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布磨不尽的乡愁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80469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洋布磨不尽的乡愁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洋布磨不尽的乡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布磨不尽的乡愁(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2017年9月12日星期二百花本版主办: 文艺部今日责编: 张琳编排设计: 侯洪建联系电话: 0931-8159122邮箱: 第2787期夏日, 在榆中县金崖镇宛川河边一个普 通农家小院, 我和金吉泰先生握手相见了。 院 中有两棵生长茂盛的枣树, 大片阴凉之下, 我 们落座品茗, 叙旧抒怀, 畅谈世事沧桑。 八十多岁的金吉泰先生虽拄着拐杖, 行 走蹒跚, 但清瘦修长的身架依然硬朗, 精神 风骨犹在, 只是近年右眼患疾模糊, 行动多 有不便。 金吉泰说话又慢又柔的语调至今未 变; 韧性十足, 向善乐观, 低调处事的性格至 今未变; 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 好客简朴的待 人风格至今未变; 平民

2、布衣, 两袖清风, 持家 朴素的农民本色至今未变。 他是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 曾担任兰州市作协副主席, 先后结 集出版了大量小说、 童话、 戏剧、 趣闻轶事录 等作品, 其中 金吉泰儿童文学精品集 童话 卷、 小说卷中, 多篇作品入选国家级儿童文 学典藏版本。 2013年荣获甘肃省委、 省政府 “甘肃省终生艺术成就奖” , 2014年出版了 最新创作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 农耕图 并 获得黄河文学奖, 2015年出版了 天生童 话 。 耄耋之年, 笔锋不老, 建树卓著, 令人佩 服赞叹。 回顾文学之路, 金吉泰先生谈了一 件感人肺腑的事情。 兰州刚解放那年, 他和同族兄弟去兰 州找工作, 不经意间

3、跨进了一家书店, 纵览 一圈, 发现了 赵树理小说选 , 掏空腰包, 把这本书买下。 回来看得入迷, 对 “山药蛋” 大师崇拜至极, 心想自己一辈子能写点这 样的文字就足矣。 从此, 再也没有出外去找 工作, 白天心安理得参加农业合作社劳动, 晚上煤油灯下写写读读, 慢慢悟出了文学 门道。 1955年春天, 他写了一篇题为 特别 使命 的短篇小说, 用毛笔小楷工工整整誊写在几十张麻纸上, 寄给 甘肃文艺 (今 飞天 ) 编辑部, 在一大堆乱麻稿件中被年 轻的清波编辑慧眼识中, 仿佛发现了一块 闪亮的金子, 于是写信让金吉泰去编辑部 “面谈” 。 金吉泰按照清波编辑的修改意见, 趴在编辑部角落一

4、张闲桌上 “返工” 。 8月, 甘肃文艺 发表了 特别使命 , 此乃金吉 泰处女作。 接着, 春花犁地 醉瓜王 等 短、 中篇小说便见诸省内外报纸杂志, 成为 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 而识中金吉泰的 “清 波” 是其笔名, 真名叫苟国治, 中等个儿, 憨 厚朴实, 比金吉泰年长两岁, 从此两人开始 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 1963 年秋, 金吉泰做了左肾切除手 术, 病榻上忍痛创作了小说 修渠记 寄往 甘肃文艺 。 有天, 清波编辑突然出现在金 吉泰家大门口, 来找作者改稿子。 在窑洞的 土炕上, 经清波指点, 完成了 修渠记 的删 除、 添写、 誊清工作。 患病中的金吉泰每三 天需要注射一针

5、链霉素, 家中一贫如洗, 连 锅都揭不开了, 眼看无力救治, 在奄奄一息 中, 三十出头的金吉泰含着泪, 双手颤抖, 写下了临终 “遗嘱” 修渠记 在 甘肃 文艺 上发了头条, 第一天收到赠刊, 第三 天就收到了 80 元稿费单, 全家人欣喜若 狂, 犹如跌落湖中求生挣扎的人抱住了一 叶木舟, 看到了生的希望。 金吉泰妻子拿这 笔钱买了几十支链霉素和其他药物, 使金 吉泰起死回生, 重新站了起来。 于是, 全家 人称 修渠记 是 “救命篇” , 称清波为 “老 师” 。 后来得知, 是清波老师把金吉泰的病 情和困境告诉了儿童文学专业作家赵燕 翼, 赵燕翼又找编辑部负责人杨文林, 特事特办, 稿

6、酬翻了一番, 又提前发放了汇单。 金吉泰先后在兰州几家报社 “打工” 十 多年, 2002年后回金崖农村的家, 一边务 农, 一边继续搞创作, 先后写了 邸娘娘嫁 女 石洞记 大柳营 等眉户剧、 秦腔剧本, 部分剧目被搬上舞台演出, 盛况空前。 这期 间, 几乎每年中秋节前, 金吉泰就打落院中 两棵枣树上的红枣, 再去自家地里掰下几十 根绿光光的玉米棒子, 搭乘公共汽车进城, 给杨文林、 赵燕翼、 清波等老师们送枣送玉 米。 清波把这原生态的红枣视为珍宝, 藏之 冰箱, 隔几天拿出来品尝几颗, 然后给乡下 的金吉泰打电话唠嗑过瘾。 有几年每到春 天, 清波约上省城文友径直来金吉泰的家 “找乐儿

