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规训、性别建构、教育政策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78000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9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服规训、性别建构、教育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校服规训、性别建构、教育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校服规训、性别建构、教育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校服规训、性别建构、教育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校服规训、性别建构、教育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服规训、性别建构、教育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服规训、性别建构、教育政策(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嶺南嶺南Volume 36第三十六期 (2013) : 教育疑難何其 多Article 19-2013 校服 : 規訓、性別建構、教育政策Ka Yin, Tracy LEE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http:/commons.ln.edu.hk/mcslnPart of theCrit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Commons, and theEducation Policy CommonsThis 專題文章 Feature is brought to you

2、for free and open access by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t Digital Commons Lingnan University. It has been accepted for inclusion in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嶺南 by an authorized editor of Digital Commons Lingnan University.Recommended Citation李嘉言 (2013)。校服:規訓、性別建構、教育政策。文化研究嶺南,36。檢自:http:/c

3、ommons.ln.edu.hk/mcsln/ vol36/iss1/1/。1 校服:規訓、性別建構、教育政校服:規訓、性別建構、教育政策策 李嘉言李嘉言 摘要 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醫院、工廠和學校等都是權力的規訓機構,都是透過不同的方式規訓(discipline)個人行為(conduct) ,使每個不同的個體(individual)變成馴化身體(docile body) ,馴服於權力下。學校作為現代社會(modern society)中重要的文化機構(cultural institution)之一,除了通過看得看得見見(visible)的教職員在課室或校內場地,以直接教

4、授知識(knowledge)方式來規訓學生行為外,規訓系統網絡還滲透到校內其他穩而未現穩而未現(invisible)的環節中,如學校的建築設計、設施、儀式(ritual)等。學校規定學生每天必須穿習以為常的校服(school uniform)上學,這些穩而未現卻習以為常的事情,往往是被忽略的,這也正正是微觀權力(micro-power)更能在參與者身上實踐達到運行的地方,這值得我們思考更多,以了解現實中學校與權力的關係。 香港教育、校服、性別建構 在香港,絕大部分的中、小學均要求學生穿着校服上學,已成慣例。一般而言,學校都會由校方規定校服式樣以作識別,女的絕大多數穿裙子,男的則必定穿褲子以作既

5、定的(given)性別差異的區分。而女生校服款式較男生的為細緻與突出,人們多是靠觀察女生校服上的特徵去辨認所屬的學校,反之,男生多數以普通恤衫與西褲配搭成差別不大的校服,較為難於辨別。對女生校服款式特別考究,其實與作為對女性的主體建構相信非常有關。在眾多校服之中,以代表中國傳統(tradition)的長衫作為校服,可算是最為極端的例子,這亦是以傳統中國女性形像去建構女性主體的例子。而在中、港、台三地中,相信只有香港在開埠以來至今仍有學校沿用長衫(或旗袍)作校服,亦以此成為學校的金漆招牌 。故筆者以下會以長衫作為校服去建構主體性別差異的最極端例子作分析。 2 校服是隠藏的教育工具校服是隠藏的教育

6、工具(hidden educational tool) ,去馴化去馴化學生學生身體身體,作為建構作為建構主體性別差異的教育政策,作為進入大學及社會前主體性別差異的教育政策,作為進入大學及社會前的訓練的訓練 (pre-social training) 。在香港以長衫或旗袍 (長衫較旗袍寬鬆,較不會暴露身體線條) 作為校服的中學,主要都是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教會辦的女子中學,為何多是西方教會學校會以中國傳統旗袍作校服?當中以香港真光中學(下簡稱真光)的歷史最為悠久(一八七二年起) ,真光以校風嚴謹聞名,學生有良好品格和成績,在社會上就常以真光的中國傳統長衫校服作為前者的象徵。加上筆者在香

7、港真光中學(小學部與幼稚園也設於同一校舍內)的校舍內度過了十四年寒暑(中、小學與幼稚園)的學校生活,有着第一身的親身體驗,希望有助本文的分析。傳統衣服(clothing)在學校作為校服時如何規訓女生行為,以使在校園生活實踐中不斷建構主體(subjectivity)成為(becoming)有普同性(universal and general)形象(image)的中國傳統女性?今天,在社會中被視為時裝的一種,而款式亦變化多端,到底為何長衫在學校內可以成為歷久常新的權力權力衣衣著著(power dressing),可以注入規則(rule)以致成了固定功用固定功用(static functions)以

8、規訓女生身心?單以長衫形式的校服作文本是不能察覺其變化的,唯把長衫通過女性身體在歷史中的呈現:長衫如何成為日常衣著 (clothing) ,繼而成為時尚 (fashion) ,再變成校服,再加上真光的相關歷史和香港教育的發展作脈絡才能理解其不變的變化,即長衫是被編碼(encoding)以建構性別身份,進而成為當代教育政策(educational policy)的關鍵。 穿衣的人體(Human bodies are dressed bodies) 恩特維斯特爾(Entwistle)曾說在社會中人體就是穿上衣著的人體人體就是穿上衣著的人體(Human bodies are dressed bodi

9、es) 。 。人類的衣著(dressing)不是簡單地為了保護身體而穿的,而是任何社會的基本社會生活(social life) 。例如在第一世界中,任何人隨意在公共空間裸露(naked)是不合法的,皆被認為會對公眾構成滋擾。但裸露若出現在論述藝術的公共空間,則被稱為裸體(nude) ,是合法的。同樣的身3 體,在不同的公共空間有不同的社會身份,一個是色情,另一個卻是情色。即是儘管脫光衣服的身體也會被編碼為衣著的形式 , 社會上的人都有穿了衣的身體 (a dressed body) 。 人利用各式各樣的衣服、飾物(accessories) 、化妝(cosmetics) ,甚至身體彩繪(body

