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10813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 科技成果登记信息根据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云科奖发20152 号)要求,现将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申报的“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成果登记信息公示如下:、成果概况(一)成果名称:思茅松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及应用(二)成果类别:应用技术(三)第一完成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四)主要完成人:刘云彩 李江 蒋云东 李思广 冯弦 刘永刚 孟梦 付玉嫔 陈伟 雷玮 童清二、成果简介(一)(一)课题课题来源与背景来源与背景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1angbianensis)是云南省重要的造林树种,广泛应用于单板类用材、

2、纸浆用材、松脂等重要工业原料林的培育与生态恢复。该树种为常绿高大乔木,生长快,适应- 2 -性强,材质优良,产脂量较高,产出的松香和松节油品质好。近二十年来,思茅松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门类齐全,产品丰富多样,初具规模的林产工业体系,思茅林区现已成为云南省甚至我国少有的林木速生高产区和云南最大的林产工业基地。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改变林业上存在的大资源小产业现状,实现思茅松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思茅林区和云南省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思茅松人工林的营造历史不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基本上依靠天然更新、飞播造林或人工播种造林。随着林产业的发展需要,思茅松人工林的

3、种植面积正在迅速扩大,且在保障云南林产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思茅松人工林培育中存要着林地生产率低、病虫害威胁较严重、林地地力衰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云南省思茅松人工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是目前林业科研须先于生产实践亟待解决的课题。思茅松不仅是云南省的主要采脂树种,也是云南省优良的用材树种,是获取胶合板材和纸浆用材的重要工业原料。营造优质、高效的思茅松脂用林和材用林已成为当前普洱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此,为满足林产业对思茅松工业原料的需求,提高思茅松资源培育的效率和原料的品质已成为思茅松人工林培育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成果来源于以下课题(1)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思茅林

4、区现代林产业发展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 2004NG05,项目起止年限2004 年至 2009 年。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承担其中的第一专题“思茅松良种高效扩繁及原料林定向培育”的试验研究及示范工作。(2)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优质、高效思茅松工业原料林集约化培育及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200704021,项目年限 2007 年 11 月至 2011 年 12 月。(3)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云南林业碳贮量测算和碳汇潜力分析”,项目编号:2007C240M。3 个项目均已通过验收。(二)主要(二)主要论论点与点与论论据据(1)项目组通过 10 余

5、年的持续研究,系统集成了基于培育目标的思茅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种苗快繁和定向造林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思茅松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包括思茅松脂用林、纸浆用材林和胶合板用材林的定向培育技术和思茅松人工林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相关技术已经在普洱市多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在整体上提高了思茅松人工林培育的技术水平。- 4 -(2)项目组完成了普洱全市和西双版纳州的思茅松优树选择工作,共选出优树 767 株,含高产脂优树 568 株,速生用材优树199 株。在普洱和普文建立思茅松优树种质资源收集区 4 个 290亩,保存了大量的思茅松脂用和材用优树资源,为思茅松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

6、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项目组选育出一批思茅松脂用和材用良种,有力的提高了思茅松的良种水平。选育的思茅松脂用良种包括:1)8 个优良无性系,69 号,87 号,48 号,11 号,14 号,18 号,89 号,94 号,平均产脂力较普通思茅松提高 3.62 倍,最高提高 7.62 倍;2)高松香产量优良无性系 5 个,遗传增益超过 200%; 3)评选出材脂兼用型思茅松优良家系 3 个,平均产脂力相比对照的实际增益可达 70.2%;4)脂用型思茅松优良家系 2 个,相比对照的实际增益可达 108.8%;5)7 个高松节油产量思茅松家系,松节油产量遗传增益为 167.1%;6)经良种认定的思

7、茅松高产脂良种 2 个:“思茅松高产脂 1 号”和“思茅松高产脂 2 号”。选育的思茅松材用良种包括:1)1 个速生用材优良种源,澜沧种源;2)22 个优良家系,其中 10 个优良家系,材积平均超出对照 89.4%,通直度平均优于对照 39.0%;在杂交育种方面,获得全同胞杂交组合 48 个。(4)项目组研发出标准化的思茅松扦插和采穗圃营建管理技术,总结了扦插苗造林经验,促进了思茅松无性系林业的发展。- 5 -(5)项目组开展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与试验,包括:思茅松人工林碳汇、人工造林对地力的影响、思茅松人工林地力维护及病虫害的生态防控等,相关发现对深入理解思茅松人工林的生态特性,开发科学的营林

8、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技术价值。(6)项目成果在思茅区、景谷县、宁洱县和镇沅等县已经广泛推广,产生了良好和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 年以来,采用项目技术共繁育思茅松脂用苗 693 万株,材用苗 5972.5 万株,营建思茅松脂用林 4.34 万亩,纸浆林 12.29 万亩,胶合板林 10.59 万亩,共实现产值折合 12.39 亿,其中 4.56 亿直接来自技术进步。此外,思茅松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已经被当地应用于构建以思茅松为主的普洱森林碳汇监测技术体系。(3(创见创见与与创创新新经国内外查新结果显示: 1.仅见本成果将思茅松良种应用、壮苗培育、立地质量控制、密度调控、林地施肥、栽松留阔模式

