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中酿造的一首诗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9215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心中酿造的一首诗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心中酿造的一首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心中酿造的一首诗(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8创作谈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确定了一个人的轨迹。 在 24岁这一 年, 在西安这座城市, 我萌生出认真写小说的念头并且将之付 诸实践。 这并不具有偶然性。 我出生在关山东麓的一个县城, 地处陕、 甘、 宁交界带, 少年时期萌生的作家梦要飞出重重山 川沟壑是极为困难的事, 然而对于文字特殊的感受力让我从 未中止过这种想象。 我生于回族家庭, 从小就对除自身成长外 的许多问题进行过思考, 有关民族、 宗教、 风俗的诸多具体问 题都在我内心深处画上一个问号。 这个问号到现在都没有完 全撤去。 这样不断地考究自身与世界, 使我获得了敏锐的思考 能力。 种种思索垒在我心中, 就像一股洪水, 蓄势等待着排

2、洪 闸门的开启。 以上提到的思考能力, 正是我写作的前提和动力。 作为一 个资历尚浅的作者, 小说观念还在形成或变化之中, 现在谈论 自己的小说意义并不大, 倒不妨可以想想我怎么做起小 说来? 如果按代际化分, 出生在世纪末的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一 代人? 让我说, 我们既不明白城市, 也不明白乡村。 无论是求生 还是求盛, 只要我们离开故土, 那这种混沌是无可选择的。 我 们一出生就自带话题性, 就带有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 在日新 月异的城市生活法则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哲学夹击下, 矛盾感 和无归属感日渐袭来。 再者,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多出生在上世 纪60年代, 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我们是天壤之别, 现

3、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差异也 使我们和父辈之间的代沟空前巨大, 这是更深一层的孤独。 有人说, 伟大的作家 是时代造就的, 但当下我们大多数人的处境, 就是在极度中庸的生活中, 重复度 日。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是我们行走其中的未来历史, 即使小说家不能全部被要 求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也应该是最清醒的旁观者, 要看到比别人更细微更独特的 存在意义。 在我写作的现阶段, 我将目光聚焦在徘徊于城市和乡村县镇之间的青年人 身上。 这与我的生活经验有关, 写起来不会隔阂, 亦是对普遍社会现象做过思考 后做出的选择。 如果将小说看作是 “活着的历史” , 那这种离开故土的 “外省年轻 人” 则是当下大多数青

4、年的写照。“外省来的年轻人” 是理论家在评析巴尔扎克的 小说时, 对他笔下那些从外省来到巴黎并尽一切努力向上攀爬, 想要获得大城市 认可的年轻人形象的总结。 如今的北京、 上海等城市岂不就是巴尔扎克、 司汤达 笔下的巴黎。 非京籍的外来者岂不就是拉斯蒂涅、 于连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在 大都市努力奋进, 然而笼罩其上的命运般的尴尬却萦绕不去。 坚守大城市还是回 乡, 似乎已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 “外省青年” 要面临的抉择。 胡适曾说:“大凡文学有两个主要分子: 一是 要有我 , 二是 要有人 。 ” 这是 我此篇创作谈题目的来源。“要有人” , 这一点很多小说家都可以做到, 但是真正 能做到 “要有我

5、” 却是少数, 我赞同这一观念, 并且在努力向其靠近。领灯 这篇 小说写了出身各异、 遭遇各异的两个外地青年在首都的一段感情, 巨大的孤独感 笼罩始终, 连自哀的机会也不被赋予。 其中穿插关于煤矿的描写, 调动了我自己 短暂的煤矿工作经历。普通乘客 写一个有童年阴影的知识分子, 内心压抑而逃 避过往, 除了母亲和妻子之外, 另外两个女人在他生命中拷问式地出现, 使他触 到一种逃不过的宿命感, 正因如此, 他才得以直面童年的行为, 是爆发也是解脱。 孔子再生考 戏笔勾勒出一个以国学为幌子的官僚知识分子。 这篇小说是对近 年来社会上兴起的 “复古潮流” 反思之后的结果。 除粗线条勾勒出华威先生般的

