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解读 (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345615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棵树解读 (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棵树解读 (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棵树解读 (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棵树解读 (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棵树解读 (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棵树解读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棵树解读 (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童苏童三棵树三棵树解读解读苏童的三棵树写得很美,平淡如流水的基调总是给人以多元的思考。在这个凄美 的有点伤情的故事背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的空间。文章以“我没有树”为线索,以“童年时对三棵树的向往我的家里没有树我 的种树经历我与两棵树的七年相伴我仍然没有树”的思路行文。在淡淡的有些伤 感的语言背后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与人文追求。“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这是人 生中的一种无奈,你越想拥有的东西往往越是与你若即若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在水一方”的魅力,才能更吸引着追寻者的情怀。现实生活中的惆怅 往往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美

2、与价值,人生便更加的丰富多彩。不断地擦肩而又不能拥有, 这无疑是一种怅惘,但这更是进一步追寻的动力。也许正是作者小时候所生活的环境的因素,那种灰色调的、没有绿色的环境带来的单 调的生活,让作者产生了对树的渴望,亦或是说对美好的憧憬。于是为改变自己的生活而 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创造。栽种的经历确实有些荒唐,一棵能够高达 20 米的苦楝树怎么能 栽种在花盆里呢?仔细想想,这就是人生的童年时代,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于这样的 经历。在心酸的故事背后我们读到的是温暖、亲切,是美好的回忆。即便是荒唐,甚至是 苦难,但那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人生的色彩。因为,栽下的不仅 仅是树苗,更是美好

3、的希望。当年少的我们长大以后,那一个个近似荒唐的往事留给我们 更多的是思考,是启迪,甚至是一生都在追寻的一种境界。反观作者的这一行为,其实是 对所处环境环境的一种抗拒,是对自己理想生活的一种追寻。作者通过自我的追寻与反思写出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树“在这里成为一种隐喻, 一种象征,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是对心灵深处某种缺失的强烈地呼唤。即便因此而伤痕 累累,即便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被冰冷的社会现实打破,即便别人只把有树的环境当做生 活的点缀,而“我”却把它当成一种灵魂深处的寄托,一种“相看两不厌”的相知相伴。 “我是个郁郁寡欢的人,我对世界的关注总是忧郁多于热情,怀疑多于信任。我的父母曾 经告诉

4、过我,我有多么幸运,我不相信;朋友也对我说,我有多么幸运,我不相信;现在 两棵树告诉我,我最终是个幸运的人,我相信了。”这是对树的感动与信任,这就是精神 的寄托。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就是作者心中哲学 式的追求,是对人生境界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正因为类似这样的追寻与思考,人类的文明 才有不断地继承与创新。冥冥中的宿命难以抗拒,幸运之神也往往不期而至。在追求与给予的过程中,就潜意 识地勾勒了一个生命的轨迹。努力追求的,却被狂风拖进了水里,然而上天又赐予了作者 与树一次美丽邂逅的机会,更何况这一相伴竟是 7 年,也算是一种苦苦追寻的回报吧。我 们且来读一下下面的文字:“两

5、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这种鲁迅式的 写法往往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得到了树两棵树两棵果树果树中我 非常喜欢的石榴和枇杷,层层递进,让感情充分地融入到平淡的叙述中。为什么喜欢石榴 和枇杷呢,因为石榴象征着浪漫和激情,枇杷象征着沉稳和思考,这也是我们生活中需要 的两种人生境界。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审美也会出现疲劳与倦怠。“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 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的凝视。我有 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上帝会给人类开玩笑,但人类更会给自己开玩笑,拥有不了 的东西拼命追求,长期拥有的东西又不知道珍惜。这就是作者自我的审视与思考

6、,这也是 我们每个人的通病。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忽略”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不满足才“忽 略”,这就是人的追求。在永恒的不满足中追求永恒的下一个,因为生活就应该不断的充满着新意,充满着诗意。纵然没有后来的拆迁,“我”也会离开那两棵树,因为那两棵树只 能成为回忆,却无法完成未来,能够成为未来的或许只能是小时候三棵树的梦想。作者在最后写道:“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 树苗向我挥手示意,我在这里,我在水里!”这是一种暗示,童年时对三棵树的梦想可能 一辈子都无法实现,或者说,三棵树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然而就是这样的象征符号 开启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正像陶渊

7、明为我们所勾勒的那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它不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但是他却执着地存在于我们的精神王国里。三棵树虽在 水里,但那是“我”永不止息地期盼,有了这份期盼,人生便有了意义,即便花费一生的 时间去寻找,也无怨无悔。这就是苏童充满悲情主义色彩的生命追寻,这也与他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的。苏童走上 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他热衷写诗,后写小说。倒霉的是,每 稿必退。但这并没有打击他写作的热情,乐此不疲地坚持下来。后因妻妾成群而一炮 走红,从此更是一发而不可收,终有所成。他以写中国女性见长,对女性细腻而悲情地叙 述,成为他独有的特色。他淡泊、宁静,不争名于世,不争利于朝,用他的

8、话说,“蜗居在自己的小楼里,读 书、写作、会客,与朋友搓麻将,没有任何野心,没有任何贪欲,没有任何艳遇,生活平 静、心态平静,作品也变得平静。”平静也好,平静成了一种悲情,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一种没有了功利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又他的文字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让我们获得了 别具一格的享受。熊召政熊召政“解说解说”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高考语文卷第五大题被称为“名家专栏” (本报 2009 年高考首日曾报道) ,今年高考湖 北语文卷也不例外。我省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的美文烟花三月下扬州 ,就 成为第五大题的阅读材料(共 18 分)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采访了熊召政,请他对文章后

