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1年)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97389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计划(2011年)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国培计划(2011年)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国培计划(2011年)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国培计划(2011年)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国培计划(2011年)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培计划(2011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计划(2011年)(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培计划(2011年)” 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山东省初中历史六班班级简报第4期 2012年4月22日主 编:马国明本期目录刊首寄语 国培是首歌 刘玉苹专业引领 发现偏见 分析偏见解析材料的教学建议沈为慧 陈伟壁 何成刚他山之石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王红光作业推荐 (1)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王云岭(2)逝者长已矣,生者当自强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刘玉苹(3)观民族团结有感 赵丽娟研修感言 (1)满江红之国培篇刘玉苹(2)留恋国培,反思进步耿秀英 教学故事 (1)两情相悦,精彩纷呈赵丽娟(2)让历史充满感情,让历史走进心灵耿秀英(3)破译丘吉尔的密码赵丽娟国培是首歌 刘玉

2、苹 青春几何 国培是首歌 倾听是夏天的海 交流是绿色的河 国培是首歌 同行是你和我 汗水是收获的源泉 苦累也快乐 我们曾记得 国培是首歌 争辩谱写求索的音符 解惑成就心灵的依托 国培是首歌 感动凝聚着你和我 让生命似夏花绚烂 如流火灼灼发现偏见 分析偏见解析材料的教学建议沈为慧 陈伟壁 何成刚英国七年级的历史学习主题中,有一个单元名为“历史是什么?”。该单元的内容包括以下九部分:“历史是什么”、“过渡语”、“时序”、“划分时间”、“时间术语”、“处理时间”、“什么是偏见”、“证据使用”、“图伦人的秘密”。这些案例特别强调“历史是一门依赖证据、运用想象力、对过去进行探究的学问”,因此,明显带有英

3、国“新历史科”的色彩。英国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技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技能有:时序观念、偏见处理、证据识别、逻辑推理等。这里,我们选译“什么是偏见”案例加以解读,并结合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一、教学案例:什么是偏见沃尔班克(Mr Wallbanks)什么是偏见,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偏见?偏见是指形成一个不公平或不公正的观点。写一份关于曼联队和阿森纳队足球赛的报道,事实的写法应该能如实地描述比赛情况。如果由阿森纳队的球迷来写这则报道,他/她很可能会将曼联队的进球说成是“侥幸的”或“走运的”,而把阿森纳队进球说成是“非常棒的”或“技术精湛的”。这

4、就是偏见。下面是一份曼联队球迷所写的比赛报道。在这场比赛中,曼联队以0:4落败。在这场比赛中阿森纳队太幸运了,球技高超的曼联队球员被阿森纳队员的侥幸与欺骗性所打败。 裁判过于偏袒阿森纳队,他竟然判了阿森纳队的四个越位进球有效。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侥幸和欺骗性的得分。 这则报道带有明显的偏见。它不仅说阿森纳队的胜利是侥幸的、欺骗性的,甚至还指责裁判!作为历史学家,要小心偏见。如果使用年代较为久远的材料,就有必要知道:这些材料是谁写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写?作者是公平、公正的,还是带有偏见的?然而偏见也是有用的,因为偏见也能让我们了解作者的观点、信仰,包括他们支持的人与事。认识偏见是所有历史

5、学家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学习任务:(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空格中:备选词语:不公正,不公平,极好的,着迷的,糟糕的,幸运的,观点,信仰,观念,展示,支持。偏见是人们对某件事存在一个 或 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 而识别偏见。偏见对我们是有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人们的 或者 。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球队是 ,当他们在描述一场比赛时很有可能 偏见。他们所支持的球队的任何一个行为会被描述成 ,而另一个球队的一切行为会被描述成 或 。(2)抄写曼联队球迷所写的比赛报道,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说它带有偏见?(3)假设你是阿森纳队的支持者,那么你会如何撰写这个报道呢?(4)你现在有两份带有偏

6、见的赛事报道,那么你应该如何去分清事实呢?二、案例赏析什么是偏见?侯玉波认为,“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温世颂认为,“偏见是对一团体或其成员所持的负面的刻板化印象,因此它是个人对另一群人所持的不公平态度”;张中学认为,“偏见是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从这些心理学角度的解释看,偏见是人们错误行为和态度的来源。1众所周知,追求真实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历史研究往往又很难摆脱偏见。为保持公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做出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判断,非常有必要对史实、史料、

7、历史叙述进行仔细鉴别与分析,剔除其中可能隐含的偏见。显然,认识偏见、发现偏见、分析偏见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沃尔班克老师是如何教授学生认识偏见的呢?他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定义:什么是偏见举例说明:什么是偏见运用:历史学家如何看待偏见练习:如何处理带有偏见的材料。对于英国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带有偏见的“足球比赛报道”为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偏见,学习处理偏见的方法,这是该教学的一大亮点。因为英国许多学生喜欢看球赛,或者是某球队的忠实观众,甚至就是某球星的铁杆粉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然易于理解这样的道理:偏爱必然产生偏见。因此,这个例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兴趣。我们应当

