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46211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4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一、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呼唤科学的发展观 一、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呼唤科学的发展观 21 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 (1)人 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 来临的压力:由此,国家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国家公共健康的保障问题,国家的 食物安全问题,解决劳动就业机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社会的 一系列问题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从现 在起,逐步达到资源和

2、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即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森 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耗速率成为常量、能源的消耗速率成为常量、矿 产资源消耗速率成为常量。能源结构应逐步将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 50%以下。这些都是扭转能源和资源超常规利用的必然要求。 (3)加速生态环境 “倒 U 型曲线”的右侧逆转: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仍未摆脱局部改善,整体恶化 的状态。在新的世纪中,必须迅速扭转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倒 U 型曲线”的左侧态势,加速通过临界顶点并转向生态环境总体好转的“倒 U 型 曲线”的右侧。 (4)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困扰: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国家的城市化水 平。在 2020 年之前

3、,中国的城市化率应当从现在的 36%提高到 55%以上。这就意 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近 1%的城市化率才能达到战略目标的要求。按此计算每 年将有一千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这必将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压 力。 (5)加速区域间发展的平衡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实 现社会的公平。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共同富裕这个重大的课题,因此在下一世纪 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不容松懈的 重大任务。 (6)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科技竞争能力的培育:在经济全球 化的浪潮下, 国家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 一。目前,中国的信

4、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 5%左右,离开现代化的要求尚有 遥远的路程,因此在新的世纪中迅速推进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努力培育科技竞争 能力,是摆在发展面前的又一严重任务。 所有这些挑战,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的 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得到有效地克服。面对 21 世纪的新挑战,国 家的发展进程必须解决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1)在全面提升中国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 成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整体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和集聚财富的能力; (3

5、)必须依 靠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充分解决就业,克服三农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满足全 体国民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理性需求” ; (4)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信息安全、 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安全、食物安全和国防安全) ,保持 社会稳定,创造一个和平、安定、有序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5)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全面提高我国民众的科技素质,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 巨大的人力资源; (6)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并依靠技术创新,成功地走出一条在资 源相对贫乏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条件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 二、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

6、、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 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通过认识、解释、反演、推论等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 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此外,我们把人的发展与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同 资源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全球所面临的“环 境与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其实质就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控和协 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通过舆论引导、观念更新、伦 理进化、 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 更要通过政府规范、 法制约束、 社会有序、 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

7、际之间关 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 它的实质就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基础”不稳,则无 法满足当代和未来人口的幸福生存与发展。 “核心”背谬,将制约人类行为的协 调统一,进而又威胁到“基础”的巩固。因此,上述两条主线不仅应作为可持续 发展理论研究的纲要,而且也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应当永恒探索的议题。 上述两大关系的进一步阐释,将贯穿于本书的各个章节,而其实质也将进一 步表达在“效率与公平”的整个思考之

8、中。可以想象,所谓的“效率”更多地注 重在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增长与财富的积累方面物质、能量的有效 转化和供需均衡,它应当体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同时也可以想象,所谓的 “公平”则更多地注重人们基本权利的享有、财富分配的合理、社会保障体系的 健全、社会组织结构的有序、社会心理的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它应当体现 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就其实质而言,将 涵盖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两大关系的统一。这样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线,也将 始终地把“效率与公平”纳入到它的基本思考之中,并且作为正确判别和积极探 索可持续发展深层理论的基础。 诚然,世界上对于人与自然和人

9、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可持续发 展这一理论, 许多相关的研究领域也都从不同的侧面和以不同的方式研究这两大 关系的总体优化。而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线研究,它能以更高的层次、更广 阔的视角和全方位的把握,去识别与总结人类发展的共同未来,并着力于把人与 自然关系的协同进化同人与人的和谐均衡,纳入到一个更普遍、更统一的理论体 系之中。 三、科学发展观揭示 “整体、内生、系统”的本质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揭示 “整体、内生、系统”的本质内涵 “发展”这一术语,最初虽然由经济学家定义为“经济增长” ,但是它的内涵 早已超出了这种规定,进入到一个更加深刻也更为丰富的新层次。 大英百科全 书对于“发展

