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69539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78 大小:34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 在古老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空前繁荣强盛的 时代。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强大,蔚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一代文学之代表唐诗自不必说,音乐、舞 蹈、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门类也齐头并进,各领风骚,汇成了 绚丽多姿的艺术百花园。舞蹈这一古老的艺术,宛如百花园中一丛盛开 的奇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它带着青春的朝气,蓬勃的生机,以 崭新的姿态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 篇章。 舞蹈至唐代臻于极盛不是偶然的,除了时代提供的条件外,还有其 独特的原因。 (一)源远流长的古代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早具

2、有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形态,是先于其他艺术而 发生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被人称为“艺术之母”。舞蹈在中国有 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初民部落便产生了作为图腾崇拜仪式和巫术 仪式的舞蹈;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中已有“葛天氏之 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一关于舞蹈比较完备的记载。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舞蹈逐渐从与音乐、诗 歌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相互依附中独立出来,形成自具特色并有着优 良传统的艺术门类。只是因为“乐”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不仅仅指音乐, 而是包括舞蹈在内的一种活动,又加上“载歌载舞”是中国舞蹈的基本 形式,所以“乐舞”二字常常联称。由于本书着重讨论的是舞

3、蹈与唐诗 的关系,所以在使用“乐舞”一词时多偏指舞蹈而言。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伴随着奴隶制度的诞生,出现了以 表演歌舞为生的职业歌舞艺人,这就是史籍中所说的“女乐”,实际上 就是表演乐舞的女奴。相传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夏桀蓄养在宫中供他寻 欢作乐的女乐,竟达三万人之多。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宫廷中也都 备有大量女乐,如齐景公一次送给鲁国的女乐就有八十人。此时,不仅 有职业歌舞艺人,还有训练舞女的专业舞师,因此舞蹈的技艺也达到了 一定的水平。屈原招魂是为招客死秦国的楚怀王之魂而作,其中写 到了宫中女乐,辞中说: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美人既醉,朱颜

4、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长发曼鬋,艳陆离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若交竿,抚案下些 肴馔未撤,女乐便罗列于前。陈钟击鼓,引吭高歌,美人微醉,满面春 色,目光流波。长发美鬓,苗条丰盈。十六个女子排列成两行,翩翩起 舞。进退旋转,挥襟甩袖,莫不应节而动,整齐和谐。从中可见当时女 乐的盛况。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六国宫室所藏财宝连同宫嫔、女乐一道聚 敛到咸阳,据为己有。据史料记载,当时宫中女乐约有万人之多,则歌 舞之盛不难想见。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道:“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其中虽作了不少夸张,却也非毫无根据。

5、 西汉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两汉时 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乐舞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专管乐舞的 官方机构 “乐府”,创制了一批优美动人的著名舞蹈,如长袖舞、 对舞、巾舞、建鼓舞、七盘舞(又名盘鼓舞)等。 这些舞蹈多以手、腰等上体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尤其注重舞袖。譬如 袖舞,顾名思义,便是由舞人舒展长袖而舞,借助舞衣光滑轻柔的 质感,在袖的舞动中创造袅娜飘逸的境界。又如对舞,形式多种多 样,有女子对舞,男子对舞,还有男女对舞。但不论何种形式,都以袖 的舞动为主要特征。巾舞,乃是执巾而舞,表演者手执长短大小形 制不一的舞巾,做出各种优美潇洒的姿态,审美效果也与舞袖相似

6、。试 看东汉文人傅毅舞赋对七盘舞舞容的描写: 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 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 驿飞散,飒擖合并。燕居,拉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 作者表现的是女子独舞的情景。舞蹈开始的时候,只见她“若俯若仰”, 腰身是那样灵活柔软;“若来若往”,脚步是那样轻盈飘忽;“雍容惆 怅”,意态是那样从容娴雅。接下来,或行或止,或动或静,舞姿随感 情而变化。时而像燕子伏巢而居,时而又像鸟儿疾飞高天。轻柔的罗衣 随风飘拂,缭绕的长袖左右甩动。一顾一盼,举手投足,莫不应节合度, 其精妙婉丽难以用语言形容。 正是这一类舞蹈奠定了中