8、学习并掌握识别偏见的方法,以便找出材料中的不公正内容,进而探索历史的真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发现偏见?沃尔班克老师告诉我们:就一些较明显存在偏见的材料而言,找出带有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词汇是关键。面对历史材料我们应当考虑:这些文字材料是谁撰写的?他/她是什么情况下写的?撰写材料时他/她能否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他/她是否存在着隐瞒真相的可能?材料中哪些表述存在着偏见?为了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沃尔班克老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难度小但效果好的办法。此外,要求学生站在不公正的立场上撰写足球报道,让其在撰写中体验“偏见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比较两则持不同立场的报道,避开偏见以找出事实真相。当然

9、,偏见本身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史料资源,存在偏见的材料中一方面隐瞒了一些事实,但完全有可能包含着部分事实。沃尔班克老师告诉学生,偏见往往存在于作者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中,并能反映出作者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因此,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材料作者的禁忌、喜好,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观念,甚至历史事件的重要背景等。三、教学建议其实,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某版本历史教科书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有的教科书更加明

10、确地指出:旧中国一穷二白。但是,有大量的事实说明,“旧中国”并非“一穷二白”。又如,历史教科书和各种历史试卷中,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往往会引用陈毅说过的这句话:“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但是忽略了粟裕曾说过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两者之中,哪个结论更接近真相?同是淮海战役的指挥者,两人对胜利原因的认识为何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适当时机,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历史叙述,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历史叙述中的“偏见”,帮助学生掌握发现与分析偏见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下面以义和团运动中的几个问题为例,对此加以说明。例1日照教案材料一 德国传教士薛田资

11、写道(摘编): 山东的日照县是最困难的传教区之一,因为那里的秀才完全控制着人民。秀才们反对天主教,无处不与宗教和洋人为敌。全区到处都有人要求入教,这引起了秀才们的惊骇,他们再次反对洋教。为此,他们纠集了一些流氓、免予判罪的抢劫者和土匪。我来的这天(11月8日)正是街头村逢集,但民众对我没有善意。我派教民把我的名片送给附近的村长和秀才,请他们来见见面。可是,只有一位慈祥的白发老头儿到场。第二天有人来报,有好几千人正在探查我的行动并要捣毁这个村庄。不久,那伙人离村子越来越近了,狂喊乱叫的威胁越来越甚,枪声越来越密。他们喊着:“报仇!报仇!打死这个洋鬼子!宰了他!”材料二 山东省情网写道(摘编):1

12、898年11月8日,正值街头村逢集,教民王英环因向屠户厉学珍赊借未遂,即向夏教士诬告有人“聚众闹教”,向另一教士布恩溥报告说,“查出许言踵等随同讥讽教务”。 教士立即要求知县传讯厉学珍。在审理之际,接替夏教士的薛田资到达街头村。他对当时群众恫吓威逼,并要求将许言踵送县衙惩办,不然“必派洋兵围庄剿杀”。这激起了群众的愤怒。11月9日,附近18个村的2000余名群众,手执大刀、长矛等武器,向街头村集中。他们在“报仇!报仇!打死这个洋鬼子”的呐喊声中冲进村里。【分析】在德国传教士薛田资的眼里,山东日照的“秀才完全控制着人民。秀才们反对天主教,无处不与宗教和洋人为敌”,这是日照教案发生的根源。教学中可

13、引导学生思考:日照的人民真的被秀才“完全”控制了吗?这种看法是否存在着“偏见”?如果存在“偏见”,该如何反驳这种“偏见”?材料二与材料一关于日照教案原因的叙述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哪一则材料的叙述更可靠?又如何验证该则材料的可信度呢? 既然日照“到处都有人要求入教”,就说明人民并未被秀才“完全”控制。显然,薛田资的说法存在着偏见。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存在偏见,还需用权威材料加以验证。不过,林华国教授认为,不少土豪、恶棍入教后,以外国教会作后台,更加肆无忌惮地欺压民众,造成“民教纠纷”。在教会甚至驻华公使的压力下,地方官偏袒教民。民众积怨难伸,只得自己组织起来反抗。例2破坏铁路材料一 中山大学袁伟时

14、教授写道:直隶总督致电总理衙门:“二十九夜(1900年5月27日)先闻涿州至琉璃河一带猝被拳匪将铁路焚毁,讵(j,岂料)今早由琉璃河至长辛店一百余里沿途铁道车站桥梁并局所洋房,均有拳匪蜂起焚烧”。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告急:“刻下电线又阻至长辛店线阻,由琉璃河至涿州线,被匪徒砍断,所有电均被阻滞。”他们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从时间看,西摩尔军从出发到被迫撤回天津是6月10日至26日之间的事,而在此之前拆毁铁路、电线,焚烧车站、抢掠财产的急报,已纷至沓来。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认为(摘编):义和团开始广泛宣传拆毁铁路、电线杆,正是在列强以战争胁迫清

