道广泛。中心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中国电信、中兴通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新华社技术局、亿阳信通等著名企事业开展长期合作,联合开展学术创新、研究生培养、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工作。 2师资队伍师资队伍 马华东马华东(学术带头人) ,,男,博士,教授,博

3、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特聘教授, 国家 973 计划项目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传感网专委会副主任、多媒体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系统与网络、物联网与传感网。 罗罗 红红(中心主任)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及传感器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通信软件与协议

4、。 李文生李文生(党支部书记兼中心副主任) ,,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网络信息处理。 孙孙 岩岩,,女,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通信系统、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 刘刘 亮亮,,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传感器网络。 明安龙明安龙,,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计算、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 段鹏瑞段鹏瑞,,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技术、通信软件与协议、应用软件系统。 张海涛张海涛,zht ,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传感器网络。 左圆圆左圆圆

5、,,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计算、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 傅慧源傅慧源,,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计算、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 赵赵 东东,,男,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群智感知、传感器网络、机会网络等。 3专业建设专业建设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具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面向信息行业的宽口径专业。该专业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培养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管理知识并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工业、 信息产业及其它行业从事各类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研究、管理等工作。 本

6、专业依托北京邮电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实力,辅以双方在该领域的优势课程,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成果积累,为本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校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已为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注重计算机与网络的基础和支撑,强调物联网系统的知识体系,突出与北京邮电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如通信网络、微电子、物流工程、管理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和相互影响,在专业建设上与信息产业发展保持同步,强化实践环节,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计算导论与程序设计、电子

7、系统基础、数字电路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离散计算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导论、控制理论、安全与认证、RFID 无线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织网络与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工程实践、云计算、中间件技术、微处理器系统设计、企业管理、产品开发等。 4研研究生培养究生培养 物联网技术中心每年招收博士生 8 名左右,硕士生 30 多名。 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视野宽阔、引领行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培养方式:培养方式: 工程实践通过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开发训练,培养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科研

8、训练深度学习计算机领域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和锻炼专业探究能力,为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学生出口学生出口: 继续深造(国内攻读博士学位、出国留学) 。 国内就业(就业率 100%) ,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百度、腾讯、搜狗等互联网公司;IBM、华为、中兴、小米、爱立信等通信企业;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企业;外交部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关以及高校等。 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学生活动 5主要科研主要科研项目项目 近年来,中心承担国家近年来,中心承担国家及企业合作项目及企业合作

9、项目 3030 多项多项,主要科研项目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包括: 国家 973 计划项目: “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网络环境中多媒体计算”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 “移动社交中感知数据收集的机会路由与交互式内容移交” “后 IP 网络体系结构及其机理探索”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无线多媒体感知反应网络信息质量保障的关键技术研究” “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目标多分类问题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服务提供模式研究” “基于 SoC 的智能感知节点关键技术研究” “多摄像机视频监控中人物角色分类技术研究” “视频

10、监控网络匹配无关目标运动模式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视频大数据处理平台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传输网构建与物联网平台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长城保存状态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3D 立体电影视觉系统应用研究” 。 国家重大专项课题: “基于 Web 的无线泛在业务环境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与演示验证” “基于视频大数据处理平台的城市公共智能安防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示范” 。 教育部博士点优先发展课题: “物联网环境中视频动态传输与海量数据处理方法” 。 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 “视频数据中心关键技术研究” 。 6主要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 在物联网、

11、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流媒体调度与传输、视频内容分析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创新性研究成果 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和重要会议发表论文 200 多篇,其中 IEEE Transactions (TPDS/TC/TMC/TMM/TDSC/TWC/TVT) 、 ACM TIST等国际一流期刊和 IEEE INFOCOM、ACM MM 等国际一流会议的论文 30 余篇;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40 余项, 已获得授权 20 多项; 3 次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 1 次),1 次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代表成果一、代表成果一、物联网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体系结构基础研究 本

12、项目是国家 973 计划资助项目,北京邮电大学牵头(马华东教授为首席科学家) ,联合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工大、浙江农林大学等7 家单位承担完成。项目紧扣“大规模异质网元的数据交换” 、 “不确定信息的有效整合与交互适配” 、 “动态系统环境中服务自适应”三大关键科学问题,从物联网体系结构理论模型、网络融合与自治的机理和方法、信息整合与交互的理论和方法、服务提供机理和方法、验证平台和碳平衡监测应用示范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对物联网科学规律进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提出了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及其基本要素,从强弱网元共存互联模型、IP 与非 IP 融

13、合机理、固定与移动感知网络结合的组网策略、网络协同感知的多源异构信息融合计算、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情境自适应的物联网服务提供机理等方面对物联网系统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物联网体系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项目在 IEEE/ACM Trans 等本领域国际一流刊物论文 44 篇, ACM MobiCom、IEEE INFOCOM 等国际一流会议论文 31 篇,其它国际知名 SCI 期刊论文 113 篇;申请发明专利 61项,获得授权 20 项,提交国际或国家相关标准提案 7 项;搭建物联网验证平台 1 套,并开展碳平衡监测应用示范。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5 次,国际会议特邀主

14、题报告 10 次;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物联网验证平台体系架构模型、子网互联模型、 网络评价与度量模型动态系统环境中的服 务自适应问题不确定信息的有效整 合与交互适配问题大规模异质网元的 数据交换问题1套理论体系1个验证平台碳平衡监测示范应用非IP数据交换网络融合与自 治机理信息融合计算服务动态构建信息整合 与交互模型服务提供机理3项关键技术科学问题驱动国家 973 计划项目研究框架 2013 年 9 月国家 973 计划项目课题结题验收会 代表代表成果成果二二:传媒业传媒业务协同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务协同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项成果获得了 2011 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针

15、对传媒业务协同处理中面临的节目生产低效、媒体资源分隔、服务能力不足等挑战问题,北京邮电大学与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组织项目组联合攻关。提出了节目制作的多媒体同步与质量审查系列方法,从而实现了节目唱词字幕生成、视音频内容审查、多媒体同步检查等内容制作自动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提出了视频字幕自动提取和媒资标引方法,实现了多媒体内容智能管理,设计了双总线传媒业务集成机制支持跨业务系统内容交换,创造性地解决了大规模多媒体内容生产、管理、运营中生产效率、质量安全、可控管理之间的矛盾; 提出了网络融合环境全媒体服务的提供机理,研发了多码率同收同编同管及多格式发布、流媒体调度与传输策略等领先技术,实现了高效的多种业务一体化运营,支持了跨网络多屏终端全媒体服务。 项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了传媒业务协同工作集成平台,研制了节目生产、集成管理、业务运营 3 个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构成了传媒业务协同处理环境。教育部鉴定评价为“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了我国传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果被中央电视台等上百家传媒企业采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获得了一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论文,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