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破除无力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104923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0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什么破除无力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拿什么破除无力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什么破除无力感(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教评论2016年4月25日星期一02主编: 张树伟编辑: 焦以璇杨国营设计: 张鹏 电话: 010-82296619邮箱: 媒体聚焦 /关键词:毒地事件评一周 舆/ 漫话 /一周舆情榜(4.17-4.23)(中教舆情监测数据)排名12345678910新闻事件江苏一中学搬新址 49 3学生身 体异常地下水含污染物重庆大学生网购论文影响毕业福建高校男辅导员检查女生宿 舍拍内衣照传网络幼儿园老师让男孩互殴发泄精 力有人颈椎脱位北大卖猪肉学子回应抹黑母 校:做到极致不算南京一高职多名女生举报老师 性骚扰已被警方刑拘李克强:让贫困孩子在平等竞 争中有上升通道贵州大学校长回应歧视空姐:不 理解我是一

2、种善意安徽中学生群殴老师因拒交 考试卷引发母亲把儿子反锁在家去打麻 将儿子从2 1楼坠亡转载量3182 0 818 918 114813012 512 011110 5/ 论教 /当孩子成为舆情热词时, 多半 与沉重相随。 相比于震惊舆论场的常 州毒土地事件, 农村留守女童被猥 亵、 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互殴发泄精 力、 母亲把儿子反锁在家去打麻将等 已算不得 “新闻” , 作为一种现象类问 题, 由于频繁见诸报端, 有人或许已 见怪不怪乃至麻木尽管它们都 是典型的、 饱受诟病的恶行。 “请对孩子温柔以待” “不要让 孩子的童年在阴影中度过” “我们 所做的一切都在影响孩子们的价值 观”纵观媒体对

3、上述事件的公 开发声和公众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强 烈表达,面对恶行,除了显而易见 的义愤和反思,众人总有一种挥之 不去的无力感。 新华社日前报道了湖南攸县 一农村小学男教师涉嫌猥亵多名女生一事,比这一事实本身更令 人惊愕莫名的,是涉事教师被举 报后调至其他学校继续任教, 而受 害学生、 家长、 学校和学区均未报 警。 为恶者逍遥法外, 受害学生及 其家长却只能默默地用时间之水 洗刷伤口。 孩子们懵懂年幼, 家长 和校方笃信 “家丑不可外扬” , 地方 有关部门习惯 “大事化小小事化 了” , 旁观者中也有人不断提醒 “不 要对女童造成二次伤害” 。 在这样 的“默契”之下,惩治为恶者的 呼声显得何

4、其绵软无力。校方最 终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 案” ,是把事发班级的任课老师全 部替换为女性。 留守儿童保护尤其是女童保 护问题近年来进入更多公众的视 野,但正如法律界人士指出的, 保 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制度在偏 远、 农村地区执行不到位, 违法成本 低, 无法起到震慑作用。 在 “南京一 幼儿园老师让男孩互殴发泄精力” 事件中, 在 “重庆一母亲把儿子反锁 在家去打麻将, 儿子从2 1楼坠亡” 事 件中, 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缺失。 让孩子互殴的幼儿园老师只是被停职检 查, 并向家长赔礼道歉; 而重庆男童 坠亡事件中, 媒体的后续报道只有 警方发布的几条 “安全提示” 。 无力感的产生,

5、一是看不到杜 绝这类恶性事件发生的希望, 二是 事件一旦发生, 众人照例无可奈 何。 日前引爆舆论场的安徽蒙城某 中学学生群殴老师一事, 也是如 此。 稍有不同的是, 这次学生从常 见的弱者形象变成了 “强者” , 仗着 人多势众, 拳脚相加中, 他们将师 道尊严打翻在地。 不少人认为, 这 起事件中, 当事教师也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 即便 教师完全是无辜被打, 又能怎样 呢? 频繁被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 中, 涉事学生大多因为未成年而免 于刑责, 他们通常只是被教师批 评、 学校警告, 被开除已经是较为 严重的处分。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 为, 正是这种过度宽松的惩戒措施 纵容

