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单项选择题: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5821559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单项选择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哲单项选择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哲单项选择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哲单项选择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哲单项选择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单项选择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单项选择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 ) 。 A、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 C、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D、对自然的看法和观点 2、哲学在本质上看,它是( ) 。 A、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的世界观 C、人们看世界的方法论 D、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3、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是( ) 。 A、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 B、文化的基础 C、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核心 D、观念文化的核心 4、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是( )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一

2、般和个别的关系 5、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物质的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 A、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性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 C、是否承认意识的创造性 D、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7、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物质的观点 B、辩证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8、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是( )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辩证的观点 9、现

3、代哲学之所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因为( ) 。2A、它们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 B、它们的实践基础不同 C、它们的哲学价值取向不同 D、它们的时代不同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 A、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B、德国古典哲学 C、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 D、摩尔根的人类学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 。 A、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 B、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C、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觉性 D、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科学研究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 A、活学活用的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文本注释的方法 D、

4、理性主义的方法(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 、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承认意识对物质的根源性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2、人工智能的 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根本改革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

5、物主义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 表明(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意识人脑中特有的物质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 3、决定性 、预见性 、能动性 、主动性6、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 。 、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 、电脑将来会代替人脑 、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 、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 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客观性

6、、能动性 、对象性 、任意性(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 “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 ) 。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变化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3、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 。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有部分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本质和现象这对范畴,揭示事物的

7、( ) 。 A、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相互关系 B、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C、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 D、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表现方式的关系 5、矛盾的两种属性是( )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科学性和真理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6、否定方面是指( ) 。 A、保持事物自我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自我灭亡 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 。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向他物转化 C、向任何一个方面转化 4D、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 。 A、主

8、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不变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9、列宁说,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 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段话揭示了(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和客观性 D、矛盾的主观性 10、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的永恒运动 B、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C、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转化 D、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11、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由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

9、相互关系原理 D、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12、度是指( ) 。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B、事物内容的表现形式 C、事物成为自身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13、量变质变相互渗透是指( ) 。 A、在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B、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C、质变和量变不能严格区分 D、质和量的统一 14、否定之否定,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 ) 。 A、前进性、上升性 B、重复性 C、循环性 D、回复性 15、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的正确理解是( ) 。 A、一种内容只和一种形式相联系 B、新形式只

10、能为新内容服务 C、旧形式只能为旧内容服务 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16、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是说明( ) 。 A、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5B、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过程 C、检验真理的实践是一个过程 D、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 17、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 。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18、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 ) 。 A、内在根据 B、外部条件 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D、毫无意义的问题 19、矛盾体系中处于被

11、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 ) 。 A、矛盾主要方面 B、矛盾非主要方面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2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决定作用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 ) 。 A、采用同一、差别,对立等逐渐激化的形式 B、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C、蕴含在客观世界的广泛领域 D、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 。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23、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的观点是( )

12、。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绝对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24、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中找到它的量度” ,因为静止是( ) 。 A、过去的特殊状态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的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25、事物的度是指( ) 。6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和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26、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坚信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7、黑格尔在对待辩证法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13、) 。 A、把辩证法的规律应用于整个世界 B、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 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D、认为思维规律是自然界和历史规律的反映 28、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9、必然性主要产生于( ) 。 A、事物的外部矛盾 B、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C、事物的普遍联系 D、事物的肯定方面 30、概率论所研究的“机遇”现象是( ) 。 A、纯粹偶然性的 B、纯粹必然性的 C、偶然性背后隐藏必然性 D、命运安排(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在认识上的对立 2、人类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 ) 。 A、人类理性 B、社会实践 C、人脑 D、精神 3、认识的本质是( ) 。 A、客体对主体能动的反映 B、物质对精神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D、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4、对于不可知论予以最有力的驳斥是( ) 。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7C、社会实践 D、客观规律 5、实践对于认识具有( ) 。 A、能动的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