15、政府镇压义和团的时候。在洋兵进京以前,义和团破坏铁路,是出于与清兵作战的需要,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材料三 子乔认为(摘编):1900年5月27日,是运动开始一年零七个月以来,义和团第一次大规模拆毁铁路。当时,清军通过铁路迅速调集对义和团构成了巨大威胁,一些团员打算乘坐火车与清军作战,买票后但没有座位,与铁路员工发生不快,怒而将铁路拆毁。其原因主要是报复铁路员工,而且有一定的偶然性。【分析】材料一认为,发生在5月27日的义和团拆毁铁路是盲目排外、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材料二认为,义和团拆毁铁路是一种作战手段,是取得军事胜利的需要;材料三认为,义和团拆毁铁路是

16、一个偶然事件,是与铁路员工发生冲突所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义和团破坏铁路的原因,袁先生认为这“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张先生认为这“完全是作战手段”。使用“完全”这个词语,排斥了其他原因与动机,这是否妥当?材料三对事情原因的分析,与材料一、二的差异何在?三则材料中哪一个更接近事实真相?直隶总督裕禄在接仗获胜折中报告天津战况时写道,6月17日,“据各营报称,见有火车十余辆,装载洋兵,由陈家沟北上。该军当拆铁路拦截。”林华国教授在注释中说:“这说明,清军在阻截洋兵时,也要采用拆铁路的手段。”看来,笼统地把拆毁铁路说成是义和团盲目排外、蓄意破坏的罪行,有失偏颇。 例3. 进攻西什库教堂

17、材料一 某教科书写道:“6月中旬以后,义和团群众开始围攻侵略者据点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区。” 材料二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认为:义和团暴乱期间,从1900年6月13日起几天内就将北京大部分教堂和洋楼烧毁,连带烧掉数千家民居和商店,劫余的西库什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聚集了大批逃生的外国人和中国教民。这个教堂的逃生者,在清政府不能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固守反抗屠杀,于理于法都无可指责。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写道:据记载,西什库教堂内有法国水兵30人,意大利水兵10人。义和团于6月15日围攻教堂,由于教堂防卫坚固,始终未能攻下来。【分析】材料二认为,教堂中躲藏的是外国逃生者和中国教民,所

18、以不能说是侵略据点;材料三认为,教堂中驻有外国军队,当然属于侵略据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差异,并思考:教堂里有哪些人?如果教堂里确有外国军队,袁先生为何回避这一事实?如果没有外国军队,张先生叙述的依据就值得怀疑;如果外国军队、外国逃生者和中国教民都有的话,袁先生和张先生为何都出现“选择性失明”,只提到部分事实,而无视另一部分事实呢?例4. 进攻使馆材料一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认为(摘编):围攻东交民巷是奉慈禧的旨意,教科书似乎认为围攻东交民巷是义和团自发的爱国义举,不但歪曲了历史真相,也掩盖了清政府践踏国际法的罪行。对使馆区的进攻,充分体现了专制统治者极端愚昧无知和残暴。材料二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认为(摘编):早在5月底,各国已在各自使馆驻扎重兵,把使馆变成设在北京城内的军事据点。这是完全违背国际法的。6月12日,东交民巷一带已被西兵占据,不准中国人进入。试图靠近的拳民,往往被击毙。据美使康格6月15日的电报:“我们仅仅力图保卫我们自己直到增援部队到来之时,但是各使馆驻军早已枪杀了差不多一百个拳民”,这不是在义和团的仇外心情上火上加油吗?围攻使馆固然违反国际法,但也是使馆咎由自取。【分析】材料一认为,义和团围攻使馆践踏了国际法,也是愚昧和残暴的反映。材料二认为,使馆违反国际法在先,变成了侵华的据点,而且使馆驻军大量枪杀义和团,从而导致义和团进攻使馆行为的出现

20、。在这种情况下,义和团围攻使馆的行为虽不合法,但也是可以理解的。据林华国先生考证,“进攻使馆的基本力量始终是清军,义和团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4。由此可见,价值判断应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偏离事实的评价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偏见。还需要留意的是,正方和反方都用国际法来为自己辩护,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国际法的资料文献,并思考:对于当时的中国,国际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例5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材料一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认为(摘编):“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这是所谓义和团“革命”的后果之一。事件过后

21、直至民国初年,朝野各界将这个组织定性为拳匪是有足够根据的。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意摧毁现代文明在前,八国联军进军在后。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认为(摘编):义和团在北京和各地杀传教士、焚毁教堂、破坏铁路和电线杆以及部分人的抢劫行为,以及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使馆区,都是在这批外国士兵进京以后发生的。洋兵入京是事变变得更加复杂和动乱的根源。【分析】材料一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灾难;材料二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抗击外国侵略的举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两位学者关于义和团运动中很多史实,如破坏铁路、进攻教堂等行为本身并没有否认,缘何评价会有如此悬殊?“如果不弄清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实,不从事微观的、

22、个案的研究,即使是具有良好理论素质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正确的总体把握和宏观概括”。8 我们非常赞赏这个观点。例6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材料一 陈独秀在1918年指出(摘编):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须要中国在克林德就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造成义和拳的原因有五:道教,佛教,孔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戏,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

23、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材料二 陈独秀在1924年指出(摘编):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视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点: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第二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说我们不曾反抗汝们惩罚少数的义和团,不应该皂白不分连累到我们大多数

