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330809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5 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作者:高辉清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和讯读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客观地讲,相比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提出环境价值构成理论是一次进步,它第一次奠定了系统研究环境资源价值的框架。但是,其中有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并没有把环境资源的一些特征,比如说外部性,考虑进去;二是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都从调查中归纳出来,既没有经过理论支持,也不能由理论来解释。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和规范经济学(nornlative economics)之间的差距。相当简单地说,实证经济学研究

2、“是什么”,规范经济学则研究“应该是什么”。实证经济学试图通过观察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决策方式,来了解一个经济系统的实际运作状况。当利率变化时,房地产市场会有什么反应;政府对二氧化硫排放开征一项新税,电厂将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等,这类研究属于典型的实证经济学。但是,如果针对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我们来探讨应该采取何种环境政策,就属于规范经济学了,因为这里不仅包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还涉及价值判断。以此标准衡量,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环境价值构成理论还停留在实证经济学的范畴内。而我们希望在循环经济的范畴内,把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提升至规范经济学的范围去。研究环境资源的价值可以参照商品价值的规范研究方法。正如商品

3、价值具有实物表现形式(交换价值)和货币表现形式(价格)一样,环境资源价值也同时具有实物表现形式和货币表现形式。4.5.1 环境资源价值的实物表现形式我们借鉴生态经济价值的分析方法,将环境资源价值的实物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类型,即流量价值和存量价值。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流量价值+环境资源存量价值=自然要素流量价值+生态流量价值+自然要素存量价值+生态存量价值自然要素的流量或者存量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市场定价而得出,这是经典经济计算方法。但是,生态流量或者存量价值大小的计算在生态经济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专家们针对一些局部领域(比如城市森林)的生态价值流量或者存量价值,作出了许多估算。

4、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流量或者存量价值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估算办法。生态经济学在环境估值方面作出的一个贡献是,提出了一个将环境资源价值分为流量价值和存量价值的思路,这给我们对环境资源的货币价值研究带来了很好的启发。4.5.2 环境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借鉴流量价值和存量价值的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对资源环境经济学有关环境价值构成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提出循环经济框架下环境资源的构成公式:环境资源价值=现实使用价值+分享价值+选择价值+贮备价值通常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价值需要用这四部分来汇总,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有例外。比如国家免费开放的公园,没有直接付费的消费者,产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国家,其价值就

5、只有三个组成部分:环境资源价值=选择价值+分享价值+贮备价值下面我们具体解释一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四部分的具体含义。 现实使用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是指资源环境可直接用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经济价值。它是一种可以在市场上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得的价值,因而也就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套用市场价格,比如购买公园门票,可以直接进入公园风景区进行休闲。而一些人付出高价买海景房实际上就是在间接地为“海景”而付费。简单地说,现实使用价值等于当前环境资源直接消费者为自己的消费所付出的费用总和。鉴于环境资源不可移动的原则,消费者购买的通常是使用权,具有时效性,并非完全的产权。每年的现实使用价值=全部付出费用/使用年限+每年

6、付出的其他有关费用(如物业税)在一些国家,私人可以购买环境资源永久的产权。此时,现实使用价值有两种构成方式。第一种方法适用于当购买者还在世期间。每年的现实使用价值=全部付出的购买费用/消费者剩余的生命年限+每年付出的其他有关费用(如物业税)第二种方法适用于当购买者去世后,直接消费者已经转换为他的遗产继承人。每年的现实使用价值=全部付出的遗产税/消费者剩余的生命年限+每年付出的其他有关费用(如物业税)分享价值分享价值是环境资源外部性的价值。环境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一向被视为公共财产。这种公共性表现为无偿性、强制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每个个体对资源与环境的消费取决于它向社会提供的总量

7、。虽然其生产包含着失去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成本,但对其进行消费却没有机会成本。例如一个人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这也是一种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同一景色的消费。供给的不可分性是资源与环境的另一个特性。?许多情况下,个人不论付钱与否都可以对其进行消费(如对阳光、空气的消费)。既然不能被排除出去,消费者就可以“搭便车”,即不必为消费这类物品而付费。如阳光、水、空气、土地、矿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他如城市森林的美学价值和游憩功能,激发灵感,减轻生活和工作压力、平静心理等提高工作效率而创造的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选择价值这里所说的选择价值是对环境经济学中选择价值的一个改进,是指供当代人将来选

8、择使用和分享的环境资源价值。选择价值的大小反映了人们为了保留使用和分享环境资源的权利而付出的代价。分享价值和选择价值的计算方法是支付意愿调查法。贮备价值贮备价值是后代人未来可以获得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是存量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换句话说,贮备价值是“资本金”,而每年的现实使用价值、分享价值和选择价值只是贮备价值产生的“利息”。这其中部分“利息”来自当年的贮备价值,另外一部分则来自往年的贮备价值。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从技术层面将不同年份“资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分开。但是,如果贮备价值每年都不变的话,每年所获得的现实使用价值、分享价值和选择价值应该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用收益还原法来计算贮备价值

9、。S=(U+J+C)(1+1/(1+r)+1/(1+r)2+1/(1+r)3+)=(U+J+C)(1+1/r)其中,S 代表贮备价值,U 是现实使用价值,J 是分享价值,C 是选择价值,r 为贴现率,一般用实际的长期利率代替。现实中,由于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现实使用价值、分享价值、选择价值也总是相应的变化。我们只能通过取最近若干年内现实使用价值、分享价值、选择价值的平均值,来计算平均意义上的贮备价值。或者通过现实使用价值、分享价值、选择价值的时间序列值变化规律来推断贮备价值的变化。这里涉及一个技术问题,即现价和不变价的统一问题。现实使用价值可以用现价格表示,同时在一些情况下(比如计算一条河流的

