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教学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6562613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平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雷平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雷平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雷平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雷平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雷平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平教学案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滑滑轮轮与滑与滑轮组轮组 教学案例教学案例雷平【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 本节书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第十三章第五节的内容。课本的原题是其它 简单机械,除了介绍滑轮与滑轮组以外,还介绍了轮轴和斜面,重点内容是前 面的滑轮和滑轮组,轮轴和斜面的内容只是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因此并没有列入 本个课例中。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 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而 且这部分内容也为教材后面的章节如功和功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等做了 铺垫。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 的重点,学生对滑

2、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本节课将以学生的探 究实验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而教师只是起 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教学目标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的作用、特点和原理 2、认识动滑轮的作用、特点和原理 3、能连接滑轮组,并对不同的连接方法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通过尝试,学会缠绕滑轮组,并总结滑轮组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提出问题开始,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 的乐趣,学习

3、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抽象思维和论 证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 的能力。【 【重点和重点和难难点点】 】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2【 【实验实验器材器材】 】(学生分组用) 滑轮(2 个)、铁架台、细线、钩码、刻度尺(2 把)、弹簧测力计【 【教学教学过过程程】 】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杠杆这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了距离。 费力杠杆:费力却省了距离。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

4、向。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二、简单介绍,提出问题 出示一个滑轮,让学生观察起结构,归纳:滑轮就是边缘有槽、能绕轴心转动 的轮子。单独一个滑轮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 【演示】 分别用定滑轮滑轮和动滑轮提起一个重物,如下图所示。思考:什么地方会用到这两种连接方式? 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动滑轮:起重机、打桩机等。 师:我们研究一种机械时,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齐答)是否省力。 师:很好,我们都想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另外,通过上 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省力的杠杆一定费距离,费力的杠杆一定省距离,那么在 滑轮中是否也存在一样的现象呢?提起重物

5、时,滑轮的位置固 定不动,这种滑轮叫定滑轮。提起重物时,滑轮和重物一起向 上运动,这种滑轮叫动滑轮。3生: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两个问题:使用滑轮是否省力? 使用滑轮是否省距离?三、实验探究,记录数据 师:为了探究得到使用滑轮是否省力,我们应该测量些什么量? 生:钩码的重力和作用在绳子上的拉力。 师:很好,我们把钩码的重力记为 G,作用在绳子自由端上的拉力记为 F。这 两个量需要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弹簧测力计。 师:那为了知道使用滑轮是否省距离,我们又应该测量些什么量? 生:(讨论)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的距离。 师:对了,我们把钩码移动的距离记为 h,拉力移动的距离也叫绳子

6、自由端移 动的距离记为 s。这两个量又需要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刻度尺。 师:接下来就请大家使用桌上的器材分别连接成定滑轮和动滑轮,并探究以 上的两个问题。要求: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得出 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时间约为 15min) 参考表格:实验 次数钩码的 重力 G/N作用在绳子自 由端的拉力 F/N重物移动 的距离 h/cm绳子自由 端移动的 距离 s/cm 1定滑 轮2 1动滑 轮2 说明:为了使实验的结果更准确,可建议学生进行实验时多挂几个钩码,这样 可以减小因为摩擦和滑轮自重给实验结果带来太大的影响。四、组间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实验以后,通

7、过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表格和数据,并由学生 本人对自己设计的表格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从而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 的特点:4定滑轮: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 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不改变力的方向。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或者存在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进行动滑轮实验时,拉力不等于钩码重力的一半,而是大于钩码重力 的一半。 师:有多少同学也得出一样的结果呢?大家举手再请大家思考一下,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讨论) 生 1:因为有摩擦。

