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何为”与“细腻革命”——读张炼红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82741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何为”与“细腻革命”——读张炼红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戏曲何为”与“细腻革命”——读张炼红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戏曲何为”与“细腻革命”——读张炼红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戏曲何为”与“细腻革命”——读张炼红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戏曲何为”与“细腻革命”——读张炼红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戏曲何为”与“细腻革命”——读张炼红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何为”与“细腻革命”——读张炼红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 月 刊2 0 13 年 第 5 期( 总 第 26 期 ) l 中 ; rJ “ 戏曲何为” 与 “ 细腻革命” 读张炼红著 历炼精魂: 新中国戏曲改造考 历炼精魂 : 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 张炼红 著 上海人 民出版社 2 0 1 3年版 9 8 现代 中文学刊 王大可 ( 华 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蔡翔的著作 革命 叙述 :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一文 化想象 ( 1 9 4 9 -1 9 6 6 ) 的讨论会上 ,罗岗指出,依托于 1 9 8 0年代广义的 “ 重 写文学史 ”运 动而形成的 中国现 当代文学 研究框架 已经逐 渐耗尽 了其 本 有的能量 和潜力 ,今天 的文学研究能 不能走

2、出困境 ,关键 在于 “ 能 否提出重大的问题” 1 。在我看来, 上海社科院张炼红研究员的新著 历 炼精魂 : 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 )同样是一本提出了 “ 重大问题”的中 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著作 ,要而言之,全书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进程的 重要环节新中国戏改运动的 “ 改戏”实践进行细密考察 ,拓展了 中国当代文学文艺史研究的既有格局 ,展现了中国当代文艺蕴含着的 诸多具有一般性理论意义的重要论题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对戏 曲、 民众、伦理、生活政治、革命的反复阐发,作者提出了 “ 细腻革命” 的概念 ,有 力地介入 了对 中国历史和未来道路的想象 。 在 1 9 8 0年代至 1 9 9 0

3、 年代初期这段时间里 ,当代文学并非文学研 究界关注的焦点,“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钱理群等) 、“ 中国新文学整 体观”( 陈思和) 、 “ 百年中国文学”( 谢冕等)诸种说法都在挑战着 “ 新 文学” 、“ 现代文学” 、“ 当代文学”的文学史分期。在这些讨论中,“ 当 代”似乎只是一个中性的时间概念,并不需要加以特殊的关注。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 ,洪子诚的工作颇值得关注,他的一系列研究有力地呈 现 了 “ 当代文学 ”显豁的建构过 程以及特定 的文化政治 涵义 ,这一过 程依赖于国家政治、文艺政策、文学批评、传媒出版等各方面力量的 参与。洪子诚用 “ 一体化”来命名和概括当代文学的整体面

4、貌与建构 过程,这种 “ 一体化”首先指的是这一时期文学的 “ 演化过程” ,经 过 4 0年代 “ 解放区文学”改造的 “ 左翼文学”“ 凭借其影响力,也凭 借 政治 的力量 的 体制 化 ,成 为唯 一可 以合法 存在 的形态 和规范 ” , 其次指的是这一时期 “ 文学的生产方式、 组织方式”的 “ 高度组织化” , 最后这一说法还指明了这一时期文艺作品的题材、主题、风格等方面 具有 “ 趋同化的倾向” 。 虽然没有过多地征引洪子诚的论述,张炼红对新中国戏曲改造运 动的考察中很大一部分仍可以说是在洪子诚开创 的研究范式下进行的,因此也可以说成是对当代 文学建构过程 中一个环节的考察。 历

5、炼精魂 附录里有一篇总体性地勾勒戏改运动的论文 ,在 这篇论文中,作者细致地呈现了俗称 “ 改人、改 戏和改制”的新 中国戏改运动如何通过政治思想 的教育,以及戏曲剧团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将 旧的戏曲“ 艺人” 改造为新 中国的 “ 文艺工作者” , 实现 了艺人存在方式、戏曲团体运营方式、剧目 选择系统等等全面的 “ 国家体制化” 。在此过 程中,除了国家 ( 文化)管理体制的变动,以及 随之而来的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高效的宣传和 评论阐释系统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历炼精 魂最为主体的部分正是通过对若干个著名 曲目 改编过程的梳理,仔细考察了这种评论阐释系统 如何指引了改编的方向,又如何

