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36423236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总 论论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是 20 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 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 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 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 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在实践上,二者是 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

2、展的步伐;走可 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 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 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党 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 调,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和 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又是深人落实科学发 展观

3、的重要任务。我国坚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和建设 生态文明,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 提升发展质量、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 向和途径,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第一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程与内涵 对生态文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必须放在人类认识 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急剧增加,西 方国家工业化快速推进,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以“工业化生产方式 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 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过

4、度消耗着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着自然生 态,大量排放着各种污染物,造成了日趋枯竭的资源问题和严重的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 响和挑战。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尤其是 50、60 年代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以“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的震惊 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导致成千上万人患上公害病,不少人丧失生 命,为此曾引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反对污染环境的社会运动,严重 冲击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执政党地位。这也唤起了专家学者对 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1962 年,美国女学者蕾切尔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问世,第一次较系统地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向人类

5、敲响了警钟,被认为是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的开始。 面对日益发展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国际社会的呼声,联合国于 1972 年 6 月 5 日在饱受酸雨之苦的国家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 开了第一次世界性的人类环境会议,有 113 个国家的代表参会。在 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中国派政府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这也是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派政府代表团参加的第一个多边会议。人类 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 世世代代的利益”作为人类共同的信念和原则,成为日后可持续发 展理念的重要源泉,开启了世界许多国家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保护 合作的新纪元。后来这一天被联合国大会确立为“世界环境日” 。

6、此 后,以污染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环境保护行动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 中国家逐渐开展起来,在一些国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全面审视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诞 生。1972 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人们吃惊地发现,尽管各 国在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程度 仍在加剧,并且范围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酸雨、土地退化、臭氧层 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这一形 势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先污染、后治理”发展道路的弊端,逐步意 识到“就污染治理污染、就环境论环境”的战略思维及其技术路线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工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寻求 降

7、低污染产生的办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预防环境问题的出 现。1980 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 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 展。1983 年,联合国组建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委托挪威前首 相布伦特兰组织世界范围的专家全面深人研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 题。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表达了两 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 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终结了长

8、期以来把发展 经济同保护环境对立起来的观点,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 和互为因果的内在规律。以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 2002 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 脑会议为标志,可持续发展从理念走向战略和实践。1992 年 6 月, 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简称里约 环发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其中包括 102 位国家元 首或政府首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这 次会议。会议强调, “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 成果生活的权利”,“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 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高投人、高消耗

9、、高污染的生产和 消费模式被否定,经济与环境协调成为与会各国的共识。这次会议 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 由理念最终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战略和纲领。在人类社会经过 10 年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之后,2002 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 举行了由包括 104 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 192 个国家和地区 的代表参加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铭基 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及其战略的内涵,即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 的三大支柱,社会与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世界 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

10、繁荣。此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 路上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从“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 ,到“实现可持续的 发展” ,再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三 大支柱,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地把握了环境 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本质规律,使可持续发展由概念逐步走向战 略和实践。从 1992 年各国政府接受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战略至今的近 20 年的时间中,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 现实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通往可持续发展的路也会曲折漫长,但坚 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人类健 康永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的可持

11、续发展理论探讨及实践与相关国际进程基本同步。 早在 1992 年里约环发大会之后的两个月,我国就提出“中国环境与 发展十大对策” ,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 必然选择,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开始进人我国执政理念和发展战略全 局之中。1994 年中国政府又率先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 ,从人 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 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19%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 重大战略进行了部署。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

12、告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升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指 导思想。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 社会,到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体现和丰富 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 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系统地回 答了实现什么

13、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发展成 果由谁共享等重大问题,从政治高度和科学的角度为我国实现可持 续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同志 2004 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 为党和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社会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二、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背景与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同样是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起,针对我国经济增 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以可

14、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从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的角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站在国家 执政理念的高度,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本质关系 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犹如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 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一样,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 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 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 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从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 的实际需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我国基本国情 为基础

15、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 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的内涵和发展要素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 社会和谐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经济增 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 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 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 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

16、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它 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新世纪、 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 征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 展观作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 展,而是把这些要求本身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将经济社会发展与 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纳人 一个有机的框架之下,通过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的全面 发展,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2005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 要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 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