9、附的部分考题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命题人从烟花三月下扬州一文中挑出这 句话,拟成考查考生对全文主旨理解的第 20 题,而这正是熊召政在扬州发出的感慨。“从 李白到朱自清,有一个扬州存在于文人笔下,他们为这座城市留下许多美丽的文字。唐代 以来,扬州以繁华扬名,虽一度颓败,但今天仍旧很兴盛;不过,今天的扬州却不像深圳、 上海那样吸引文人的目光。所以它经济上的繁华还在,文化上的风流却难再现当年风光了。 ” 第 18 题要求赏析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看作者如何从扬州的景物切入,展开叙述。这 “景物”是扬州的小秦淮与瘦西湖。熊召政认为,诗有诗眼,文有文心,城市也有自己的

10、 地标,“正如提起六渡桥会想起汉口,提起外滩想到上海一样,小秦淮和瘦西湖是最扬 州的东西,从它们可以联想扬州的地理、人文、风情,让这座城市栩栩如生。” 第 17 题要求分析文中引用的诗文名句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熊召政笑了:“我从小读 过很多诗文,写文章时一些诗句会情不自禁地蹦出来,我并没有想到,它们能对全文结构 起什么作用。” 第 16 题是一个选择题,有 4 种对此文的理解,要求考生找出与此文无关的一项。尚未 看到试卷的熊召政没有即刻给出答案,表示这道题需要回去对着原文好好想想再下结论。 对于自己的作品入选考卷,熊召政很平静,“我的创作,总在追求一种传统文化与时 代精神的结合,我希望考生能够

11、感受到这篇文章中的传统之美。现在年轻人很少去审视传 统文化之美,我也希望他们能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美读美读陈峻峰的散文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入选 2010 年高考重庆语文阅读试题,分值 22 分。这篇作品之所以选作考生的阅读材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我认为,题眼丰富,意味深长,恐怕是其入选的重要理由。 一.深入细致的观察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 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作家一入笔,就显示了自己非凡的观察 力。文章开头,即对“水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 “不是

12、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 ”这是对水杉数量的观察。特别是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样的并列复句的 形式,不仅强调了水杉数量的众多,让读者对水杉的整齐划一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 是,也为后面两只鸟选树筑巢埋下了伏笔。接下来,作者又通过观察,明确了水杉树所在 的位置:“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 ”这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在“东南”这个方位 词的前面,又进行了小心翼翼的修饰与限制,即城市的而不是乡村的,居住的而不是田野 的,我的而不是别人的。这一环又一环的限制,使杉树所在的位置更加明确,所处的环境 更加具体,与我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这样的观察,无疑会使杉树的内涵更加丰富。 “直立着” 是作者观察出

13、的水杉的状态。水杉直立的状态,显示了其性格,而“高高地”则显示了其 作为,至于“向天空” ,又显示了其天天向上的精神。观察到这里,应该说已够深入细致的 了,但作者并不满足,又和其身边的“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 论是“高过了”它们。作者对水杉深入细致的观察,其实是为后面的观察张目、拉弓的, 因为好戏还在后头,因为作者真正要观察的还是两只鸟。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 ” “它们选择了另一棵 树,开始建造和修筑一个新的巢。 ”这里,作者通过观察,巧用“盘查” 、 “停留” 、 “选择” 、 “建造” 、 “修筑”等一系列动词,使拟人这种修辞手法

14、,爆发艺术威力,赋予两只鸟以灵 性、以思想、以情绪、以动作,读之亲切、自然,生动、形象。两只鸟在空中盘查的过程, 其实就是反复比较,慎重取舍的过程。它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的眼光、眼力,辨别出哪一棵 树才是自己的安家之所。 “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 ,说明两只鸟通过盘查,已有了自己心 中的目标。它们停下来,只是歇歇脚,并不意味着停下来的地方就是栖身之所。但这个地 方一定是一块风水宝地,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像战壕,又像阵地,有了这棵树,不愁找 不到安家的理想所在。它们在这棵树上停留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最后选择不远处的那一 棵树。通过稍息酝酿,讨论,决策,最后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 。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

15、, 一旦主义拿定,有了明确的方向,这种感觉则是幸福的。它们选择的是“第五棵树” ,这棵 树和父母们筑的旧巢只有一树之隔。既没有远离“祖宗牌位” ,割断文化遗脉;又没有占用 旧巢,不思进取。与旧巢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显示了两只鸟的智慧和魄力。地址选好之 后,就要造自己的新家了。于是它们衔泥抱木,悬在高空的巢穴,不久便大功告成。作者 深入细致的观察,给我们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欢乐。 二.幽默风趣的思考 熟悉作家陈峻峰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性格粗犷,谈吐幽默风趣的人。关于这一点, 正好表现在他对鸟观察之后的思考上。 “我猜它们一定是要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 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

16、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 生儿育女”不难看出, “我猜”的过程,就是“我”思考的过程。两只鸟从冬天回到春 天,寻找自己的旧巢,并对其进行年检、修补,无疑是人之常情。 “把卧室装饰一新” ,寄 托了作者的美好情感,他希望鸟儿有一个安居之所。有了布置一新的房子,鸟儿就可以 “缠绵相拥” ,体验爱情;“谈论天气和诗歌” ,追求和谐高雅的精神生活;“生儿育女” , 传宗接代,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很快,作者就发现自己猜错了,因为它们“并没有干这 些事情” ,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 “开始建造和修筑一个新的巢” 。这时,作者“似乎知道了” ,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可能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 。显然,这又是一猜。这第二次猜测,意义特别重大,应该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因为这一次猜测,极大地提升 了鸟儿们的精神境界。 “年轻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 ,它们不 肯居住父母的旧巢。于是作者得出结论:鸟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只有人类才会有不 肖子孙,好吃懒做,坐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