24、安分屈服的良民。情形如果是这样,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一部分荣誉!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分析】材料一认为,义和团是可恶的,它给中国带来了耻辱;材料二认为,义和团是伟大的,它拉开了民族革命的序幕。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1918年的陈独秀致力于新文化运动,在他眼里,义和团运动与此背道而驰。1924年的陈独秀致力于民主革命,一反六年前对义和团运动的偏见,而是竭力颂扬义和团。通过研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认识的转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陈独秀观点转变的原因。正如胡明先生所言:“五

25、四时代陈独秀与胡适一样是以思想新旧来看问题,来判断革命还是保守,而到了1924年陈独秀已经改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标准来处理思想文化上的新旧问题”偏见就是一种不客观、不公平的认识。比如上述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认识,绝对的否定和绝对的肯定中是否存在偏见,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导致偏见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受时代背景、党派利益、个性经历、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立场、角度、视野、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所致,有的是受表象或虚假的信息影响所致,有的是受旧有概念、旧有知识的影响所致。这些都属于无意偏见这种偏见是难免的,只能努力减少到最低限度。还有的是因为故意回避有关不利的事实而致,即“选择性失明”,在论证过程中

26、,只选取对已观点有利的证据这种偏见属于有意偏见。总之,历史和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在历史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发现偏见、分析偏见的方法与策略,可防止其受到偏见的误导,进而有助于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乃至现实生活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发现与分析偏见的技巧和能力对于增进学生的人生智慧是非常有意义的。(注释略)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王红光【案例导读】本课有益尝试了自主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一方面指导学生围绕图片、图表、漫画等材料展开探究活动,如:根据图文数据了解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根据折线图分析认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漫画分析探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另一

27、方面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通过进行深入的思考,自主获取知识和认识,如通过开放性问题“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得到历史感悟,谈出自己的认识,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达到了历史学科“明理启智”的教育目的。【教学背景分析】理论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呈现图片、数据、折线图、漫画等多种资料,并设计一系列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材料和问题,提取信息,探究答案,思考

28、启示,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教学内容分析二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美、日、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三足鼎立,所以“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现代史尤其是二战后历史的重要课题。本课学习内容包括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史实、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实际上涵盖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背景、史实和原因。其中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史实承前启后,是学生应该认知掌握的重点。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

29、一年多的历史学习经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日本商品以及各种媒体的信息,他们对战后日本经济有一些了解,也怀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具体发展线索,又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学生更是缺乏系统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所以分析认识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是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根据图文数据说出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状况,根据折线图概括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漫画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通过观察照片、折线图、表格、漫画,初步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整理、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方法;感悟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今日中国的启示,树立强国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30、的史实难点:分析认识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学习准备】1引导学生搜集了解生活中的日本商品商标2制作“战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选取漫画日本中的漫画,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研究】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日本地图生活中常见的日本商品)设问: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你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日本商品吗?归纳引导:正如大家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本商品几乎到处可见。众多的日本商品说明了日本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大国地位。那日本是如何取得这一地位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这节课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分析:导入本课时,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或者是比较了解的日

31、本商品,从日本商品随处可见引出问题,进入本课的探究学习,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引发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进入新课一、二战后的日本出示资料:资料一: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核爆炸后的广岛战后日本一瞥废墟中的生活饥饿的日本儿童资料二:二战中,日本119座城市变成废墟;1946年的日本工矿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仅相当于战前的30.7和60;1946年的日本主要城市的粮食配给量,每人每天仅为310克,黑市稻米价格比官价高130倍。设问:结合图文资料说明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如何?总结概括: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日本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战败国。(分析:对“战后

32、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个问题的探究学习,教师采用了用图文资料引导探究的方法,即精选了二战中日本遭受严重破坏和二战后人们生活困苦不堪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数据资料,学生从中认识到二战初期日本经济残破的景象,为进一步探究日本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出示折线图) 设问: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归纳引导: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两个阶段:经济恢复期和腾飞发展期。简述:经济恢复期是从1946年至1955年,期间驻日美军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日本政府推行产业倾斜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也极大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到1955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

33、战前,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腾飞发展期是指1956年至2005年,其间,1956年197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9,翻了4番,增长了16倍。(分析:教师精心制作了折线图,为学生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史实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学生可以从折线图中,清楚地看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趋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出示图片:60年代建成通车的日本新干线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会徽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宣传图片讲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且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扩大了日本的国际影响。出示资料: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1104万辆

34、,占世界30%以上,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88年日本GDP达22810亿美元,相当于西德、英国和法国三国的总和,超过苏联成为世界上的第二超级经济大国;1994年,世界500强中有149家日本企业,而且前四名日本企业包揽;讲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苏联,日本的经济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出示表格) 设问:此时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归纳:日本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其GDP已经大致相当于第三名德国和第四名英国的总和。三、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启示出示图片:漫画日本中的几幅漫画。 设问: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哪些呢?归纳:

35、大家说到了朝鲜战争、勤劳、创新、教育、节约等方面的因素。有了朝鲜战争这一天赐良机,日本人又通过勤奋工作、引进学习、重视教育来开源,同时不忘保持良好的节约精神来节流,这些最终构成了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当然,日本经济崛起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说非军事化、民主改革、政府支持和干预经济、注重质量、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了。(分析:对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原因的探究,教师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来引导学生探究,通过漫画中所承载的信息,分析认识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多方面原因,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启发思考: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归纳补充:正如大家所说,战