7、国古代舞蹈的一大特征,成语“长袖善舞” 即由此而来。经过历代舞蹈家的继承与发展,舞袖的动作愈来愈丰富。 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记载的舞袖动作就有几十种,其中包 括垂、拂、挥、带、曳、振、翻、举、回、掩、奋、舒、扬、飘等。其 深远的影响一直渗透到现代中国的舞蹈和戏曲。 这一时期舞蹈的另一发展是涌现了一批著称于世的杰出的舞蹈家, 西汉杰出乐舞艺人李延年的妹妹即是其中之一。一次,延年在武帝面前 起舞作歌称赞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 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惊叹说:“世上难道有这 样的人吗?”遂召她入宫。谁知她不只有倾国倾城之貌,还擅长乐舞, 于是进为夫人

8、,深得武帝宠幸。汉代后妃中善舞的,还有汉高祖宠姬戚 夫人,汉成帝后赵飞燕等。西京杂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从见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可知,这是一种难度很高的舞蹈,舞者须向旁 折腰九十度,然后两臂平展,两袖翘飞,与上身平行。赵飞燕,本是阳 阿公主家的婢女,因精习歌舞,体轻如燕,故号为飞燕。成帝召她入宫, 封为婕好,后又立为皇后,专宠后宫。相传宫中有太液池,池中有洲, 洲上筑榭高四十尺,飞燕舞于其上。适遇大风,似欲飞去。成帝又专造 水晶盘,令官人以手托之供飞燕行舞其上,故称为掌上舞。这是舞蹈史 上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掌上舞”因之成为关于舞蹈最著名的典 故之一。从中也可以看出汉代舞蹈所达

9、到的水平。 曹魏统治集团成立了乐舞的管理机构,名为“清商署”,以表演清 商乐舞为主。关于清商乐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解释。一说源于古代的“商 歌”;一说出于汉乐府中相和大曲的“清商三调”。所谓“清商三调”, 指相和大曲中的平调、清调和瑟调,其中清调以商音为主,因此以清商 来代表三调。曹操父子都酷爱清商乐,曹操不仅生前沉迷于清商乐舞, 常常倡优在旁,夜以继日,在遗诏中还令他的姬妾和歌舞艺人居铜雀台 “每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望他所葬的西陵歌舞。此后历代统治 者都十分重视清商乐舞,从而保证了作为“华夏正声”的汉民族传统乐 舞文化,在经历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之后,仍然得以延续下去。 魏晋南北朝

10、是乐舞的变革时期。一方面,由于东晋政权南移,促进 了江南民间乐舞的发展,使得乐舞在原有“中南旧曲”的基础上,又添 “吴歌”、“西曲”等江南“新声”。另一方面,鲜卑族拓跋氏在北方 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西北少数民族乐舞陆续传入中 原,并在上层社会当中迅速普及开来,“胡乐”、“胡舞”风靡一时。 如陈书章昭达传记载章昭达“每宴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胡之声,音律姿态并一时之妙”。胡地乐舞的传入,不仅使乐舞形式更 为丰富多彩,而且对此后舞蹈的总体风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 的著名舞蹈,如白纻舞、大垂手、小垂手、前溪舞等, 一直到唐代仍盛久不衰。 正是植根于这样一块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

11、传统的沃土,唐代舞蹈才 能够绽开绚丽夺目之花,结出丰硕甘美之果。 (二)空前活跃的中外乐舞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之间就有着频繁的文 化交流,乐舞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并常常起着为其它交流导夫 先路的作用。 早在周朝,宫廷里就演出了“四夷”的乐舞,“四夷”指的是东夷、 西戎、南蛮、北狄,也就是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周礼春官 记载:“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旄人,即周王室的乐官,说明少 数民族的乐舞已陆续进入中原。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 前 3 1 0年),就有“广延国来献善舞者二人,一名旋娟,一名提嫫”, “二人皆舞容冶妖,丽靡于鸾翔,而歌声轻扬”(拾