6、刷新乃至规范了 人们对这些曲目的理解 ,这显然正是当代文学生 成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不同的案例有着各 自不同的情况,但大体而言,“ 自然”状态下的 传统戏和地方戏呈现如下几方面特质 : 因其 “ 草 根性” ,往往主题芜杂,形式粗糙 ; 因其 “ 民间 性” , 又趣味横生 , 不拘一格 ; 因其 “ 地方性” , “ 三 里不 同凤 ,五里 不 同俗 ” ,同一个 故事 原型 往往 会衍生出极为不同的戏曲故事 ; 又因为与民众生 活的紧密联系,这些戏曲又饱含着生活本身的流 动和复杂 ,旁枝斜出,无法被单一的话语所完全 捕获。面对这些 “ 芜杂、多元、常变动”的地方 戏,新中国戏改的主导方

7、向是删其旁枝,去除戏 曲中的暖昧之处,使得新戏从人物安排到情节设 置都符合 “ 反封建”的意识形态的要求。比如在 历史上各种地方版本的 “ 梁祝”故事 中,存在着 不少色情、迷信的意味,对梁祝悲剧的呈现上也 有不少偶然性的因素 ,建国初期对 “ 梁祝”戏曲 的改编方向便是一方面淡化其中的传奇色彩,清 除 “ 迷信、色情、荒诞不经的成分 ,尤其是删净 了对梁祝同窗三年的 非常情境 中细枝末节的 想象” , 另一方面强化 “ 梁祝”悲剧的必然性 , “ 将 悲剧根源 由本来机缘错失的偶然性 ,归结为 封 建压迫 的必然性”5 。这一戏改的意 图在 白 蛇传) ) 的改编中同样表现得非常清楚。 “

8、从宋话本、 明传奇、清弹词宝卷到此后广为搬演传唱的地方 戏和曲艺” ,这一故事的 “ 情节多有变异” ,儒道 佛各家思想杂糅于民间意识 中,“ 彼此混淆,不 易清理爬梳13 长天久,潜移默化,不少故事 的讲法 皆 因倾 向纷 乱而 漫无 主题 ”6 ,面对 如此 复杂的情况,新的戏改的方向是 “ 突出反封建反 压迫的主题 ,更强调剧中人物作为这种斗争的矛 盾对立面 ,而不惜取消双方内在的复杂性” ,这 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将 白娘子由 “ 原本充 满魅惑的 蛇妖彻底改造成为 好女人” ,而 与此相应的,法海则完全变为 “ 罪大恶极”的封 建压迫的代表 一 ,这一过程显然是主导戏改的政 党和

9、国家用 自身的阶级论的意识形态来规范原 本 “ 多元”的民间戏曲, 从而促成某种 “ 一体化” 的文 艺局面 的体现。 不过,这一 “ 一体化”的戏改过程并非是绝 对的。洪子诚曾提醒我们 ,不能把 “ 一体化”当 作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 而应特别注意 “ 一体化” 文学格局中的 “ 多层状况” ,这体现在各种不 同的文 学力量 之 间的矛 盾与冲 突 ,“ 当代 ”文学 决 策者 的立场 和观 点虽然 有 内在 的逻辑 ,“ 但也 不是没有变化” 。此外, “ 当代”文学的 “ 实验的、 不确定的性质” ,以及 “ 在这一过程 中遇到的难 题 ( 特别是 ,动用哪些人力、艺术资源来创建他 们所

10、理想的新型文学) ” ,都会使 “ 预期和结果 , 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裂痕 ”8 ,对此,张炼红同 样有非常清醒的认识。1 9 5 9年,梅兰芳参与并 主演了由豫剧改编而来的 穆桂英挂帅 , 在 我 怎样排演 ( 穆桂英挂帅 中,梅兰芳强调严格 执行 “ 编导”制的重要作用,并批评了 “ 只有个 人的思考,没有集体的研究和总结的效能”的旧 的排戏方法,事实上 ,编导制以及其他众多负责 制的执行, 正是当代体制 “ 一体化”的某个侧面, 在梅兰芳的阐述中,这一制度并非不能发挥建设 性的作用。不过 ,张炼红特别指出,在这篇剧作 谈中,梅兰芳还 “ 相当得体地提出了对导演的要 求” ,也即 “ 导演