36、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告诉我们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教兴国,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技术,善于学习和改造,建设创新型社会等等,此外还有勤劳务实讲求效率,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分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生活,感悟历史,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使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感悟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今日中国的启示,增强了强国意识,有效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总结当岁月已经过去,硝烟已经消散。我们再度面对日本的时候,我们心情复杂。我们需要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进行毫不含糊的抨击,我

37、们也需要对日本经济发展成绩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学习、借鉴,似乎比简单的仇恨要有意义的多。中日两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善于学习,才能更快的进步,才能走向强大。为了不让悲惨的历史再度重演,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让我们记住,让我们学习,让我们努力!【延伸与拓展】课前搜集身边熟悉的日本商品课后联系现实撰写“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带给我的思考”【教师反思】我就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一课中发生的两个教学事件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反思。教学事件(一)在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背景和主要史实之后,我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哪些呢?在学生发表了一些零星的见解之

38、后,我补充出示了五幅漫画,这些漫画节选自漫画日本这本书。同学们看到漫画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后,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日本重视教育,我听说日本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在战后日本经济非常艰难的时候,日本也没有放松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我觉得日本善于学习和创新,日本丰田公司曾派人考察美国的福特公司,那时丰田的年产量好像还不及福特的日产量,但是多年之后,丰田汽车大量出口美国”“日本人勤奋工作,我从书上看到东京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办公室亮着灯是常事,日本的工人已经习惯了带着饭盒早出晚归。”“我知道日本人很节约,从不浪费,据说他们的饭盒里不剩一粒米。”“朝鲜战争也帮了日本的大忙,

39、日本在战争的时候从美国那里拿到了很多订单,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于是我进一步追问: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老师,我们也应该重视教育,科教兴国”“咱们应该从平时做起,勤俭节约,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注重科技创新,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面,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事件反思:这一环节我感觉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而且真正谈出了自己的很多看法,分析其原因我觉得下面这一因素有关:1素材形象直观,寓意深刻教师提供的五幅漫画形象直观,简单有趣,但有寓意深刻,分别从朝鲜战争、勤劳苦干、重视教育、善于创新和注重节约等方面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些因素。这些漫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

40、联想,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直观有趣的漫画提取相关信息并联系实际进行阐释,复杂的问题由于探究素材的直观深刻而变得相对简单和轻松。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经济方面的内容是相对抽象乏味的,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往往是一大堆数据图表,相比而言学生也更热衷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如何搞好经济内容的教学,我想选择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一种方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我们可以从直观入手,从微观切入,从感性出发,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此,那样教学就太散了,太浅薄了,我们应该努力引导学生从直观认识抽象,从微观了解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

41、性。这大概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吧!2. 铺垫比较充分,问题相对开放在本环节之前,老师通过“战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和大量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了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史实,这部分内容铺垫比较充分,其中渗透了朝鲜战争、日本人的勤劳和科技创新的相关内容,这也是学生在回答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时有话可说的重要原因。不了解前面的史实,就没有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原因的认识,当然也谈不上启示和思考。历史知识是前后联系的,前者往往是学习认识后者的基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知识铺垫。另外“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样的问题也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有话可

42、说,有话能说。教学事件(二)在学习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主要史实的过程中,学生脸上都充满了惊讶的表情,有一名学生脱口而出:“日本人太了不起了!”我听到了这句话,但是没做任何表示,因为那不属于我的教学内容,也因为我对此没有充分的准备。事件反思:学生认识到日本人了不起是正常的,但“太了不起了”五个字里有没有偏激,有没有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盲目,我想也是有的。这不能怪学生,是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探究素材不够全面和客观,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奇迹背后有没有教训,有没有问题,我们没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思考,所以学生的认识是按照我们的引导前进和发展的,但是这种前进和发展百分百符合史实吗?恐怕未必。教师思考全面、认识

43、客观,学生才会全面客观,所以在历史教学内容的探索和挖掘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上是我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一课的一些零星思考,课已经结束,但思考将持续下去。(以上案例摘自张静主编: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案例研究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老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有感王云岭通过学习金波老师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受益匪浅,我的感触颇深。 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必须让自己的课让学生着迷,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现就

44、二方面浅谈一下我的见解。一、乐师。要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倚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杨鼓励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容忍学生的错误,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要帮助学生,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2、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加强感情投入。我

45、是教八年级英语和七年级历史的老师,开始升入初中时,由于知识较为简单,所以几乎没有所谓的差生,但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有一些学生慢慢的对学习产生了厌恶,不愿再动脑筋,学习就落下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应该多找学生谈心,帮助他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帮助他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加的鼓励,多加的督促,并让他知道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劳动。3、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鼓励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二、乐学。要想让学生乐学,就必须在

46、教学过程中用“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是愉快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教师以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采用亲切、风趣、幽默的语言和体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味学习情境,设计各环节平滑关联、相互相应、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流程,引导每一位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和积极参与的态度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快乐教学方法的一般做法是:围绕教学内容,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乐趣;文字图画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乐学,首先要让学