7、” , 聊得舌根发酸, 玩得忘乎所以, 尽 兴而归。 再后来, 清波老师突然生病住院了, 金吉泰不止一次去探望, 一陪就是大半天。 最让人揪心不安的是, 每次金吉泰要告别 时, 清波都不听家人劝阻, 浮肿的双眼中流 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嘴唇微微蠕动, 却说 不出一句话来, 一手扶着墙一步一步挪动, 非要穿过幽暗而长长的走廊送到楼梯口不 可, 使得金吉泰不忍心转身, 两手抓住楼梯 扶手,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倒退下来, 转弯 看不见清波老师了, 才转身慢慢踏台阶而 下, 两眼早已噙满泪水, 模糊一片 清波逝世后, 听到噩耗, 拄着拐杖的金 吉泰前去兰州省文联家属院吊唁他的清波 老师。 灵堂前,

8、哀乐声声, 挽纸沙沙, 清波老 师的遗像非常年轻, 恍惚间他又回到了五 十多年前清波编辑指导写作的一幕幕情景 中, 悲思难抑, 踟躇到僻静处哭了一鼻子。 送上花圈, 不听在场人劝解, 坚持在花圈绶 带上写:“尊敬的清波老师千古” , 下署 “学 生金吉泰” 。 他说, 在场的人让称呼 “文友” , 我觉不妥, 编辑和作者不管年岁大小, 编辑 就是 “老师” , 作者就是 “学生” , 关系再好也 不能称 “文友” ! 两棵枣树的大片阴凉由北朝东移动, 斜射过来的阳光洒在金吉泰先生稀疏苍发 的头顶上、 瘦削单薄的双肩上, 但他骨架傲 挺, 神韵犹存, 谈兴未尽, 依然沉浸在沧桑 淘沙的往事中 陈

9、希荣金吉泰和他的清波老师初秋的乡野总是有一种无法抵御的力量, 大地的气息无边无际地弥漫, 一丛丛微粉的野 棉花沿河堤盛放, 青草的香气阵阵扑鼻, 鸟鸣 虫吟出一派勃勃生机。 一条波浪不宽的小河奔流而下, 一座座刻 有岁月痕迹的水磨 “吱扭吱扭” 欢唱着古老的 歌谣。 当现代化的设施逐渐取代年老的生产生 活工具的时候, 位于大山深处的洋布水磨群却 依然如故, 它以坚定的姿态, 永不停歇地转动 着, 与淳朴的洋布人一样, 生生不息。 水磨原本就是农耕时的生产工具, 建在距 离村寨不远的地方。 至距离村口不远的观景台 处, 遥望, 山梁上的村寨和水磨群在村口桥头 交会, 呈人字形展开。 一撇村寨,

10、一捺水磨, 在 苍穹之下, 静谧而悠远。 凭栏而立, 滔滔的多儿河滚滚而流, 远处 一座座历经岁月沧桑、 布满苔痕和野草的木房 子依次排列, 如一座座鲜活的风景, 又像一尊 尊凝固的雕塑。 因历史悠久, 洋布水磨群已多次被更换、 修缮, 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1座水磨, 11座独 立的水磨坊集中分布在约150米长、 15度陡 降坡度的多儿河之上。 在晨雾中, 村寨里升腾起袅袅炊烟, 水磨 里泛起点点水花, 洋布人的生活拉开了序幕, 世代相传, 生生不息。 拾阶而上, 沿着石块铺砌的道路向前, 水 流冲击磨轮的声音不断增大, 不觉间已经淹没 了自己的心跳, 只由着腿和着水声不断向前。过桥, 行至柳

11、树、 青松掩映下依水而立的 磨坊。 水磨群由11座独立的水磨坊组成, 磨坊 建在河岸上, 仅少部分延伸出河面上, 上方是 木板搭建的长约7.5米, 宽约五六米, 高约六 七米的小房子, 外层靠岸有部分是由泥石构筑 的, 下方由四根木立柱支撑, 以便安装水磨的 水轮及联动木轴。 一条木槽将河水引至磨坊正下方的方形 大转盘上, 转盘隔成许多小格, 在奔流不息的 水流的冲击之下, 转盘飞转, 激起水花无数。 今年44岁的洋布上庄村村民帕巴次力, 正 在磨青稞, 因是农忙时节, 他将磨盘的速度调得 很慢, 倒满一木斗青稞, 过几个小时再来加即可。 磨坊里昨天雨水的潮气还没有散去, 地板 上还湿漉漉的,