10、painting)等物料(material)在不同社會賦與不同意義(meaning)作編碼(dress code) ,讓人因應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穿著在個別身體上,以被他人能辨認(recognize)出個人在社會中的個人身份。這些建構個體的編碼,是由社會中一些既定的 (given) 規範編製而成,以組成為微觀社會秩序 (micro-social order)的一種,讓各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以成為難以更改的真理(truth) ,來使權力自身能在微觀社會秩序順利運作。單單在物料上編碼是沒意思的,它必須通過個別身體作日常實踐才能生效,亦即是說,衣著(dressing)是一種坐落於身體坐落於身體中的實踐

11、中的實踐(a situated bodily practice) 。(恩特維斯特爾,2001) ,它是必須以身體作介面(interface)去實踐(practice)其當中意義,才可嵌入社會作基本的微觀社會秩序。例如男孩應該穿褲子,女孩則應該穿裙子。這性別(sex)二分法概念是從小已在遊戲中(如英文字母認字咭)灌輸給我們,但它必須在社會,在每個人身體中恆常實踐才能成為金科玉律。 穿著的身體與自我(Dressed body and self) 恩特維斯特爾更強調很多身體服裝(body dressing)分析只集中在服裝,而忽略了穿衣的身體與自我的關係,或把身體當成與衣著一樣作為客體 (objec

12、t)分析。人體不同於物體,非純粹是被動的身體(passive body)任由權力主宰。恩特維斯特爾指出思想(mind)與身體(body)不可二分,兩者是合一為之身體。用龐蒂(Merleau-Ponty)的感觀觀念(notion of perception)解釋,身體通過肉身(corporeal)所處世上的位置(postural schema)去理解外界與自身的關係。身體處於實體上與歷史上(physically and historically)的空間讓自我(self) 理4 解與世界各事物的關係。亦即是身體既處於世界中讓我們感知和接收世界各事,身體也通過處身於世界的位置上不斷作出移動(move

13、ment) ,對所經驗的事物作出個人不同的回應,我與世界兩者關係是通過身體的感知與經驗互動的。換句話說,通過身體,當我處於世界去看世界時,而我也是處於世界中被看,所以說身體是一主體 (subject) 多過是一客體。身體不像其他客體,而是主動的身體 (active body) ,自我的經驗與思想可以改變身體所處世界的角度,改變與世界的關係。至於身體上的衣著,在用來建構身體的同時,身體也可反過來通過衣著去作出和促成自我經驗(works on and mediates the experience of self) 。繼續上述的例加以解釋:女性應該穿裙子(但也可以穿褲子) ,男性卻不應該穿裙子,這

14、種普同的(universal and general) 性別差異衣著編碼雖在每人身上也有實踐,成為了經驗,讓社會大多數人認同,成為微觀社會秩序,但這規範並非人人認同的,男性穿裙子雖在社會是一種禁忌,會被社會大多數視為不正當(inappropriate)或不正常(abnormal) ,甚至會稱之為基佬 ,但仍有男性會為自己想達到的目的而不守規矩,不受主宰地穿裙子。性的差異在衣著分類中被劃一標準化區分,有人因在實踐經驗中,感到社會身份與個人身份之間的矛盾,而會嘗試拆解衣著的符碼去尋求主體建構的自主。 雖說穿衣是個人的事,但社會會以怪異的眼光控訴事主是不正當或不正常,令事主感到羞怯,以強迫他她跟隨既

15、定的穿衣規矩。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對此的怪異眼光,其實就是福柯(一九七九)所說的一種無形的暴力(violence) ,去迫受害者就犯,去遵行這些既定的編碼背後所盛載的真理(truth) 。衣著編碼是一種極複雜又難於衝破的微觀社會秩序,它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在衣飾的細節中製造不同的細密編碼,給予個人不同身份。例如結婚需要穿既定禮服,西式婚紗需要是白色,相反,中式裙褂應是紅色,禁用白色,因白色在中國喪禮才會用的。就算魂歸天國,也有既定的壽衣穿著。可見人人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會穿著不同的制服(uniform) 。而現代社會中,各機構規定穿制服的情形也越來越多,醫生有5 白色醫生袍,白領穿西裝,勞工有工服,囚

16、犯有囚犯衫等。制服可說是一種管理模式,它代表了機構的形象,也管束着員工的專業水平。而學校內的校服也不是代表學校形象那麼簡單,它還有一重要的功用,便是規訓學生,準備他日投身社會。下文將以真光中學的長衫校服作極端的例子作批判的根據,以福柯提到的全景樓(panopticon)的監察方式去審視校服是如何在身體和空間中運作(works)的。 權力的管治(The govern mentality of power) 但任何自由總應有着一定的限制;良好的品德培養、道德理想的建立,卻是我們今日的重要課題他們關乎社會的和諧進步,也關乎人類的互愛共存,維繫着世界整體的利益幸福。 香港真光英文中學校長葉秀華在香港真光中學聯刊(1981:3) 福柯稱: 全景樓(panopticon)是權力秩序中一種科技上的發明,猶如蒸氣之於蒸氣機般。此發明已運用在許多地方區域,例如學校、醫院等規訓(discipline)個人行為(conduct) ,使不同的個體(individual)通過身體作介面被馴服,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