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之南明初铁索桥深藏西秦岭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811079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7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和之南明初铁索桥深藏西秦岭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和之南明初铁索桥深藏西秦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和之南明初铁索桥深藏西秦岭(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新闻热线:965552014 年 6 月 21 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 刘小雷 编辑 王文元西部地理1峡谷纵横, 河成了横亘在 人们面前的难题西秦岭,盆地相间,山峰连绵, 河流纵横。 跨山越涧,非桥梁不行。 山清水秀,森林密布,盛产藤 竹。 桥,必然是竹索、木桥。 谁知,在西和之南,在仇池山 之脚,西汉水之上,一座铁索吊桥 延续了 600 余年, 这究竟是何故 呢?俗话说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有什 么样的地理条件,必然会有依托于这种地 理条件的生活方式。 而生活方式,往大里 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往小里说 “ 靠山吃 山,靠水吃水”。 自古,山和水的构成,决定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听

2、说,西和南部有座铁索吊桥,我们 很是惊奇,更为惊奇的是,当地人对这座 铁索桥,很推崇,不仅当地乡亲以 “ 大桥” 称之, 而大桥所在的乡也被命名大桥乡。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大桥呢? 出兰州,沿高速,且行且转向东南方 向。五个多小时后,就到了西和县城。西和 县城,四周环山,围成了一个小盆地,县城 坐落在盆地南面。 这里已是西秦岭腹地 了。 过西和县城,往前不足二十公里的地 方,就是秦岭的分水岭了,往南是长江流 域,往北则是黄河流域。 其实,过定西后, 地貌就开始渐变了,先是黄土沟壑,接着 出现了连续悬崖, 最后就是陡峭丹霞山 峰。 一般而言,到武山境内就基本上进入 西秦岭地区。 西秦岭是一个特殊的

3、地理名 字,这个名词,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特指, 常常让人摸不清头脑。 大体特指秦岭的西 段,秦岭在先秦古书中称为南山。 它真正 被称为秦岭时,却和司马迁有关,他写道: “ 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可见,在司马迁的 视野里秦岭是不可逾越的。“ 秦岭”这一名 称出现和大秦王朝有着密切关联,它的主 脉在秦国境内, 而西秦岭则是秦人的家 园,西秦岭的甘谷境内有秦人迁移来此的 最初落脚之地朱圉山,礼县境内则有秦人 后来发展壮大堡子山等。 所以西秦岭和秦 人关系更加密切,是秦人的早期家园。 公路在山间盘旋,大体上同河流并肩 而行, 沿河而行是无路可走时的唯一选 择。 山谷中,不时能看到前人留下的栈道 孔,

4、开山留下火烧之痕。 过了分水岭后,我 们就一路而下,从海拔两千多米,直下到 七八百米。 大约一个小时后,一个丁字路 口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这里是洛峪河和 西汉水的交汇地横着的路沿西汉水 流向分布,竖着的路自山谷中而出。 在丁字路口往右拐,我们逆西汉水而 上,前面不远就是大桥乡了。高山隔阻了人们的交流, 也保存了相 对独立的文化。 西秦岭,有古老七夕习俗, 有数千年传承的说春民俗, 有传承千年的 古老造纸术。 文化因地理而得以保存,而地 理则因文化,带上了一层厚厚的人文色彩。 这正是西秦岭的魅力所在。 西和境内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 西和 长道镇的西汉水河谷南岸的宁家庄古文化 遗址,是一处七千多

5、年的古文化遗址,也是 陇南市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 遗迹,其价值与秦安大地湾、天水市赵村相 仿。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六七千年前, 这里就有大量的先民活动。 除此之外,在距 县城 50 多公里的揽桥遗址中发现寺洼文 化典型特征的器物。 寺洼文化是一个古老文化遗存, 最早 在临洮寺洼发现而得名。 这个文化类型距 今公元前 14 世纪前 11 世纪, 主要分 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 并扩及陕西 省千水、泾水流域。 寺洼居民的聚落已具相 当规模, 他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 兼营畜 牧,进入了奴隶社会。 马鞍形口罐是寺洼文 化中最有特色的陶器。 有专家认为,寺洼文 化遗存属于古代羌氐民族文