10、现实使用价值)也可以使用不变价;分享价值和选择价值则只能使用现价。我们在应用等式计算之前需要对现价和不变价进行换算,需要计算有关的价格指数。理论上,这些价格指数需要专门做调查,比如说对一个变化不大的自然景观,在不同年份调查得出的分享价值数据不一样,这种变化可以认为是价格指数变化所致。在现实中,如果没有国家统计部门的支持,个人或机构不可能获得这些指数,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条件,依次选用以下指数代替:一是旅游价格指数,通过各类景点门票、交通工具乘坐价格、宾馆住宿价格等计算出来;二是服务业价格指数,三是绿色 GDP 平减指数,四是 GDP平减指数。应该说,上述理论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构成理

11、论。然而,它是否科学合理?为此,我们需要进行论证。(1)新的环境资源价值分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分类体系新的环境资源价值分类满足了一个良好分类的几个基本要求:一是简单、明了。过去环境资源价值的分类不仅不统一,而且存在许多意义含糊。二是不交叉。新的分类以消费人群分类为基础,现实使用价值、分享价值、选择价值和贮备价值,分别对应直接付费的消费者、 “搭便车”的消费者、当代其他人和后代人。这样分类既全面,又没有交叉。三是实用。按照这种分类,各个环境资源价值的各组成部分都可以用成熟、可行的方法来计算。(2)新的环境资源价值观符合循环经济的伦理观循环经济伦理的一个基石就是和谐与公平。首先,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

12、和谐与公平,其次是代际公平。从历史上看,公平的伦理观处处可见。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认为在真谛意义上的一切现象均平齐等,无贵贱高低之分。作为佛教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佛教的“众生平等”不仅强调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的平等,同时强调人与佛的平等,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以至于宋代僧人清远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 ”显然,与仅仅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相比,佛教“众生平等”的范畴要宽得多。但是,若用“最平等”来概括,则还是有些名不副实。既然是“众生平等”,则非生物(或说“无情道”)必然不在平等之列。事实上,即使动物和植物同为“众生”,其待遇依然不同。中国佛教徒“扫

13、地怕伤蝼蚁命”,提出戒酒肉、不杀生,但并不忌讳砍树木、吃素食。与之相比,几千年前道家的哲学伦理反而要更进一步。老子道德经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而庄子齐物论亦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种 “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思想相对佛教的平等而言又是一大拓展。从表面看,道家的“平等”拓展到了“万物”,已经到了极致。但是,循环经济依然更进一步,因为道家的“万物”是指现实存在之“物”。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强调的“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中, “代际公平”指的是,当代人不能够侵害后代人的利益哪怕是在一万年以后才会出生的那一代后代人。如此

14、看来,建立循环经济的伦理观是真正的极致的公平。在此,我们将后代人的利益通过价值的方式明确地体现了出来,对以代际公平为伦理基础的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3)新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与环境资源本身特征相互吻合环境资源由于具有经济外部性、不可转换和不会消失的特性,除了直接购买者能够获得现实使用价值之外,其他人还能够获得分享价值和选择价值,后代人能够获得贮备价值。现实使用价值对应的是环境资源的普通商品属性,分享价值对应的是环境资源的经济外部性。而贮备价值和选择价值同时对应环境资源的不可转换和不会消失特性。因为环境资源既不会消失,也不可能转化为其他资源,当代任何一个人只要还活着,

15、他就有机会去获得环境资源的现实使用价值和分享价值。同样由于环境资源既不会消失,也不可能转化为其他资源,环境资源的价值也不可能被当代人完全消耗掉,总是有一部分甚至更多的环境资源价值被储备起来,遗传给后代人。(4)新的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可以较好解释“少付多赔”现象“少付多赔”现象是由环境资源经济学家所发现的,但他们却不能给予很好的理论解释。环境资源经济学家在对人们的支付意愿进行的调查中经常发现,对于同一环境资源,比如说一个地貌独特的地质公园,在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提问时,人们对此资源给出的估价大不相同,呈现出“少出多进”的普遍规律。第一种方式提出以下问题:如果某人希望得到这地质公园的所有权,你觉得

16、此人需要付出多少钱?第二种方式则是:如果某人把这地质公园彻底给毁坏了,你觉得此人应该赔偿多少钱?与环境经济学中环境资源价值构成体系相比,循环经济的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根据环境资源具有的经济外部性,引入了分享价值;二是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提出了贮备价值(或说后代价值) ;三是强调一个时限观念,在新的环境资源价值体系中脱离时间限制来谈环境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四是新的价值分类构成了一个简明、无遗漏、不交叉的体系。循环经济的环境资源价值构成脱胎于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一是现实使用价值这一概念直接来自后者,定义基本相同。不过,后者在定义时将环境与其他的资源放在了一起,而前者则特指环境资源。另外,前者在提到现实使用价值大小的时候总是隐含着“时限”约束条件在其中,而后者则没有此约束。二是选择价值的概念同样直接来自于后者,但其内涵除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未来现实使用价值之外,还增加了未来的分享价值在内。与此同时,前者对选择价值的对应人群有限制(即排除了获得环境资源现实使用价值的人群) ,而后者没有。三是贮备价值脱胎于存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