47、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对学习产生兴趣。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需要老师多下功夫,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情趣。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而且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使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了。所以,老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新鲜的感觉,这样学生就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2、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乐学。教师要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学知识很轻松的观念,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不要让孩子们在还没学习前,就对该学科产生畏惧感。记得在刚升入初中的第一周,有一位学生就对我说:“老师,我小学的基础不好,到了初中

48、,我还能学好吗?”我对他说:“相信自己,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的学,脚踏实地的干,你一定能行。”结果,其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的相当的不错。3、让学生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中获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复习时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获胜的一组可以获得一个“优秀小组奖”,这样学生在复习时会很认真,而且在比赛时热情高涨,学习的效率较高。4、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型教学活动,把课堂上说的机会,练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

49、率。如:可以开展游戏,评选最佳“ 小历史家 ”,评选最佳表现奖等等活动。总之,要想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自身做起,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乐师和乐学。让我们的每一位灵魂的工程师都加油吧!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自强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 刘玉苹辛亥!辛亥!曾几何时,辛亥革命是一场地动山摇的巨变!而今,站在时代的前沿上,回首逝去的峥嵘岁月,我百感交集。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界碑。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更是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然而,世

50、间的事总是始料未及,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没有改变,平均地权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孙中山先生壮志未酬,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留下了两句沉重的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个嘱托,昭示世人,也警醒世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任重而道远!回首百年寒暑,百年风雨,一桩桩、一幕幕今天的中国虽然如日东升一路凯歌,但危机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从美国东亚外交到朝鲜半岛危机,再从钓鱼岛事件到美日韩战略围堵一个个威胁、一幕幕困境正在考验着年轻的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怎能不居安思危?面对明礁与暗流,又怎能安步当车?当前,面对重重危机与挑战,今天的

51、中国人太需要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种勇立潮头不倒的精神,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一句话逝者长已矣,生者当自强!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不能把历史忘记,因为遗忘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更不能把一脉相承的革命精神忘记!因为那是我们伟大民族永久不息的精神,是泱泱中华亘古不变的灵魂!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奋斗!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艰辛,我们都敢于正视它,战胜它,哪怕失败一万次!我们同样要一万零一次爬起来!让世界能听到我们的铮铮誓言。我们都是中国人!观民族团结有感赵丽娟 八年级下册民族团结一课一向被我视作非重点内容,点几处知识点,让学生背背就过去了。听完黎毅老师的课,顿时感觉自己的

52、不足,原来一节简单的课可以上的如此美不胜收,令人回味。黎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有度,对教材进行巧妙整合,彰显了个人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第一环节:品味民族风情,黎老师以民族知识竞赛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使学生领略各少敏民族的风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教学自然贴切,直奔主题,非常干练。第二环节:探究民族政策,黎老师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民族风情游”,以这样一种方式带领学生在虚拟的旅游中,深刻感受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和意义。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也更容易为初中学生接受,深化学生对这一政策的理解水到渠成。第三环

53、节:共谋民族发展,黎老师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展示了自己家乡的少数民族在解放初期生产、生活、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历史照片,并且以此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使少数民族摆脱这种状况?让学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教学目标自然达成。而且这个讨论很具体,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提高了。第四环节:升华民族情感,黎老师紧紧抓住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这个主题,讲述孔繁森的故事、讲述自己父亲的故事、讲述玉树地震后全国各地纷纷援助等史实,民族感情很积极,最后带领全班唱爱我中华,教学气氛达到高潮,实现民族情感的升华。黎老

54、师的课,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现代史观-与身边的事联系,又体现了整体史观,如一篇隽永的散文诗般令人流连忘返,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完美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体会到,新课改下,照本宣科,单纯教教材已经落伍,我们必须研究学情整合教材内容。在课下,必须多读书,让自己成为一片广阔的海洋,做有心人,多反思,多学习,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满江红之国培篇 刘玉苹 日盼夜盼国培到在线畅聊抬望眼仰天长笑乐在今朝三十而立话研讨四十不惑谈收效莫等闲充实又逍遥多自豪 盼交流望支招听课程阅简报探秘奥何惧万里迢遥为学似比神仙乐培训恰如渔家傲抬望眼收拾好心情从容笑留恋国培,反思进步 耿秀英 作为教师,要想创造成功的教育人生,一辈子做

55、好这一件事情就必须唱好两首歌:一首是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得精彩的教育人生。“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舍去一些玩耍的时间,舍去一些奢侈浮华的思想,得到不同的成功体验,这或许就是人生的真谛。在落后的农村中学,面对研讨人员少的现状,就要多琢磨,多付出,把所学所得慢慢内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钻研备课、探究课堂、积极反思、勤于笔耕、成就学生,还要大量阅读、勤于学习,让“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的经典继续传唱。一首是爱的奉献,爱心才能拥有真心,爱自己、爱教育、爱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敬业乐业,用心的呼唤爱自己的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让学生爱历史老师,爱历