6、 “赵孔子” 外, 我还写了包括白教授在内的五个小人物, 这些人物身上也有当下人 的影子。 无情地解剖别人, 就要有勇气无情地解剖自己。 诚然, 我自己身上的确有 着他们的影子, 懦弱、 压抑, 对权力的下意识反应。 鲁迅曾说, 在自己的作品中最喜 孔乙己 , 因为孔乙己就是他, 就是我们。 甚 至 药 中拿着血馒头意气风发的华老栓,伤逝 在酒楼上 中的涓生、 吕纬甫都 是鲁迅不同层面的自我。 勇敢的自嘲, 是鲁迅的可爱之处, 也是我崇敬他的地方 之一。 他将对社会的反思、 对自我的反思烙进了文字之中。 小说中, 要有人, 更要 有我。 这个观念话语平实, 却显示出前辈们的胸襟和作为小说家的良

7、心。要有我,要有人宋阿曼责任编辑: 任晶晶电话:( 010 ) 65866733电子信箱: 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书香中国第一阅读品鉴若楠的散文随笔集 自言自语 是一本让 你轻松阅读的书, 也是一本带着生活质感与 作者体温的书, 因此阅读起来不仅轻松而且 也很亲切, 正是有了这样的亲切, 便会在不知 不觉中把作者的 “自言自语” 转化为一种饶有 兴味的倾听。 换一个角度说, 若楠的散文不是 那种高不可攀的文字, 作者没有给自己的写 作围上一圈栅栏, 也没有设置哪怕抬腿就能 跨过的门槛, 或者干脆更直白地说, 若楠写散 文不是要建造一座房子, 而是开辟一处尽情 玩耍的院子, 你从任何一个方

8、向都可以进入, 进入之后, 热情开朗的若楠马上会主动地与 你打招呼, 她说, 来吧, 咱们喝杯自制的饮料, 聊聊天儿, 读读书, 敲敲电脑,“这是我们的生 活”哦, 原来读若楠的书, 就是与她一起 享用 “我们的生活” 。 若楠写的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 且看本 书的第一篇:“我们在无意中热爱着生活” , 这 个标题 “无意中” 把若楠所要表达的主旨全都 说出来了。 生活, 热爱, 无意, 拎出这三个主题 词, 就是若楠在这本书里所要表达的全部内 容。 生活是最日常的, 也是最平淡的, 但若楠 要从日常而又平淡的生活里发现人们对生活 的爱意。 生活正因为有了人们的这种爱意, 才 有了 “最绚丽的

9、颜色” 。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 “无意” , 若楠要书写的是人们 “在无 意中, 热爱着生活” 。 所谓 “无意” , 其实关乎一 种文学上的价值判断。 我们的文学天天都在 谱写着热爱生活的旋律, 但这些旋律听起来 似乎与真正的生活相去甚远, 它们不过是作家们 “刻意” 的创作而已, 在若楠看来, 真正的热爱是从人们心里自 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所以她会在 “楼梯嘎吱作响的房 子里” 发现窗台上的一盆花, 会 “在阳光射进破旧的窗棂 的一刹那” 感受到 “爱着的生活” 。 若楠看重 “无意” , 也就 是要舍弃炫耀、 矫情、 做作、 虚假、 伪饰、 自恋等种种精英 式的做派。 若楠

10、显然从来不会以 “精英” 自居, 尽管她从事的职 业也算得上是精英职业。 为此她还写了一篇 职业优越 感 的散文, 她认为那些 “类似有职业优越感, 进而认为 自己高智商的人” 是 “一群被职业异化了的人” 。 坦率地 说, 作家多半都有些职业优越感, 这种职业优越感会从 他们的文字中冒出来, 读多了这样的文字, 就会感觉到 若楠的文字有别样的味道了。 这也是若楠作为一名作家 最可贵的地方, 她有一个普通人的心态, 她以普通人的 心态去观察和体味生活, 因而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 热爱之情。 为此她还有些沾沾自喜:“我暗自庆幸自己的普通, 并因此觉得生活美好。 因为我深知, 这世 界是属于普通

11、人的, 我只要好好地享受极少天 才们带给我生活上的方便, 开开心心地过一生 就可以了。 ” 这就是若楠关于普通人的世界观, 既然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 那么毫无疑问, 这就 决定了她所选择的写作素材也是关于普通人 的。 一般来说, 作家们总是对世界上的奇异事物 更感兴趣, 总愿意在作品中讲述奇闻异见, 因此 作家往往要避开普通。 若楠却反其道而行之, 自 认自己就是普通人, 就要去写普通人和普通事。 有人也许要质疑, 若楠是不是要提倡非精英主 义或反智主义。 细读她的散文, 你会发现, 这些 主义或理论都无法左右若楠的思想, 她遵循着 自己的内心, 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她写普 通, 并非认