12、 上下两扇大石磨盘在不停地转 动着, 上磨盘上悬挂着的一个带圆孔的木斗里 的青稞正缓缓流入碾洞里。 水磨利用水槽里的水流飞流直下, 对准大 盘木轮边缘猛烈冲击, 让木轮旋转起来, 一起 带动磨轴, 磨轴转动牵连着下扇磨盘转动, 这 时候, 空中的粮斗隙缝打开了, 粮食就不偏不 离, 一点儿一点儿顺势漏到磨眼, 被两扇沉重 的石磨通过旋转挤压粉碎成面粉, 从两扇磨盘 的缝里吐洒出来。 这些磨盘也都来之不易, 并不是本地打造 的, 多来自舟曲县大峪沟。 以前没有公路的时 候, 都是找一根木棒穿在磨碾的孔里, 从山上 人工转动着带回来。 水磨可以磨青稞、 小麦、 燕麦, 还可以磨大豆, 当然大豆是不

13、能放在木斗里的, 因为它很 容易堵住木斗的孔隙, 所以必须有人在一旁不 断地将豆子填进磨盘孔里。 洋布村的水磨属于每家每户, 有的十几户 一座, 有的四五户不等。 自己的水磨自己来管 理、 维护。 经年累月, 人字形磨坊顶长满了青草, 为 了保持稳固, 临河的一边由两根柱子撑着。 磨坊静静伫立, 像一个古老的唱片机, 磨 盘不停歇地转动着, 像一张张记录着岁月沧桑 的老唱片, 在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被河水滋润的村寨, 被水磨养育的村民, 布满了岁月的味道。 这古老的村寨, 正一步步 踏上现代的步伐, 站在时代的路口, 一曲曲唤 醒村寨的歌谣, 是否会在某一天导演一出曲终 人散的诀别? 嘈杂的

14、都市, 飞驰的生活, 渐行渐远中逐 渐消失的村庄的背影, 那些关于乡村的记忆, 都被埋葬在现实的烽烟里。 而洋布的水磨依旧以它独有的姿态转动 着, 永不停歇。 水磨一年四季都在转动, 冬天枯水期, 水 磨转动慢, 100斤粮食要磨两三天。 每年农历 三月十一, 河水就开了, 多年来都是如此。 没有谁的故乡是空洞的, 看得见青山绿 水, 记得住乡愁, 这可能是当下的纷繁中人们 最朴素的愿望。 洋布村的建筑都是羌寨建筑, 用青石块砌 起的院墙上洒满了斑驳的阳光, 穿行在巷道 里, 似乎能听到时光流淌的声音。院墙上伸出的麦架上晾晒着收割的青稞, 那诱人的黄色与青色的院墙呼应出丰收的画 面, 总能让人

15、想到生机和希望这样的词汇。 在村中央的平台上俯瞰, 一字排开的水磨 在水花翻涌中蔚为壮观。 对面山坡上田间种植 的当归、 党参, 散发着中药材独有的香气。 关于洋布水磨的历史, 似乎没有人能说清 楚。 也有说建于清代, 沿用至今的, 但也无从考证。 老人们依墙根而坐, 温和的阳光照在他们 历尽沧桑的脸上。 我总是想通过探寻, 为一些事物烙上时间 的印记, 似乎唯有此才能让它们更厚重, 而于 水磨似乎毫无意义。 洋布人的只言片语间总是有从前的影子。 在以前的困难日子里, 不管磨什么面都是要有人 在水磨里守着, 怕有人偷面, 而现在只要放在木 斗里就可以不管了, 洋布村村委会副主任格次力 的一席话

16、讲述着洋布村民生活的真实变迁。 山路蜿蜒, 洋布村上世纪70年代才通公路, 以前要走一天的路程, 现在1个小时就能走出去。 交通的便利拓宽了洋布人生活的路, 他们单一以 种庄稼、 放牧牛羊的生活正在岁月中发生着变化。 于洋布人而言, 水磨和他们居住的房子, 手里握着的锄头、 镰刀一样熟悉, 或像自己的 家人一样亲切, 即使是离乡的人们, 除了时而 在别人说起水磨时, 在向往、 艳羡的目光中怀 念一下也别无其他。 他们讲不出一个和水磨相关的惊心动魄 或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也道不出是怎样的情 深, 如那伫立的水磨般沉默。 他们相携而行, 拂过农耕时代的烟云, 走 向现代。 没有海誓山盟, 没有喜新厌旧, 也许正 是因为这样朴素而真实的陪伴和拥有, 才让水 磨和洋布人的血肉之情日渐浓烈。 那些灰暗的磨坊木板, 涂上了生活的印记, 磨坊顶上的泥土和野草, 给了洋布人生命的力量。 水磨不停歇地运转, 陪伴着生息于此和它 一样淳朴的子民, 难能可贵的是, 作为生产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