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65561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学 院 经济贸易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 2011 级 02 班 学 号 20110807805 姓 名 刘琪 指导教师 宋戈 职 称 讲 师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泉实业外贸易的影 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响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1 引言2008 年以来,江泉事业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额逐年下跌,直至 2012 年,江泉实业对外业务全面撤除。08 年以前,江泉实业对外贸易额一直处于逐年递增状态,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其业务逐渐萎缩,后金融危机时期,部分企业对外贸易开始逐渐恢复,而江泉实业依旧是萎靡不振的

2、状态,企业经营状况越发堪忧,所以,对江泉实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后所暴漏出来的一些列问题的详细分析就越发具有现实意义,更能为江泉实业面临的现状提出对策,找出其企业转型之路。2 中国农民增收的现状2.1 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2.1.1 家庭经营性纯收入陶应虎在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农业是农民的主业,同时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是农民通过经营家庭承包的土地而获得的实物和货币收入。目前我国农民来自第一产业即种植养殖业的收入只占他们总收入的 20%左右,比重很低,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有减无增。2.1.2 工资性收入目前,我国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

3、为他们收入的主渠道和重要来源。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到 2005 年底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占他们总收入的70%。李文惠指出:“农民能从非农产业获得劳动报酬的途径主要是在本地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和进城务工所获得的报酬,这两个方面的收入目前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近 1/4 的比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1.3 财产性收入对于农民来说财产性收入包括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和出售财务的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且有减少的趋势。从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看,这类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一是我国受宏观经济形式所困,银行利率一直在下调,农民即使存款额增加,财产性收入也不一定会有增加。二是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处在短缺经

4、济之中,刚刚从温饱生活阶段步入小康生活阶段。周其仁指出:“对于农民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出售财产而是购买财产,所以财产性收入不但不会增加而且还有可能要减少。 ”2.1.4 转移性收入李荣山分析,目前我国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有亲友的馈赠、国家救济、征用土地补偿等几个方面。转移性收入增长有限,且具有不可控性特征。从亲友馈赠看,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子女进城人数的增加,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必然增多,农民获得这类收入的机会也必然增加。从国家救济、转移财政支付、扶贫帮困的情况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保护支持力度的加强,国家对这个方面的投入也必然会不断增加,这无疑也有利于

5、农民增加此类收入。2.2 农民收入变动情况“增加”是一个相对概念。根据不同的参照对象,农民收入增加的衡量则不同。一部分学者关注不同年份农民的收入情况,根据增长率等测量指标对农民增收情况进行纵向研究。通过阶段划分和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经历了一个由徘徊不前、慢增长到停滞下降的过程,比较一致的阶段划分是:快速增长阶段(1979 一 1984 年)、徘徊不前阶段(1985 一 1988 年)、减收停滞阶段(1989 一 1991 年)、缓慢起落阶段(1992 一 1996 年)和恢复增长阶段(1997 一 2005 年)。也有部分学者进行横向对比研究:(1)韩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比较

6、,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悬殊,农民收入增长落后很多;(2)曹芳:不同地区的农民增收比较:一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比较;二是城市之间的比较;三是某一片区域内的比较;四是省内比较。发现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增长呈递减趋势。3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3.1 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董原,刘传玉等指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别,又由于高中学校数量少、收费高,导致农村能考上高中的孩子少,考上大学的孩子更少、留在农村当农民的大都是初中毕业或达不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料,2005 年全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 14.01%

7、,小学文化程度占 42.15%,初中文化程度占 38.04%,其中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 17.23%为文盲。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西藏等西部省区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均超过了 20%。3.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王蒂,阎述乾认为,我国作为世界上土地经营规模最小的国家之一,农民一家一户的松散型组织,决定了农民的生产经营难以融入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难以通过自我组织力量去影响市场价格,相反只能成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一些发达国家,像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美国,不仅农民生产经营规模较大,而且在农村都无一例外地成立了农民协会组织,从市场信息到农产品的产供销、以及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和影响政府决策

8、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在农民协会组织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使农民的利益缺少了向政府直接陈述的代表或代言人,也使我国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力度大为减弱,更使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被颠簸得失去增收的方向和致富的信心。3.3 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合理郭建军认为,现阶段除了农业收入,农民还要靠非农收入富裕之路,目前,中国农民的非农收入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劳务经济。但是,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幅也大幅下降。另外,陈昊平认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进城务工只能从事工作强度大且收入低的工作

9、,非农收入不高,同时,由于大量城市下岗职工的出现,导致了农民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机会减少,抑制了农民的非农产业的工资收入。3.4 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投资不足杨文宪指出:“多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导致对农业中长期投入不足和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水利设施和道路年久失修,损毁和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并且全国大部分支农资金被挪作他用,加强农业建设短期很难见成效,对于需要政绩的官员来说太慢了,又由于监管不力,这些少得可怜但对农业极其重要的财政资金很少用到农业上。 ”4 农民增收缓慢的对策4.1 提高农民综合素

10、质,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2008 年刘鸿渊指出,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向城乡统一税制和城乡平等的公共财政体制的标演进。有学者总结了农业税减免对农民增收的积极影响。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扶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肓,积极培养实用乡土人才,解决现实人才缺乏问题。三是加大民族地区的科技推广力度,继续办好科技扶贫乡、科技示范村、示范户,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致富意识和依靠科技增收的能力。四是科技人员要下到第一线把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送到农民家去,运用在发展经济上。4.2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易敬源认为,农村剩余劳动

11、力转移也叫实现农民身份转换。其主要做法是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纳入国家统一的劳动就业规划。高国威指出,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需要劳动力的地区,实现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外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劳务输出,既增加了农民个人收入,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4.3 坚定不移地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保护力度翼连贵指出,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约束大,无效成本高,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农业的比较收益底。农业的自身效益低下使得农民实现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十分困难。许崇正认为,农业的弱质性

12、使得要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预算增加支农支出比例。张红宇认为,财政支农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的直接分配方式,它反映了工农、城乡之间的分配关系。参考文献1 陶应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7). 2 李文惠.山西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对策研究.山西日报,2005. 3 周其仁.关于农民收入的一组文章.浙江大学学报,2001. 4 李荣山.中美两国居民转移性收入格局变动比较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3). 5 韩俊.关于增加农民收人的思考.新视野,2007(1). 6 曹芳.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南京农

13、业大学学报,2005. 7 董原,刘传玉.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因素及其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04,(3):68-70. 8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 9 王蒂,阎述乾.农业全球化与甘肃农业发展.甘肃日报,2004. 10 郭建军.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特征、面临的矛盾和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6). 11 陈昊平.浅谈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2). 12 杨文宪.山西农业农村经济比较和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21-22. 13 刘鸿渊.关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考J.求实,2006(1):88-92. 14 易敬源.农民增收问题的制度分析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许崇正.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6). 16 翼连贵.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J.农业经济学,2001,(9)17 张红宇.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思路和政府行为J.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