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设计七大比值调整方法1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52047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设计七大比值调整方法1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层设计七大比值调整方法1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层设计七大比值调整方法1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层设计七大比值调整方法1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层设计七大比值调整方法1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层设计七大比值调整方法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设计七大比值调整方法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高层层设设计计七七大大比比值值调调整整方方法法 确保结构安全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见抗规3.4.2,见高 规 4.3.5。周期比不满足要求,提高结构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 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 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 角方向,则说 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 。1、轴压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见抗规 6.3.7 和 6.4.6,高规 6.4.2 和 7.2.14。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 土强度。2、剪重比:

2、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 5.2.5,高规 4.3.12。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 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 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 范 5.2.5 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 ”后,SATWE 按抗规 5.2.5 自动将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 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 调整: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 宜

3、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 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 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中输入大于 1 的系 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在 SATWE 的“地震信息”中的“周期折减系数 ”中适当减 小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3、刚度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 层,见抗规 3.4.3,高规 3.5.2;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 5.1.14 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

4、: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 SATWE 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 将该楼层 地震剪力放大 1.15 倍。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 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 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4、位移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 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见抗规3.4.3,高规 3.4.5。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 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 SATWE

5、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 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 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 要求。5、周期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见高规 3.4.5。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 移刚度较小,结构扭转效应过大。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 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 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 整方法: 1)S

6、ATWE 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 三振型及以后。见抗规 3.5.3 条 3 款及条文说明 “结构在两个主 轴方向的动力特性 (周期和振型 )宜相近”。 3)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 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 X 轴和 Y 轴)方向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 构外围的刚度,并 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4)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 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其中 一主轴(第一振型转 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

7、振型转 角方向)的侧移 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 “第 三振型转角方向 ”的刚度,并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 是沿第 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5)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规范的要 求。 6)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 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难满足规 范的要求。6、刚重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避免结构在风载或地震力的作用 下整体失稳,见高规 5.4.1 和 5.4.4。刚重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 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但刚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 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刚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

8、)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加强墙、 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控制竖向不规则性,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薄 弱层,见抗规 3.4.3,高规 3.5.3;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应按高规 3.5.8 予以加强。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的“指定薄弱层个 数”中填入该楼层层号,将该楼层强制定义为薄弱层,SATWE按高规 3.5.8 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 1.25 倍。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提高本层构件强 度(如增大配筋、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加大截面)以提

9、高本层墙、 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或适当降低上部相关楼层墙、柱等抗 侧力构件的承载力。如如果果结结构构竖竖向向较较规规则则,第第一一次次试试算算时时可可只只建建一一个个结结构构标标准准层层, 待待结结构构的的周周期期比比、位位移移比比、剪剪重重比比、刚刚度度比比等等满满足足之之后后再再添添加加其其 它它标标准准层层;这这样样可可以以减减少少建建模模过过程程中中的的重重复复修修改改,加加快快建建模模速速度度。几个限值的意义 1、轴压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见抗规 6.3.7 和 6.4.6,在剪力墙的轴压比计算中,轴力取重力荷 载代表设计值,与柱子的不一样

10、。 2、剪重比: 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 5.2.5。 3、侧向刚度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 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控制比例为 1.5。见抗规 3.4.2、3.4.3。 4、周期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要求见高规 4.3.5。 5、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 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6、剪跨比: 梁的剪跨比,剪力的位置 a 与 h0 的比值。剪跨比影响了剪 应力和正应力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此也决定了主应力的大小和方 向,也影响着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破坏的

11、方式;同时也反映 在受剪承载力的公式上。柱的剪跨比: ,若反弯点在柱子层高 范围内,可取 柱子的剪跨比小于 2 时,需要全长加密,见混凝 土规范 11.4.12、11.4.17。 7、剪压比(梁柱截面上的名义剪应力 V/bh0 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 计值的比值):梁塑性铰区的截面剪压比对梁的延性、耗能能力 及保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当剪压比大于0.15 的时 候,梁的强度和刚度有明显的退化现象,此时再增加箍筋用量, 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梁柱的截面尺寸有所要求。 8、轴压比: 轴压比是指有地震作用组合的柱组合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 截面面积和砼轴心受压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是影响柱

12、子 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轴压比限值的依据是理论分析 和试验研究并参照国外的类似条件确定的,其基准值是对称配筋 柱大小偏心受压状态的轴压比分界值。 9、跨高比: 梁的跨高比(梁的净跨与梁截面高度的比值)对梁的抗震性 能有明显的影响。梁(非剪力墙的连梁)的跨高比小于5 和深 梁都按照深受弯构件进行计算的。 10、延性比: 延性比即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延性是指材料、构件、结 构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的情况下的非弹性变形能力。延性比 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截面的延性比、构件的延性比和结构的延 性比。结构的延性比多指框架或者剪力墙等结构的水平荷载-顶 层水平位移( P-delta)、水平荷载 -层间位移等曲线。 结构的屈服位移有等能量方法、几何做图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