56、史课。唱好两首歌,干上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 两情相悦 精彩纷呈 赵丽娟 2010年教师节前夕,我收到了一封学生的来信,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亲爱的老师,你在课堂上教给我的历史知识,经过五年的时光磨砺,我已经不记得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还记得你在课堂上精神饱满的样子,记得你指导我们排练一幕幕历史短剧表现出来的耐心,记得我们考的不好时你对我们的鼓励,甚至记得你给我们上第一堂历史课时穿的红裙子-”我一直和这群孩子保持联系,这封信让我想起我和他们之间很多温暖的细节。我觉得教育观念的更新需要一种情感作为依托,那就是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或者说,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曾经读

57、到过厦门教育学院章立早先生提出了39条教育理念,他提出两点内容对我启发最深:一、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一点在前面的专题中都提交过相关作业,不再赘述。二、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我想结合自己并不够长的教学实践说明这一点内容,如有不当,敬请指正。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不容忽视。如果教师与学生“两情相悦”,相互悦纳,教学活动一定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一定精彩纷呈。或许因为性格和年龄的原因,我不板起脸教训学生,也从

58、不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我羡慕他们,因为他们拥有如诗如梦的青春年华;我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个体;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奇迹;我引领他们,因为他们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路上,我常常对骑着单车打着口哨在我身边呼啸而过的男孩子报以宽容的微笑,也常常拍拍那些朝气蓬勃的女孩子的娇嫩的脸颊,鼓励她们不言放弃。为了他们专注的目光,我愿意下载百家讲坛的视频,细细观赏;我愿意和她们分享袁腾飞的幽默,阎崇年的正统,明朝那些事儿的典故。我愿意把我的课堂开放给学生,是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让我惊喜。我的随和宽容吸引了孩子们,他们给予我最真诚的回报:校运动会的操场上,那些男孩子纵身跳起,

59、为我挡住即将破空而来的足球;甚至在我结婚的前一周,收到的最珍贵的手工礼物是那群女孩子花费一周课余时间用亮晶晶的彩纸折成的整整九千九百九十九颗幸运星。有时候我想,孩子们是那样单纯和美好,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理论,只要心中有爱,就能用真诚换来真诚,用爱心赢得爱心。假如孩子们敞开心房接纳我们,我们的有效课堂怎能不水到渠成,风生水起?我们的课程改革施行起来就会如鱼得水,虎虎生威! 让历史充满感情,让历史走进心灵 耿秀英 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马加爵、药家鑫之辈因心灵残缺而酿成的悲剧在上演,在痛心之余,我们在反思,这些本该可爱的孩子怎么了?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只可惜,现在聪明的老师太多,智慧

60、的老师太少。智慧者选择栽下银杏树,百年方成,哪怕他们看不见那一天;聪明者却选择牵牛花,经年即开,只是希望能够看见那一瞬间的耀眼。是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实际上,落实者几何?!恐怕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是不是该醒悟了?!学校教育教会孩子学到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这一重任。历史教育应当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来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来促使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高从而走好人生路。不然,就是把历史知

61、识掌握得再准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意义何在?!不能让孩子在“成才”的背后有一颗扭曲、畸形变态的灵魂,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把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教育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如何让历史课堂成为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乐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第一,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喜欢你。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高素养的老师才能润泽出高素养的学生,只有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设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创设一个广阔的精神空间。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感召

62、学生,你才可能做到“振臂一呼,应者群起” ,学生才有可能欣然前往随你一同去找寻精神的乐园。人格魅力来自哪里?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修养,高超的智慧,出众的能力,平和的心态,亲切的微笑,风趣幽默,言出必行等。怎样才能达到这些?“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素材,对学生熏陶感染。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素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提炼。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与精神培育的结合点,精选典型、

63、生动的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案例或故事,渗透在教学内容之中,让孩子去体验去感悟。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尽职尽责;齐桓公不计管仲 “一箭之仇”的宽容大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知耻而后勇;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价值重于泰山;曹操“以天下为己任”的勇敢担当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玄奘“宁可西行而死,不可东归而生”的坚定意志;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自信;司马光的勤奋苦读;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郑和下西洋的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

64、海波平”的爱国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还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唐朝对外开放从而国力强盛,威震四海;清朝闭关锁国从而落伍,让学生明白:必须有开放的胸怀博取众长等等。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进行探索与抗争,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像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还有后来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的好素材。在一些地方一定要补充细节性史料,让历史血肉丰满,引导学生走近历史人物的心灵,去倾听心灵的跳动

65、;走近情感,去感觉情感的炽热;走近尊严,去体验尊严的高贵;走近宽容,去体会宽容的博大;还要懂得珍惜生命、关心他人、关注民生、独立思考、爱护环境-。一花一世界,这叶这花,慢慢的会带给学生心的度量,美的向往。学生在这个精神乐园里,一次次的体验感悟,潜移默化,慢慢的会把真善美内化为一种素质,从而形成优良品质。第三,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你的爱。曾有一个学生,那时我刚刚接他们班的课,不知道她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我提问她问题,他还没站起来,好几个学生大声说:老师,她不会,你不用提问她。”从话音里我听出,学生都瞧不起她。话音未落,她马上站起来歇斯底里的大吼:“谁说我不会!-”还大骂了一

