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贝多芬艾格蒙特,第九交响曲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50KB
约3页
文档ID:35882405
贝多芬艾格蒙特,第九交响曲_第1页
1/3

·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 9 首编号交响曲、35 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 32 首 带有编号)、10 部小提琴奏鸣曲、16 首弦乐四重奏、1 部歌剧、2 部弥撒曲 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贝多芬也常被人们尊称为 “乐 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1792 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 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 《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 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 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 “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 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他创作的音乐 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 小调第 5 交响曲》等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 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 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 部(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 九《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爱格蒙特爱格蒙特序曲序曲,,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所写的戏剧配乐的序曲作于 1810 年,作品 84 号贝多芬为歌剧、戏剧所写的序曲,在他的交 响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这首序曲最受欢迎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贝多芬在 1810 年间为戏剧《爱格蒙特》所写的配乐共有十段,其中以“序曲” 最为有名该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 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 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人狱并被处以死刑,全剧以 悲剧结尾爱格蒙特的崇高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使贝多芬深为感动他以爱 格蒙特的形象作为这首序曲的中心,不但反映出爱格蒙特的斗争精神和他悲剧 性的遇难,而且还体现了爱格蒙特英勇斗争的结果——即最终取得胜利的荷兰 人民的狂欢场面,这一创意充分地表达出贝多芬对“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战胜” 这一坚定的信念,而且还为歌德原著中那“单纯悲剧性”的结尾加上了光明的 希望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还特意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了“预告祖国即将得到 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

乐曲赏析乐曲赏析爱格蒙特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主题形象鲜明,是一首典型的标题 音乐作品根据音乐的情节和内容,序曲分为“在西班牙殖民者统治压迫下的 荷兰人民的苦难”、“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民的 胜利场面”这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经过整个乐队奏出长和弦之后,弦乐部分在低音区奏出几个无比沉重 的音符,仿佛在讲述荷兰人民在重压之下的苦难这一部分给人以极端压抑的 感觉 第二部分一段略显轻快的旋律使压抑的气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仿佛爱格蒙特 号召人民团结起来,通过斗争来争取自由;但环境是严酷的,斗争是艰苦的, 爱格蒙特揭竿而起,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第三部分经过顽强的斗争,爱格蒙特不幸殉难但荷兰人民的革命斗争并未因 此而结束,而是规模更加庞大、气势更为宏伟,终于一步步走向胜利主题中 那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正是贝多芬许多作品共同主题的体现荷兰人民为胜 利而狂欢,英雄爱格蒙特的名字和光辉形象也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爱格蒙特序曲以英雄性的构思及严整、完美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这是最 通俗易懂和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经常作为一首独立的交响乐曲在音乐 会上演奏 《《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d 小调第九交响曲,又名“合唱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作品大约创作于 1819 至 1824 年间, 于 1824 年 5 月 7 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 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 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 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 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 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 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 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 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 拖沓之感乐曲赏析乐曲赏析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 小调,2/4 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 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 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 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 小调,3/4 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 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 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 绪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 B 大调,4/4 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 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四乐章,急板,D 大调,4/4 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 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 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 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 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 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乐曲评论乐曲评论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 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 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似乎看到的 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 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 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 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 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 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 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 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 暂的平息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 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 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 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 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 乐章的回忆。

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 “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 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 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 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 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 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 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 辉煌的情景下结束如今《d 小调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说欢 乐颂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颠峰之作,更因为整部作品仿佛是贝多芬一生与其命运 的一部斗争史乐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均采用小调,表现了贝多芬早年的命运 多舛,痛苦与绝望一直伴随着他、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持着,顽强地与命运 抗争着慢慢地,痛苦转为宁静(第三乐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脱, 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终的欢乐(第四乐章)。

斗争,一直充斥在贝多芬的作 品中尤其是《d 小调第九交响曲》,更能给在痛苦与绝望汹涌的风浪中挣扎 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