11、要做全剧的表演设计 ,应该有 他 自己的主张 ,但 主张不宜太深 ,最好是 在重视 传统、熟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也让演员有 发挥本能的机会有时候演员并不按照导演的 意思去做而做得很好 ,导演不妨放弃原有的企 图, 这样就能形成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启发” 9 。 考虑到后人经常批评的当代文艺工作 中简单粗 暴,甚至 “ 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梅兰芳此处 的论述显然存在着多种解读的可能,这可以理解 成对文艺工作和文艺政策的善意提醒甚至轻微的 “ 批评” ,但同时也意味着当代文艺内部所蕴含着 的可能空间,或许编导乃至文艺政策的权威领导 可能也 “ 懂” 得 “ 传统”和 “ 文艺”?在 碧玉簪

12、的例子中,人们看到的情况是,如果单看当时的 现代中文学刊 9 9 文艺评 论 ,好像这 出戏 只不过讲 了一个反对 “ 封 建礼教”的故事,并且在该剧 “ 大团圆”的结局 和李秀英的性格问题上还出现了颇多争议之处 , 然而评论是一回事,演出又是另外一回事。张炼 红指出 : “ 旧戏改造中有意思的地方 : 对于具体 任务情节,即使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评论 者编导者如是说 ,但戏曲文本呈现于舞台演出现 场的展开过程,还是具有相当丰盈的艺术感染 力” ,事实上正是该剧演 员形象化的表演和精妙 的唱腔处理 ,使得 ( ( 碧玉簪 “ 道成肉身” ,艺术 价值远不是僵硬的评论语言所能框限的 l 0

13、。而在 另外一些情况下,评论者甚至还会发现 自身竞置 身于某种 “ 荒唐”的境地,比如对于新中国戏改 运动而言 , ( ( 四郎探母这 出戏在两个 问题上 也即 “ 杨延辉是不是 叛徒 、 汉奸 ” 以及 “ 全 局思想倾向有没有严重错误” 是极为暧昧的, 面对同样的 杨家将演义 中的材料,不同方面 的态度可以说是相反相成, “ 一方证明所谓 叛徒 是对杨四郎的歪曲,那此剧当然有问题 ; 另一方 则证明杨四郎算不上 叛徒 ,此剧也没什么大 问题 ” 。可是 让评论 者 “ 头 疼 ”的是 ,即使他 们 在这个问题上费去了大量的口舌,一般观众却全 然不以这些问题为意,在他们看来 “ 四郎充其量

14、也不过 是 英 雄 气短 、儿女情长 ,降敌变 节实 出无奈, 何况他冒险 探母是尽孝心 , 返辽 回 令又是讲情义,总之情有可原 ,也就不计较他 叛徒不叛徒了” 。统一认识,并不那么容易。 在洪子诚 之后 ,很难再有人轻易贬斥 “ 当代 文学”领域的学术价值,不过现在不少的研究在 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给洪子诚的 “ 一体化”论述 提供 了一个又一个的注脚 ,根本没有领会到洪子 诚对 当代文学 “ 一体化 ”格 局之下 “ 多层化 ”局 面的提醒。在这些方面 ,上文简要提及的张炼红 的研究已经足以展现一幅更为丰富复杂的当代文 学 图景。不过 ,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 , 历炼精 魂 可以被理解为讲述

15、了一个 “ 民间的浮沉”或 者 “ 落地的麦子不死”的故事吗?在全书第 6章 的一个注释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 自己所处的研 究处境的 自觉 : 地方 、 民间作为一种研究 范式意在消解 中国 和 革命 的双重叙事, 本书也 不 可避免 地 置身于 此种语境 。 ”在此 ,她 实际上表达了对这类研究范式的同情性的了解, 与此同时又表达 出试 图超越 这些研 究的期待 , “ 试 图通过具体细致的戏改考察过程来保持其内在的 张力”l 2 。也就是说,一方面张炼红的确呈现出 1 0 0 现代 中文学刊 了新中国戏改运动中 “ 多元”的地方戏曲被 “ 一 体化”和 “ 国家体制化”的过程 ,但另一方面她 并没有把这一过程简单理解成一个当代政治 ( 国 家的、阶级的、权力的,甚至现代的)和民间戏 曲 ( 地方的、伦理的、文艺的、传统的)之间压 抑与被 ( 反)压抑的故事。在她看来,这些关系 “ 看似对举对立、实则相生相克” ,只有 “ 更多注 意其错综勾连、纠结共生之处” ,“ 放大我们重 新考量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实践的视野、胸量与格 局” ,才能更深入地探讨 “ 2 0世纪中国社会的转 型与变迁”n 。在一些具体的讨论中,作者也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