9、、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形成了思茅松人工林(高产脂、胶合板材、纸浆材)高效定向培育技术体系。2.仅见项目完成单位开展了包括思茅松优树、优良家系选择、优良无性系选育、松脂组分特征分析等的高产脂良种选育研究以及思茅松高产脂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3. 仅见项目完成单位进行了思茅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病- 6 -虫害发生相关性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防控技术。在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仅见查新委托方研究人员以顺-7-十二碳烯-1-醇和反-9-十二碳烯-1-醇为引诱剂对松实小卷蛾进行了诱捕试验。4.仅见项目完成单位除对影响思茅松扦插成活和采穗母株萌枝的激素种类和浓度、基质因素进行研究外,还对其他如年龄效应、位置效应光

10、照、温湿度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思茅松扦插快繁技术(制订了相关技术规程)和采穗圃营建技术。5. 仅见项目完成单位依据“以工艺成熟为基限,重点考虑经济成熟,适当兼顾数量成熟”的原则,分别确定思茅松纸浆材和胶合板材人工林的主伐年龄。6. 仅见项目完成单位既进行了思茅松人工林的碳储量空间分配和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又进行了主要碳汇计量参数研究,并形成系统的思茅松人工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四)社会(四)社会经济经济效益,存在的效益,存在的问题问题1.形成了完整的思茅松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包括思茅松脂用林、纸浆用材林和胶合板用材林的定向培育技术和思茅松人工林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相关技术已经在普洱市

11、多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在整体上提高了思茅松人工林培育的技术水平。- 7 -2. 项目组收集保存思茅松优树 767 株,含高产脂优树 568株,速生用材优树 199 株,为思茅松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选育出一批思茅松脂用和材用良种,有力的提高了思茅松的良种水平。3. 项目成果在思茅区、景谷县、宁洱县和镇沅等县已经广泛推广,产生了良好和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 年以来,采用项目技术共繁育思茅松脂用苗 693 万株,材用苗 5972.5 万株,营建思茅松脂用林 4.34 万亩,纸浆林 12.29 万亩,胶合板林 10.59 万亩,共实现产值折合 12.39 亿,其中

12、4.56 亿直接来自技术进步。4. 建议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推进相关技术规程的制定。(五)成果(五)成果简简介介思茅松是云南省特有的高产脂和速生用材树种,分布面积广大,木材与松脂产量最高,是云南林产工业的支柱树种。但长期以来处于天然次生林状态,产量低、效益低下,缺乏人工培育与经营管理技术。该成果解决了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向高效人工林定向培育与利用为主转变的关键技术。1.项目集 10 余年的持续系统研究,研发与集成了思茅松高效定向培育的 6 大核心技术:(1)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良种选育技术。创制了高产脂的优良无性系 8 个,高松香含量优良无性系 5 个,材脂兼用型优良家- 8 -系 3 个,脂用型思

13、茅松优良家系 2 个,高松节油产量家系 7 个,认定良种 2 个,解决了人工林培育的良种供给的物质基础。(2)规模化良种繁育技术。研建了思茅松扦插繁育技术、思茅松采穗圃营建技术,突破了思茅松良种规模化繁育的技术瓶颈。(3)研究集成了从立地选择,林分结构,抚育间伐到定向利用的思茅松高效培育关键技术,保证了高质量林分形成的技术体系。(4)首次发现了松实小卷蛾为危害思茅松的新害虫记录,利用引诱剂解决了微红梢斑螟、松实小卷蛾监测及防治技术,研制建立了思茅松人工林主要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5)研究建立了思茅松脂用、纸浆材用、胶合板用等 3 项人工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模式,为思茅松人工林规模化推广应用奠定了

14、技术基础。(6)开展的思茅松人工林碳汇、光合与营养、地力维护等应用基础研究,对思茅松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2. 制订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388-2012)1 个,出版专著 3 部,发表论文 52 篇。培养博士研究生 3 名、硕士研究生 10人,6 人晋升正高职称, 6 人晋升副高职称,培训基层林农及技- 9 -术推广人员 1200 余人次。3. 采用项目技术培育思茅松壮苗 6665.5 万株,示范推广面积 27.22 万亩,实现产值 12.39 亿元,其中 4.56 亿元直接来自本项目技术进步。- 10 -、成果完成人员及其贡献情况序序号号姓名姓名性性别别出生出生年月

15、年月技术职称技术职称文化文化程度程度是否留是否留学归国学归国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对成果创造性贡献对成果创造性贡献1刘云彩女1963.12正高工硕士研究生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项目主持。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制定,技术集成2李 江男1972.8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扦插技术研究、人工林碳汇监测技术研究3蒋云东男1963.2.研究员大学本科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高产脂良种选育、脂用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4李思广男1972.5.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高产脂良种选育研究、种子园建设5冯 弦男1970.3.研究员大学本科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材性研究,密度控制和主伐年龄研究6刘永刚男1971.8.副研究

16、员大学本科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纸浆材、胶合板材人工林培育研究7孟 梦男1977.1.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采穗圃建设、无性系造林试验8付玉嫔女1974.8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扦插繁殖研究、采穗圃营建技术研究9陈 伟男1982.7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数据处理10雷 玮男1960.6高工硕士研究生否云南省林业厅纸浆材、胶合板材人工林培育研究11童 清男1964.10.正高工大学本科否普洱市林科所种质资源收集圃营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2闫争亮男1965.3.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研究13许林红男1977.11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高产脂良种选育14姜远标男1967.1.正高工硕士研究生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优树收集保存15胡光辉男1965.8高工大学本科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采伐剩余物降解技术研究- 11 -16郭永清男1976.9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栽培技术17冯志伟男1975.10助理研究员大学本科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采伐剩余物降解技术研究18唐社云男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