66、声。马上,又传出声音“老师,把她撵出去!”那时,我也有些生气,觉得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无礼,但又想是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不能再批评她。于是我就微笑着对她说:“好,我相信你,你先坐下好吗?”下课后,我温和的问她原因,才知道她父母离异,跟奶奶生活,缺乏爱,不爱学习,同学都瞧不起她。我对她说:“只要你努力学习,同学慢慢地就会尊重你,你试试好吗?”从那之后,我经常和她谈心鼓励她,在课堂上表扬他,她的成绩一点一点地进步,慢慢地赶上来了。多年之后,在她升入大学的那年暑假,她对我说:“你知道吗?老师,就是那节课上,你对我的宽容,使我重新找到了自尊,我本打算要退学的。”听到这,我只想掉泪,孩子所需要的就是那一

67、点点爱心,那一点点宽容就可以挽救一个孩子。因此,我们一定要爱学生。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爱心润泽学生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因此,我们要真心关爱、尊重、欣赏、信任和宽容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善于宽容孩子的错误。合作探究问题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让学生心中暖意融融,积极向上,让学生去领略智慧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他会喜欢上

68、每一节课。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慢慢的,他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他也会去关爱、尊重、欣赏、信任和宽容别人。第四,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去感悟。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正面反面的教育素材,我们要善于把他们的事迹穿插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给他们心灵的震撼。如:汶川地震和灾后重建时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的故事让世界震撼,让学生感悟:要关爱他人,团结就是力量;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让世界感动,让学生感悟:要胸怀祖国,乐于奉献;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事迹撼人心魄,让学生感悟: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让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事迹永驻学生心间。也把

69、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故事作为反面教材讲给学生,让学生明辨是非,弃恶扬善,从而自觉把真善美作为永恒的追求。总之,初中的孩子年龄较小,可塑性强,长期对其进行熏陶和培养,相信他们在这个充满爱的精神乐园里,在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中,一定收获多多,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会快乐地生活,健康的成长。 破译丘吉尔的密码 赵丽娟 讲到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抗战时,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调皮的马强几乎是叫出来的:“老师,他在学生时代可是个无赖吆!”全班哄堂大笑,课堂上我苦心营造的肃穆庄严的气氛一扫而光。我马上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教孩子评价历史人物的好时机,就微笑着对孩子们说:“看来,对这位英国首

70、相马强同学慧眼独具,那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他呢?今天呀,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查资料-可以上网,可以查阅书籍然后明天我们专门探讨这位历史人物,好不好?”我的号召得到全体同学的积极响应。第二天,课代表早早的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了几个大字:破译丘吉尔的密码。大家自觉分成了两派:反面丘吉尔和正面丘吉尔,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反面派的马强首先发炮:“他是最倔强、最不守纪律的学生,在哈罗中学,老师和同学都称他为无赖。在中学期间,丘吉尔的学习成绩始终是末等。大概还不如我吧,好歹我能考个前20名哪。”马强自吹自擂的话引来男孩子们一阵喝彩。我心里一动,不管怎样,这群孩子是好胜的。正面派的刘宁毫不示弱:“丘吉尔的脑子并

71、不笨,他有非凡的记忆力和执著的精神。在军校的最后一次考试中,他在150名毕业生中名列第八。丘吉尔不但是一个政治人物,笔头工夫也很出众。1945到1951年,丘吉尔写成一部皇皇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只这一点,就让我们刮目相看了,马强,你行吗?”马强顿时矮了三分,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看来丘吉尔的巨著给了他不小的压力。但是盟友王建来支援了,只见他煞有介事的清清嗓子:“同学们,丘吉尔在二战后可是全力抵制共产主义的!美苏冷战的序幕是由他揭开的!”课堂上一阵安静。我耐心的保持沉默,看大家如何继续下去。“我觉得丘吉尔抵制共产主义是担心资本主义受到威胁,这说明丘吉尔还是有阶级局限性的。”许琳有些犹豫的看着

72、我,我微笑着点头表示赞许。“可是这并不能掩盖丘吉尔在二战中的贡献。”课代表许焕美起来发言了:“温斯顿丘吉尔,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面对法西斯这一人类的最大恶魔,丘吉尔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主张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对法西斯侵略者实行坚决遏制和抗击的强硬政策,最终取得二战的全面胜利。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

73、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课堂上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继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来许焕美的发言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我在大家的掌声中明白了,也许初三的他们早已知道该如何评价丘吉尔了。“马强,现在你知道怎样看待丘吉尔了吧?”我问道。“嗯”,马强不好意思的点头:“伟人毕竟是伟人,丘吉尔学生时代不学无术,但是聪敏过人,才华出众,在二战中坚忍不拔,领导英国人民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他的毅力,远见卓识,是我要学习的。还有,他的阶级局限性是我要摒弃的。”马强的话引得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教材中的人物都完美无瑕。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最主要的贡献,然后学习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发扬光大。”一节课在笑声与掌声中结束了。 【友情提示】王海英老师、崔立辉老师、赵炳田老师,你们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请你们抓紧时间完成你们的研修任务。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