12、遗记)。西汉 开拓的丝绸之路,既是中国丝绸运往西方的陆路通道,也是贸易往来之 路,同时还是中外乐舞交流之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除了物产 之外,还有名为摩诃兜勒的乐舞,成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前 奏。从此不仅西域乐舞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原,中原乐舞也传到西域以及 中亚、印度,对中国和亚洲各国乐舞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丝绸之路上的这一乐舞交流活动,延续了将近十个世纪,到唐代达 到极盛。此时交流的规模之大,渠道之广,影响之深,都远非昔日可比。 唐开国之初便承袭隋制,在隋九部乐的基础上,增制燕乐, 为十部乐。即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 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 乐。十

13、部乐中,除燕乐是贞观年间所创制,清乐是汉魏六朝 传统乐舞,其余几部从名称上亦可知均为边疆少数民族或域外乐舞。所 以,十部乐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唐代还有不少异域国家前来献舞。如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便有西 域康、米、史、俱密诸国屡献胡旋女。德宗贞元十六年(8 0 0 年),南诏 国献当地民族歌舞“夷中歌舞”到成都,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组织乐舞 艺人,用中原字舞形式编制成南诏奉圣乐入贡长安,德宗亲往麟德 殿观看。此后两年,缅甸骠国王又辗转通过韦皋,献骠国乐入长安。 此舞表演者文身绣面,玉螺铜鼓,舞姿别具一格,一派南亚风采。白居 易骠国乐记载道:“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

14、 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这两次献舞,都在京城引起了轰动。 此时不仅官方的文化交流远不限于西域一隅,通过民间传入唐朝的 域外艺术也涉及了东亚和南亚的许多国家。当时侨居或流寓长安的大量 各类外国人士中,就有不少乐工和舞人。如善胡舞的安国人安辔新、安 叱奴,琵琶师曹保、曹善才一家,号称“琵琶第一手”的康国人康昆仑, 歌手米国人米嘉荣、米和父子等,他们都以精湛的技艺见重于当时。安 叱奴还邀得唐高祖盛宠,封为五品官散骑侍郎,激起朝臣不满,由此引 出一场朝廷上的风波。此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民间艺人,如见载于唐代 诗文的石国、史国舞人等。他们别开生面的表演,带给唐人十分新鲜的 感受,每每使观者如醉如痴。

15、这些带有异族和异国情调的乐舞,就像一阵强劲的旋风席卷中原大 地,开元、天宝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尤其盛极一时。上自皇帝百官,下至 工商黎民,莫不受到它的熏染,其影响之大,波及之广,其他文化艺术概莫能比。 南卓羯鼓录记载玄宗“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 不可为比”,他击鼓的技艺十分高超,相传曾催开柳杏,引来清风。开 府宋璟称赞道:“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此即羯鼓之能事也。”宁 王长子汝南王琎,又名花奴,也善击羯鼓。常戴砑绢帽打曲,玄宗摘红 槿花一朵,放在帽沿上,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舞山香一曲,而花 不坠落。 从域外传来的一些舞蹈,也引起统治阶层的浓厚兴趣。如一种浑 脱舞,又名苏摩遮,可能

16、与印度、缅甸等国泼水节的风俗有关, 表演者骏马胡服,鼓舞跳跃,各持油囊盛水,以水相泼,谓之“乞寒”, 所以又名“泼胡乞寒之戏”,简称“泼寒胡戏”。旧唐书张说传 载:“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旧唐书中 宗纪也两处记载此事:“神龙元年(7 0 5 年)十一月己丑,御洛城南门 楼观泼寒胡戏。”“景龙三年(7 0 9 年)十二月乙酉,令诸司长官向醴泉 坊看泼胡王乞寒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开元、天宝间,“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 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使进胡音务胡乐” (元稹法曲),这一“胡化”之风的兴起便不足为怪。西域乐舞的 大量传入,一时间甚至处于压倒中国乐舞的优势,但这对中国乐舞的发 展不仅没有造成消极影响,反而成为一种助力,它使得因魏晋动乱而散 失残缺的中原乐舞注入了新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