8、生 2:用动滑轮提起钩码的过程中,也同时把动滑轮提起来了,动滑轮本身的 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师:很好,那如果计算上动滑轮本身的重,上面的关于动滑轮的式子要改成怎 样呢? 生:F(G物G动)/2 师:这就是我一开始让大家尽量多挂几个钩码的原因,当 G物远大于 G动的时 候,动滑轮的重对结果的影响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五、理论分析,深化理解 师:为什么使用同样的一个轮子,只是由于连接的方式不同,结果会相差这么 大呢? 生: 师:下面让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实定滑轮和动滑轮都可以 看出一种变形的杠杆,让我们一起找出定滑轮上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 阻力臂。师: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9、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因此它有上述的 特点,跟我们前面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同样让我们分别找出动滑轮上的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5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其实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这 也印证了我们实验的结果是正确的。 六、随堂练习,巩固认识 练习 1:如图,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匀速向上提升重物。已知 物体重都是 60N,则:(1)不计动滑轮重及绳子与滑轮的摩擦, 拉力 F甲、F乙分别是多少?(2)如果滑轮的重为 10N,不计摩擦, 拉力 F甲、F乙分别是多少?(3)如果物体被提升了 2m,则绳子 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甲、S乙分别是多少? 分析:(1)60N、30N;

10、(2)60N、35N;(3)2m、4m。 七、归纳小结,再提问题 师: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不同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用途,在什么时 候我们需要使用定滑轮、什么时候需要用动滑轮呢? 生:需要改变用力方向时用定滑轮,需要省力时用动滑轮。 师:很好,但如果我仍然不满足,我想要设计出一种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 方向的机械,可以做到吗? 生:可以,只要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就可以了。 师:当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滑轮组。接下来请大家尝试利用 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连接成一个滑轮组,并探究滑轮组的规律。 要求:连接成功时,把连接的图画出来;通过实验探究两个问题:是否省 力?是否省距

11、离?用数据说明问题。有多少种连接方法?能否归纳出缠绕 滑轮组的方法? 八、大胆尝试,再次探究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组间交流和教师的现场辅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连接成功 并得出结论。同样让学生展示并解说自己的设计方案、实验结论,可以得出以下 两种连接方式:hsGF22 hsGF33 6教师总结: 1、滑轮组的连接方法:绳子的起点只可能在定滑轮下方的挂钩或动滑轮上 方的挂钩;起点连接完毕后,本着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原则,按照固定的方 向依次绕过每个滑轮;每个滑轮只能使用一次。 (引导学生分析,滑轮组能省多少力实际上是由动滑轮部分决定的)2、不考虑动滑轮重和摩擦时,如果动滑轮部分由 n 根绳子连接,则:n

12、hsnGF,思考:如果只是不考虑摩擦,动滑轮的重不能忽略不计,情况又如何呢?九、随堂练习,深化理解 练习 2:如图,A 是_滑轮, B 是_滑轮, G80N。 不计摩擦及滑轮重,则 F_。 如每个滑轮重 10N,则 F_。 (答案:定、动、40N、45N) 练习 3:如下图所示,拉力 F=100N,物体重力为 240N,若不考虑与滑轮间的 摩擦,那么动滑轮的重力为多少?如果用这个装置匀速拉起重为 600N 的物体, 则拉力为多少? (答案:60N、220N) 练习 4:若物体 M 的重力为 280N, M 沿水平向右的方向匀速运动时与地面 的摩擦力为 30N,则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 至少

13、为_。如将重物移动 1 米,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 (答案:10N、3m)十、小结内容,构建体系 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节书的内容,我们分别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习了滑轮组的缠绕方法,并总结出练习 2练习 3练习 47滑轮组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个完整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 题开始,我们一起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最后一起分析和交流我们的探究结果, 相信从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受益匪浅。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不断提 高大家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 本节课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以学 生为

14、主体,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本节课有五个地方的设计是比较成功 的:滑轮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将这样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使 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行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获得;进行探究定 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之前,对实验的目的和方法作了比较好的铺垫,使学生 的实验目的明确,过程清晰,因此实验的进程较快,效果良好,绝大部分学生能 得到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格和结果,并由学生本人进行分析和讲 解,给了学生更大的交流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探究滑轮组的绕法时, 教师并没有给出意见,只是让学生自己大胆地进行尝试,并给了学生足够多的时 间,学生兴趣高涨,求知欲望强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以学 生活动(包括实验、交流)贯穿始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虽然,有些学生限于能力问题,没有办法在给出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但这些 学生也通过组间的交流掌握了必须学习的内容,而且,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是最 大的收获,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提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