10、”一词的释义是: “虽然该术语有时被当成经济增长的同义语, 但是一般说来,发展被用来叙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化,包括数量上与质量上的改善。 ”可以看出,所谓发展,必然强调动态上的量与质的双重变化。 到了 1987 年,在布伦特兰委员会的报告中( 我们共同的未来 ) ,又把“发 展”推向一个更加确切的层次。该报告认为: “满足人的需求和进一步的愿望, 应当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它包含着经济和社会的有效的变革。 ”在这里,发展已 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大到以人的理性需求为中心(以人为本)和社会领域中那 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变革。 1990 年,世界银行资深研究人员戴尔和库伯在他们合著的一部书中,进一 步建议:

11、“发展应指在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中,经济体系的质的变化。 ”这里,经济 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保持某种动态均衡, 被强调是衡量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最高原 则。 在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上, 牛文元和另两位美国科学家在国际知名刊物上提 出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在人类生存条件被基本满足之后,为满足其更进一步的 需求和愿望所付出的正向行为总和” ,论文进一步指出: “发展是在一个自然社 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轨迹。该正向矢量将导致此复杂系统朝向日趋合理、 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 。在此强调了发展的不可逆性、进步性、正向性以及关联 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性。 在西纳索为法国著名学者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所写的序言中,引入

12、 了奥古斯特.孔德在 19 世纪所总结的名言: “就其实质而言,发展这一术语对于 确定人类究竟在什么地方实现真正的完美,有着难以估量的优势。 ”这里, 显然把发展与进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 他们对发展问题的关注预示着传统经济学及其所 应用的分析方法, 将发生某种根本的变革。 其中必须强调指出, 只要一谈到发展, 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 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 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要求。由此出发, 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源头。 产生突破性认识的“发展” ,在内涵上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的特征

13、,即这种新 概念特别强调“整体的” 、 “内生的”和“系统的”含义。 所谓 “整体” 是指这样的一种观点, 即在系统各种因果关联的具体分析之中, 不仅仅考虑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对的各种外部因素, 而且还要考虑其内在关系中 必须承认的各个方面的不协调。尤其对于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而言,发展的本质 在于如何从整体观念上去协调各种不同利益集团、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 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实体的发展。发展的总进程应如实地被看作是实现“妥协” (compromise)的结果。 所谓“内生”是指主导着发展行为轨迹的持续推动,在于系统的内生动力。 依照数学上的常规表达, 是指描述系统 “内在关系” 和状态方程

14、组的各个依变量, 这些变量的自发组织、自觉调控、向性调控和结构调控,都将影响系统行为的总 体结果。在实际应用上, “内生”的概念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在禀赋、 内部动力、内部潜力和内部创造力的不断优化重组,如其对于整合资源的储量与 承载力、环境的容量与缓冲力、科技的水平与转化力、人力资源的培育与发挥等 的阶梯式提高。 所谓“系统” ,当然不是各类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它代表着涉及到发展的 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的有机组合。这种互相作用组合包含了各种关系(线性 的与非线性的、确定的与随机的等)的层次思考、时序思考、空间思考与时空耦 合思考。既要考虑内聚力,也要考虑排斥力;既要考虑增量,也要考

15、虑减量,最终要把发展视作影响它的各种要素的关系“总矢量”的系统行为。 承认发展所具有的“整体” 、 “内生”与“系统”的特质,将有助于我们去理 解周围涉及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 把发展总结为: “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 。而可持续发展思想 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四、科学发展观强调 “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 四、科学发展观强调 “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 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 涵盖了“

16、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 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 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一基本发展战 略,它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 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 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 证上去寻求实施过程的“满意解” 。 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概念出发,所拟定的战略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 征,其一:它必须能表达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 ,即能够判别一个国 家或区域是否在真正地发展?是否在健康地发展?以及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 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总之,它必须澄清一个容易混淆的观念,即认为 可持续发展似乎不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有时甚至把可持续发展视同停止向 自然取得资源,以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这显然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背道 而驰的。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