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永定河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344784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好永定河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承好永定河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好永定河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本版编辑/李剑韬 美编/刘潇雅专版2传承好永定河文化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张贵林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她不仅造就了北京平原, 参与了北京的城市建设, 丰富了北京的居民生活, 还孕育了北京的都城文化。她流经晋、 蒙、 冀、 京、 津五省市, 连接黄土高原、 内蒙古草原、 北京平原及渤海, 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其流域文化源远流长、 积淀深厚、 内涵丰富、 精彩大气。专家学者曾总结归纳为十一大文化或九大文化。2010年, 门头沟区委、 区政府提炼概括为六大文化, 即: 人类聚落及古道交通文化; 宗教信仰及民间民俗文化; 古建遗存及石刻壁画文化; 地质矿产及山水生态

2、文化; 河流治理及都城服务文化; 古代军事及近代红色文化。一、 人类聚落及古道交通文化近200万年以来, 永定河流域一直有人类活动。 1921年开始, 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北京周口店、 山西阳 高许家窑、 河北阳原泥河湾及门头沟区和王府井等 地, 发现众多新、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或遗 迹, 包括周口店北京人、 许家窑人、 泥河湾人、 东胡林 人等。说明永定河流域是东方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打 破了东非奥杜维大峡谷 “单一起源说” 。 距今 5000 年左右, 东北红山文化、 中原仰韶文 化、 内蒙古河套地区土著文化及山东龙山文化等在永 定河上游聚集, 证实 史记 开篇记载的事件, 即炎黄阪

3、泉之战、 炎黄与蚩尤涿鹿之战, 经合符釜山达成部落联 盟, 实现了华夏民族第一次大统一,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 都城黄帝城。尔后出现的古燕都 (北京) 、 北魏都城 平城 (今大同) 、 辽南京、 金中都、 元大都、 明清京城、 民国 初国都、 新中国首都等, 都在永定河流域。 永定河流域的远古先民由洞穴、 游猎及采摘生 活, 后来发展到在河谷台地逐水定居并进行农业生 产, 逐渐形成聚落并发展成有组织的村落。仅门头沟 区保存至今、 留有历史风貌的古村落有数十个, 其中 就有被公布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的爨底下、 灵水、 琉璃渠, 被公布为 “中国传统村落” 的千军台、 苇子水、 燕家台、 马栏

4、、 沿河城、 碣石等。永定河流域还有众多 具有半封闭防卫功能或驿站形成的古堡村落, 如土木 堡、 柴沟堡等。 永定河流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碰撞、 融合 之地, 因行政管理及军事防御等方面的需要, 建有很 多古城, 如代王城、 宣化城、 涿鹿城、 怀来城、 上古郡大 古城、 横岭城、 镇边城、 沿河城、 斋堂城、 宛平城等等, 有的至今风貌犹存。 这些古都、 古村、 古堡、 古城, 见证了人类聚落及 社会发展史, 也融合、 传承、 演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人口迁移、 生产生活、 物资运输、 军事攻防、 宗教 活动、 文化交流等活动均离不开交通道路。永定河 流域的远古先民在河谷通道上下往来迁移

5、, 踏辟出 了最早的原始古道。黄帝等建都于涿鹿之阿后, 为 了扩张发展, 开始 “披山通道” , 出现了最早由人工修 筑的道路。随着社会发展, 道路增加、 拓宽、 伸延, 产 生了修路与用路、 水路与旱路、 渡口与桥梁和以军 用、 商旅、 进香为主要功能的古代交通道路体系及古 道交通文化。这些古道串连了永定河流域及相邻地 区的市县、 城镇、 乡村、 军事设施、 寺庙及山水旅游景 区, 使人流物流得以实现, 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各种 文化得以交流, 古今文脉得以贯通。近现代, 门头沟 至木城涧及斋堂铁路、 丰台至沙城及张家口铁路, 三 雁及京兰、 京拉公路 (109国道) 、 在永定河谷山峡伴

6、行, 京张铁路、 京张公路、 京藏公路在永定河怀来、 宣 化段经过, 贯通了京津冀, 也连接了草原丝路和21世 纪海上丝路。 北京西部地区的京西古道, 位于太行八陉之军都 陉与莆阴陉之间。其东起北京城, 走过北京西郊草 原, 穿越北京西山, 经过怀来、 涿鹿、 涞水等地, 在蔚 县、 阳原、 怀安西界与晋北古道相接, 在张家口与张 库古道相接, 在赤城、 沽源与草原通道相接, 在丰台 卢沟桥与太行山东麓大道相接, 是永定河交通文化 的主要路段。在京西古道上, 发生过数次影响北京、 北方乃至全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 如女 真、 蒙古假道攻取北京, 西山地质调查等。门头沟区 受地形地貌地质