12、同普通的平庸和世俗, 更不是要把普 通作为对抗精英的武器。 她不过是把普通作为 世界存在的常态, 人们在常态中同样会寻找到 热爱生活的方式。 她要做的则是在常态中去发 现这种热爱生活的方式, 何况她自己也学会了 如何在常态中热爱生活, 她的文字在很大程度 上不过是让人们分享她的体验。 可以想象, 一个 对普通充满着热情的人, 她每一天的日子必然 过得有滋有味, 这让若楠的文字变得特别的风 趣和豁达。 比如她能把替朋友接送孩子上下学 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写得津津有味, 最后还要捎带着把这一天接到的一个同学电话 也写进来, 因为这位同学在电话中抱怨领导不 重视她, 若楠乐呵呵地写道:“这姐姐

13、还真是幼 稚, 还非得把领导培养成知音哪! ” 这似乎与接 送孩子没关系, 但普通的生活就是这样, 将许多无关的 事情纠缠在一起, 我们就是在这种无关的纠缠中体会生 活的乐趣, 而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麻 木和迟钝了, 也就感受不到这样的乐趣。 若楠的散文不 妨说是对普通的审美发现, 读一读她的散文, 或许会激 活自己已经麻木和迟钝了的心灵, 学会对普通的生活怀 有满腔的热情。 若楠书写普通的生活, 但这并非意味着她的审美和 认识也是普通的。 事实上, 在她的散文中随处可见智慧 之光的闪耀。 比如像前面提到的, 她把那些职业优越感 的人称为被职业异化了的人。 异化这个词用得太精彩

14、了, 若楠很随意地将这个很玄奥的哲学词语拉到很生活 化的文字里, 这显示出她的知识涵养, 也体现出她的精 神境界。 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高深大论的书, 但她对 “普 通” 的审美化处置, 分明把 “普通” 提升到哲学的层面, 然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日常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这样 的举重若轻, 难道不是一种写作的功力吗?举重若轻书写普通生活读若楠的自言自语贺绍俊从心中酿造的一首诗并世双星: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读后刘平不知从何时起, 诗人、 小说家远人开始 读画, 然后以文字为乐符记录下内心与那 些画家画作之间的撞击弦音。 弦音有高有 低, 时快时慢, 或柔缓或激烈。 这些跃动的 声音, 汇集成摆

15、在眼前的 画廊札记 这样 一部恢弘 “交响乐” , 叩击着读者的心扉。 远人就是这部 “交响乐” 的指挥。 对一 个指挥而言, 他最需要的才能是熟悉每一 位乐手的性情和擅长, 洞察并掘进与之心 灵相通的秘密通道。 秘道通畅与否, 也决定 了整场演出的成败。 面对由20位声名显赫 的西方画家所担纲的 “乐手” , 指挥者远人 是在接受一种常人难以担负的挑战。 对于画家而言, 色彩意味着什么? 是表 达、 倾诉, 是爱恨交织, 是拥有与失去。 每个 人所身处的时代境遇, 决定着答案的不同。 对于读画者而言, 色彩又意味着什么? 当少 年时代迷恋过习画的远人, 在多年后绕开 技法之门, 奔赴一个画家

16、的思想之国时, 依 然是色彩搭构起那座挤满来者去者的天 桥。 又或面对一个个色彩世界, 他像一只八 爪鱼, 小心翼翼伸出多条触手试探着进入, 并最大限度地对斑斓色彩和风采形态概 括、 提炼、 衍生、 延展。 并告之小众, 欣赏和 追求绘画之美, 是可以超越政治的兴亡, 可 以超越社会的迁变, 可以超越世俗生活的 纠缠。 伟大的画家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 一个缩影。 这个 “影子” , 或 “万人如海一身 藏” , 或 “一览众山小” , 调和着内心世界的 纷纭色彩, 审视着生活之下潜流般存在的、 那些不变的常态和瞬息万变的动态, 继而 在画布上呈现出个人与时代、 世界之间的 恒定关系。 这个影子有时是透明的, 有时又 是一个发光体, 向森林、 河流、 山川以及大 地上的万事万物投射一束能照见的强弱 光。 这束光, 面对那些画家的跌宕经历与坎 坷人生, 面对生与死、 爱情与孤独的回应, 裹身时代或远离匿迹的行径中显影。 这束 光, 一位优秀的诗人、 小说家以他的敏感之 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