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人教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25586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人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两篇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爱莲说陋室铭创新学案年级:年级: 八年级八年级 科目:科目: 语文语文 执笔人:执笔人: 审核人:审核人: 备课时间: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

2、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 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 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 陋室铭 。 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 ,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 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 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整体感知 1、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齐读陋室铭 ,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

3、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 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b.“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 “山不在高,有仙

4、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 水的“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类比立论, “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 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 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 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

5、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 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 分钟默写。 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 ,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 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 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 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

6、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 牡丹” ,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 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a.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7、? b.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c.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 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教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指教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 “濯 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8、。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 爱莲说 ,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 字左右。 参考资料: 1、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 “说” ,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 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 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

9、莲说 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 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 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 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 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 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 “出淤而不染,濯 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 显媚

10、态的可贵精神;其次,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 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 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 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 爱莲说具有“说”这一 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 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 的世态

11、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 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 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 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 “不枝不蔓” ,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2、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

12、高远,博学力行,有 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 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 1072 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 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 ,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 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 ,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 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 ,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 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这篇作

13、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 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 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 ,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 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 ,就 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 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 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 “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

14、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 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 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 ,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 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 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 ,特别是冬天 “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 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 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

15、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 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 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 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 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 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 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周茂叔、穷禅客” , “禅”呢,就是“禅宗”之“禅” ,就是说

16、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 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 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 华严经 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 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 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 而不染” 。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 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 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 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 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