6、化遗存。 这为 研究氐羌民族在西和的活动及仇池国的渊 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 记载证实,先秦时期,西和县境北部是 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 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羌氐所居。 到汉末,白马氐族重聚仇池山,他 们在魏晋南北朝时崛起, 以仇池山为中心 建立地方割据政权“ 仇池国”, 前后达 358 年之久。 历史上,陇南地区保存了大量的索桥。 人们认为, 索桥就是由羌氐先民们率先建 造的。 据说,最初来这里的羌氐先民看到交 通十分困难,就想架桥以利出行。 无奈,峡 谷宽阔,架桥不易。 人们束手无策,就在这 时,森林中走出一位白胡子老汉,指点他们 就地取材,用竹、藤、麻等

7、拧成绳索,横拉两 岸,或成溜索,或铺木板成了大桥。 这种桥 就是今天的铁索桥的前身。 在仇池国时期, 连接河湟和巴蜀之间 的羌氐道的作用极为重要,为了通行,羌氐 先民在西汉水上游一带,修建众多的索桥。 唐代人们对经过西和通往四川的古道进行 了多次整修,至今还留有 新路颂摩崖石 刻。 在这条古道上还兴建大量的竹索桥、藤 索桥。 杜甫入川时就走过许多这种索桥,并 留有 咏笮桥一诗。“ 笮” 说文中解释说 “ 筊也,从竹,作声。 竹索也。 笮桥就是竹篾 编成索桥。 据说,陇南各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 还保存了 30 座左右的竹索桥,并对此多次 加固整修。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竹索桥, 都被铁索、钢索

8、所取代,最后一座竹索桥是 文县黄路山竹索桥, 于 2000 年前后被拆 除。羌氐先民,就地取材,发明了索桥技术铁索横江, 六百年间,这 座铁索桥沟通了南北西和之南: 明初铁索桥深藏西秦岭文 / 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沿公路向西汉水上游而去。 这里已经是 山谷的最低处了,抬头看两边,悬崖高耸,苍 苍茫茫,令人心生惊惧。 在江边与山脚之间, 人们只能挣扎着向前而行。 大桥乡距离西和县城 45 公里,这是一块 被高山峡谷所包围分割的地域。 人文始祖伏 羲诞生地,仇池故国的遗址,也在大桥乡的管 辖之内。 乡以大桥而得名,地因桥而彰显。 顺 路前行,片刻后,就到了乡政府所在地。 这是 个很古朴的小镇,

9、 街道狭窄似乎只能通过一 辆大卡车,两边的店铺也是古香古色的。 过乡 政府不远, 就是大桥了。 桥头的位置很不起 眼,似乎和它的名气有些不符。 一个简单的牌 楼,带着点南方建筑风格,更带着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特点。 顺台阶而上,就是大桥了。 桥很古拙, 走上去晃晃悠悠的, 令人心 惊。 大桥由七根铁索链组成,铁锁链很古老, 完全用手工打制而成,长约四十厘米,粗两厘 米左右,呈四方形,很是结实。 这座铁索桥据说最初是由一位道士募化 而建,推算应该建于明初。 依照碑文记载,在 1398 年后,重修过 5 次。 大桥所在的位置在 两个山嘴之间,是这段河谷中最窄的地方,是 架桥的好地方。 两个山嘴对望,不仅缩短了直 线距离,而且也便于守护索桥。 这里是仇池国通往四川等地必经之路, 人们推测在汉代时这里就应该有桥。 不过,年 代久远,再加之当时是笮桥,保存不易,已经 找不到踪迹了。 一位路过的乡亲说, 这桥原先并不在这 个位置。 据他说,原先在下游四五里的地方, 民国年间搬迁到这里的。 至于当年如何搬迁, 他就说不清。 桥,在留下传说的同时,也留下 了重重迷雾。 新中国成立后,大桥又经过多次加固,上 世纪 80 年代维修时增加了钢丝悬索,目前仍 在使用。 桥沟通着两岸,承载着希望,生生不 息,绵绵不绝。横跨西汉水的铁索桥铁索桥上锁链多为手工打制高山耸峙的西秦岭仇 池 山 顶 的 寺 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