6、了部分学生心中 “恶” 的因子, 不但使得校园霸凌事件得不到有 效控制, 还可能会诱发个别学生犯 下更严重的罪行。近年来不少教育界的专家学 者、 人大代表等多次提议完善教育法 规, 填补相关空白, 制订专门的反校 园暴力、 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等方面的 法律法规, 降低入刑门槛, 加大惩处 力度, 用法律之手扼住恶行之手。 然而,制定法律法规需要一 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何况“徒法 不足以自行” ,面对时时处处都可 能发生的恶行,责任心是最有效 也是最稀缺的品质。试想,在留 守女童被性侵事件中,但凡家 长、教师、学校、学区等相关责 任主体有一个认真履行了监护、 保护职责,孩子们就可能免遭伤 害。正是他

7、们的层层缺位,让保 护之网形同虚设。对于这类不负 责任的行为进行问责,难道不也 是必要的一步吗? 很多恶行不是单纯的教育问 题, 也不只发生在教育圈。 或许我 们很难完全杜绝一些恶行的发生, 而恶行发生之后如何应对、 反思、 整治, 才是关键所在。 如此, 面对其 间存在的种种缺失和空白, 无力感 才不至于泛滥。拿什么破除无力感?杨国营许诺一份税前6000元的月薪,要求应届毕业 生支付19800元的培训费用,学生交费后培训没几 天,公司整体“跑路” 。这种似曾相识的“找工作 骗局” ,竟在上海至少骗了150名大学生。据媒体 报道,最令大学生们伤神的,早已不是“为什么被 骗” “被骗多少钱”的问

8、题,如今,他们最关心的 话题只有一个如何维权。假培训,真忽悠舆论风暴中的常州毒地事件日前,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数百名在校生疑似因化工厂污染地块中毒一事引发社 会广泛关注。近年来, “地下藏毒” 、周边居民举报的新闻频见报端,而这一次,事关为 数不少的孩子,再加上教育部与环保部的督查,使得常州毒地事件成为舆情热点。日前,江苏省常州市政府新 闻办做出公开回应,援引相关 “监测数据” 、 “检测数据” ,表明 学校所在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未 受到污染” 。 最终的权威结论还没有出 来,但国内外的前车之鉴已让制 度装置有着道道防线,若道道失 灵则应反复质问。 首先,该块土地何以污染至 此?检测说这片地块

9、重金属污染 物普遍严重超标。如果企业一直 按国家的排放标准生产与排放, 土壤与地下水怎会深度超标如此严重?顽症一样的遍地违法偷排 是主因。那么多年来对企业的排 污与危险废物处置监管何在? 其次,污染未修复的土地何 以如此快速用于学校建设? “十 二五规划”早已明文禁止未经评 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 土地流转和开发利用。 “毒地” 再开发需慎之又慎。国土资源部 明确,对场地污染未完成修复 的,土地出让方案不得报审,地 块不得上市,即实施严格的“净 地转让” 。而常州外国语学校急 急上马的新校区地块及旁边充斥着未修复完的化工地块,本该很 慎重的学校土地转让审批,有无 依法进行严格审查? 第三

10、要问环评把关。首先, 央视的报道显示,相关环评报告 时间违法,学校未批先建。其 次,该环评报告未包含重要的原 污染因素农药的成分。而且,报 告虽然指出项目北侧场地“土壤 和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存在人 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 ,结论 就只是,不抽取地下水就可?如 果环评不是走过场,可以通过也 可以不通过,要环评何用?第四要问校方及地方政府在 学生健康出问题后的应急处置。 发生任何环境事件后,应急处置 减少损失是第一要务。环境事件 不该掩盖,损失最小化永远是唯 一正确之选。 中国的 土壤保护法 近乎 “十年磨一剑” 但一直未得以颁 布。 土壤污染比大气污染、 水污染 更严重, 更有长期危害性。我们

11、 期待这样的法律早日出台,让污 染制造者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原载 4月 18日澎湃社论, 有删改)四问常州毒地事件常州“毒地”事件持续发 酵,与社会普遍的担心与焦虑不 同,当地一些部门表现淡定,比 如他们澄清说,检查结果异常的 不是之前所说的将近50 0人,而 是13 3人;学校请来的医学专家 也表示,白细胞异常或者甲状腺 的部分症状,和学生的饮食、精 神压力有关。 的确,就疾病的导致因素而 言,与疾病的发生往往具有正相 关性,却并不具备必然性。现在 的问题就是,学校可能身处“毒地” ,这块“毒地”可能含有很 多致癌物质。但这些物质究竟是 什么,含量是多少,并没有一个 准确的数值。在这种情