7、地理条件的影响, 至今仍有北京及 周边地区数量最大、 功能最全的古道遗存, 如纵贯东 西、 横连南北的古商道, 西山大路丑儿岭、 牛角岭、 石 佛岭段, 玉河古道峰口庵段, 庞潭古道罗睺岭东段, 王平口至军响的百岩子段、 十里八桥段、 大寒岭段堪 称经典、 借用地形山险、 攻防兼用的古军道, 西奚古 道、 天津关古道, 不仅连接了明朝 “内三关” , 而且连接 了北京西北部军事防御纵深的几道防线; 以寺庙及其 庙会为中心、 体现信仰虔诚和民俗精粹的古香道, 妙 峰山香道最多最经典最有名, 潭戒、 九龙山、 百花山等 香道也可圈可点。京西地区今后发展全域旅游、 户外 运动、 徒步健身、 科普教育

8、产业, 上述交通道路仍将发 挥重要作用。二、 宗教信仰及民间民俗文化寺庙宫观等建筑是宗教文化的平台和标志, 永定 河流域的寺庙宫观数以万计, 且历史悠久、 兼收并蓄、 遗存众多、 包容大气。佛教寺庙, 大同地区的云岗石 窟、 华严寺、 悬空寺、 永安寺、 应县木塔, 张家口地区云 泉寺, 门头沟区潭柘寺、 戒台寺、 仰山寺、 灵岳寺、 白瀑 寺, 北京大万寿寺、 大悯忠寺、 广济寺、 隆福寺、 智化寺 等; 道教宫观, 北京白云观、 门头沟通仙观、 太清观等; 伊斯兰教、 北京牛街清真寺、 门头沟清真寺, 天主教有 老北京东南西北四堂、 门头沟后桑峪教堂等。它们在 时间跨度上, 自汉唐至明清绵

9、延两千多年; 种类上覆 盖佛、 道、 儒、 俗及洋教; 等级、 功能上至皇家寺院, 下 有与百姓生产生活相关的山神、 土地、 龙王、 马王、 树 王、 虫王、 苗王、 窑神等庙, 还有关帝、 娘娘庙等。这些 悠久、 繁多、 迥异或 “众神一庙” 的宗教文化实体, 反映 了永定河流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的持续性。 从古代社火祭祀、 宗庙祭祀及民间信仰中孕育诞生的庙会, 在永定河流域也有十分精彩的表现。如潭 柘寺的沐佛节、 观佛蛇, 戒台寺的演法会、 耍秋坡等。 最广泛的是娘娘庙会。农历四月的碧霞元君娘娘庙 会, 朝顶进香, 北京有东西南北中五顶。京西妙峰山 誉称金顶,“照远不照近” , 远涉天津、

10、 河北等地,“香火 甲天下” , 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 仅门头沟区境内就还有拦龙山、 平顶山、 九泉山、 福龙 山、 百花山、 香子台、 青茶山等娘娘庙会。农历五月的 九龙山庙会则是京西煤业与九天玄女崇拜的结合。 民间文艺和民风习俗具有古朴历史风貌及浓郁 地域特色。永定河流域的民艺和民俗文化既具有流 域共性又有各地特色; 既有历史的沉淀和延续, 又呈 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各民族文化元素流布 和途经的影响与痕迹; 这正是永定河这个文化走廊所 具有的独特气象和丰富多彩, 门头沟区尤为突出。 门头沟区太平鼓、 妙峰山庙会、 千军台庄户幡会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鼓,

11、 舞太平, 以 鼓和舞表现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旧时比较普遍, 今在门城地区得到传承和发展, 已参加过多次国内外 盛会。妙峰山庙会集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 祈福与感 恩、 娱神与自娱及志愿者服务文化之大成, 并成为我 国民俗学田野调查发祥地。千军台庄户幡会又称 “天 人吉祥圣会” , 体现天人合一、 人神同乐, 聚请释道儒 俗各界神灵, 近20面绘有神像神名的高大幡旗, 在古 朴幡乐和多档花会伴行下联村走会, 其幡乐有中国音 乐 “活化石” 之称。秧歌会、 五虎少林会等曾在全区普 遍存在。以梆子、 蹦蹦 (后发展为评剧) 为主的山乡戏 曲在很多村都有, 且各具特色。岁时节令、 婚丧嫁娶、 生产