12、况下,分 析导致孩子身体异常情况的因 素,或者将之推定为环境因素引 起,可能不够严谨。不过,这并 不代表这种推定就不需要重视。 说到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 检测方面的常识。现在并没有一 种试剂可以往哪块环境中一放, 各色物质的成分就都一清二楚 了,而是必须要用推定存在或肯定存在物质的检测剂对应来测 量,也就是说,我们要专门用可 以测量氰化物或苯类物质的检测 剂才能知道这里有没有这些物 质,含量是多少。换句话说,对 一块有毒的土地,只是用常规的 项目进行检测,这块土地很可能 就是干净的。这也就很好解释, 为什么对于一片让居民感觉难以 忍受的环境,而检测数据却非常 完美。 所以,目前不是一个可以坐

13、等的时候。法律上虽讲究“疑罪从无” ,但在涉及环境安全的 时候,却应本着“疑罪从有” 的精神,因为身体的伤害非得 等到证实以后,后果就无法改 变了。因此,尽管目前的依据 还不充分,还没有证据证明孩 子 的 身 体 异 常 与 环 境 一 定 有 关,就应该推定为与之有关, 其他的托词都是无益的。让孩 子马上撤离这块“毒地” ,即使 可能错了,也是值得的。 (原载4月2 2日新京报 , 作者郑山海,有删改)为何明明是 “毒地” , 检测数据却很完美据报道,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 日前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 信, 直指媒体的报道存在一些 “硬伤” 。 该校校长曹慧在回复家长的质疑时 说:“媒体并

14、非真理, 我们无愧于心。 ” 上级部门在进行调查, 家长在等 待一个可以相信的结果, 于这样的关 口, 该校抛出一份指向媒体报道 “硬 伤” 的公开信, 多少让人诧异。 作为当 事方, 主动发声回应关切, 确有必要。 但纵观这则公开信, 更像是一封自辩 书。 如此一副急于洗白的姿态, 难道学 校的名誉比学生的健康更重要? 在这 点上, 校长真的“无愧于心”吗? 事发后,当地政府与校方一直以 学校空气、土壤的检测均达标为由, 回应外界的质疑和家长的控诉,看似 “有理有据” ,但某处的环境质量是否 存在问题,一般人首先是通过身体的 感知来判断的,况且,环保部门调查 组还在调查中。更何况,这次事件中

15、 学校方面出示的检测报告与家长方面 的呈现出明显冲突。而就在当地声称 检测合格时,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仍 称学校的水有异味,这些难道都可简 单以标准合格被视为正常?如此无视 现实伤害和观感的“检测结果” ,真 的无愧于心? (原 载 4 月 2 1 日 中 国 青 年 报 ,作者朱昌俊,有删改)毒地事件中有 多少 “无愧于心”2 0 15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 2 40 0 - 2 50 0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 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在“互联网+ ” 的涌动中,有了“互联网+ 教育”一词的流 行。与此同时,有人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 认为相对于教育的特质和互联网的特征, “教 育+

16、互联网”的提法更能准确地反映教育与互 联网的关系。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经历过多次重大的环 境、工具的变革,每一次新工具的发明对人类 发展都是影响巨大且关键性的,对教育的影响 也是十分巨大的,而教育作为一个行业或专 业,它的连续性始终保持着,而且有着较为严 密的组织结构,外在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就 如同给一株千年古树施肥,依据树的性能、需 求和机理去施肥,就能让它枯木逢春,这就是 “教育+ 互联网”理路;以相反的方式, “互联 网+ 教育” ,以一张网的方式把这株古树罩 住,或用堆土的方式把它掩埋,就可能把它闷 死,或是罩住或掩埋了很长时间,两者之间也 未发生实质性关系。互联网这一新工具的影响 只是比历次更为迅速普及,作为一种工具来说 与前几次没有本质的差异。 教育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和主体的,不同于 经济和其他以物为对象的领域,在工业、商业 等其他领域或可以用“互联网+ ” ,运用到教 育领域时应慎重对待。 有人或许认为依据加法的交换律,两个加 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进而得出结 论: “互联网+ 教育”与“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