12、生活礼俗习俗以及乡音土语, 更是异彩纷呈。五 十八村龙王大会、 祭窑神、 祭河神、 秋粥节、 蚕丝节及 永定河文化节等尤具地方特色, 与蔚县等地的打树 花、 拜灯山等异地同辉。三、 古建遗存及石刻壁画文化永定河流域至今存有大量的古代建筑, 如寺庙、 城池、 民居、 桥梁等, 既是悠久历史的见证, 又是中国 建筑艺术的宝库, 还是人民智慧及工匠精神的体现。 存有大量的碑幢、 刻石、 壁画及岩画, 承载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信息, 是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 都是永定河流 域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在桑干河畔的山 西应县县城佛宫寺内, 建于辽代, 总高67.13, 底层直 径3

13、0米, 外五内四共九层, 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的木 结构塔式建筑, 全塔用红松木, 榫卯相接, 无一铁钉, 经历大地震后仍巍然不动, 堪称奇迹。 大境门、 清远楼、 镇朔楼、 鸡鸣驿。是北京西北门 户、 张家口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高大宏伟, 保持明清建筑 风格。张家口为京西古道与张库古道交接处, 明洪武间 设置, 成化间建长城, 清代筑城楼, 名曰大境门, 额为清 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书 “大好河山” 。宣化钟楼清远楼 始建于明成化间, 通高24.5米, 四面悬额, 东为 “耸峙严 疆” , 西为 “震靖边氛” , 南为 “清远楼” , 北为 “声通天 籁” 。宣化鼓楼镇朔楼, 始建于明正统间,

14、通高23.4米, 南面额曰 “镇朔楼” , 北面额曰 “神京屏翰” , 为清乾隆皇 帝所书。怀来鸡鸣山驿站为目前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大、 最好的古驿城。此外, 怀来镇边城、 门头沟沿河城保存 亦较完整。北京城内的故宫 (明清紫禁城) 举世无双, 笔 墨难述。卢沟桥畔宛平城始建于明, 曰拱北, 清改名曰 拱极, 1928年始称 “宛平城” , 其政治意义巨大。 卢沟桥为永定河桥梁艺术瑰宝, 始建于金大定二 十九年 (1189) 至明昌三年 (1192) , 全长266.5米, 宽 7.5米, 11孔, 石雕护栏上有形态各异的大小石狮子 500余个。元代时,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其为 “世界上最好的

15、、 独一无二的桥。 ” 至今已历800余年, 仍雄峙于永定河上。1937年7月7日在此爆发了震惊 世界的 “卢沟桥事变” 。永定河流域有桥梁成千上万, 以卢沟桥最为值得骄傲, 代表了桥梁建筑艺术的最高 水平。门头沟区目前存有古桥近百座。 大同云岗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现存洞 窟53个, 造像5.1万余尊, 始凿于北魏兴安至太和年 间。水经注水 记载当时 “凿石开山, 因岩结构, 真 容巨状, 世法所希。山堂水殿, 烟寺相望, 林渊锦镜, 缀目新眺。 ” 门头沟区境内的石佛村摩崖造像群在北 京地区属于 “罕见级” 。 永定河流域的碑碣、 经幢、 摩崖石刻等非常丰富, 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

16、仅门头沟区范围内, 自南北朝 时期以来的摩崖、 碑刻、 经幢有上千块 (处) 。其中, 王 平村大魏武定三年 (545年) , 在北京地区可谓最早, 上 清水双林寺辽统和十年 (992年) 幢字数、 内容最为丰 富, 石佛岭明万历六年 (1578年) 修路功德碑为修桥补 路碑之经典, 戒台寺内的御制碑最多。 永定河流域庙宇、 墓室壁画极多。寺庙内绘壁 画, 将宗教文化与美术相结合, 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 形式之一, 在永定河流域十分普遍。以门头沟区为 例, 无论是大寺还是小庙, 几乎都有壁画。仅大台地 区北港沟娘娘庙正殿两侧山墙上, 就绘有48幅壁画, 每幅壁画就是一个故事。石景山区模式口法海寺壁 画由明代工部画匠历数年所绘, 名扬宇内。墓室内绘 壁画, 不仅是艺术, 也是墓主身份的表现。宣化区下 八里村的辽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张世卿墓, 壁画达86平方米, 内容丰富、 颜色鲜艳。门头沟区原育 新中学院内金代墓室壁画不仅展示了绘画艺术, 而且 证明金代时永定河畔已大量烧灰和广泛使用。岩画 是古代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性的史书, 是人类由 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生动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