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09866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页 岩 气 行 业 标 准页岩气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 布前前 言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本规范起草人:王红、张中平、张大伟、张春贺、李玉喜、高启才、姜文利目目 次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基础工作 .14.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45. 层序地层解释 .66. 页岩气储层预测 .77

2、. 综合解释 .98. 资料备份 .101页岩气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页岩气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1. 范围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页岩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本规程适用于页岩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2.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Y/T5331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SY/T548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SY/T5933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5934 地震勘探构造成钻井符合性检

3、查SY/T5938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3. 基础工作基础工作3.13.1 基础资料基础资料收集的基础资料应是正式成果,中间成果只作参考,并在应用时注明。3.1.1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宜收集如下资料:a) 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 地形图、地貌图、遥感资料;c) 钻井、测井、试油、试采、油气分析等资料;d) 页岩岩石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e) 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f) 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g) 地震测井、VSP 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h) 用于解释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及参数等;i) 前人研究成

4、果、报告、图件等;j) 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成果数据及剖面上 CMP 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23.1.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 3.1.1 中规定的 ae 和 gi 等项外,还宜收集:a) 三维偏移的纯波数据及成果数据;b) 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格网(或坐标)的 CMP 面元分布图;c) CMP 面元覆盖次数图。3.23.2 基础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检查基础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检查3.2.1 资料加载前的整理、检查a) 二维资料解释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二维工区的坐标范围;2)测线的起点、拐点、终点坐标;3)测线的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及静校正量; 4)地震测线的名称、总道数、

5、道间距、道增量、起点和终点的道号以及不少于两个点的炮道对应关系;5)测线的数据类型、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b) 三维资料解释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工区边界拐点的坐标;2)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和基准面静校正量资料;3)测线的条数、最大测线号、最小测线号、线号增量及每条纵测线方向上的最大、最小 CMP 号、道号增量、道间距、线间距、线道显示方向;4)地震数据类型、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时间、记录长度和要加载的时间范围。c) 钻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井号、井类型、井位坐标、补心高及补心海拔;2)井轨迹资料;3)钻井分层数据;4)测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5)数据来源

6、、测井公司、测井时间、测井数据的类型;6)井号、井深范围、记录格式、曲线名称、深度与幅度单位、深度采样间隔。3.2.2 资料加载后的分析、检查a) 屏幕上地震测线位置底图分析的内容:1)二维工区: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2)三维工区: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工区建立后计算的线、道号与实际工区是否完全一致。b) 屏幕上剖面检查的内容:1)对二维地震资料,起止炮道号、道数、剖面长度、反射特征、反射时间、不正常3道的位置、测线交点等应与提供的原始资料一致;2)对三维资料,要求加载的垂直剖面、时间切片与纸剖面及时间切片的特征一致;3)对井资料,深时转换后的测井曲线数据要齐全,曲线名正确,井

7、曲线与井分层、地震分层、地震反射特征要有正确的对应关系。3.33.3 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地震反射标准层位的标定按 SY/T 5938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的规定执行,在标准层标定的基础上标定页岩层反射。3.43.4 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按 SY/T 5933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规定执行,页岩段参照油组命名方法进行命名。3.53.5 速度的分析与应用速度的分析与应用3.5.1 资料利用声波测井、VSP 资料、地震测井、速度谱及岩心测试等资料,提取各地质层位不同岩性段特别是页岩层的层速度。3.5.2 研究层速度、平均速

8、度在横向的变化规律。3.5.3 应用各种速度信息,分析、综合、提取适合于时间构造图空间校正或时深转换的均方根速度和平均速度。3.5.4 对建立的速度场应做如下分析a) 对速度场的变化趋势要从地质上分析是否可靠、合理;b) 利用井资料对速度场进行分析或校正。3.63.6 地震剖面地质效果初步评价地震剖面地质效果初步评价地震剖面的地质效果评价参照 SY/T5481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应单独评价页岩层反射资料地质效果。3.73.7 采用解释工作站解释时的注意事项采用解释工作站解释时的注意事项3.7.1 利用解释工作站的显示功能与解释技术,对层位、断层及特殊地质体作出合理的解释。3.7

9、.2 解释工作站处理功能的应用a) 利用解释工作站的处理功能,改善目的层段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与分辨率;b) 以过井剖面为基准,在目标区进行地震资料属性一致性处理,以减少地震信息的闭合差;c) 有针对性地处理地震属性剖面,供解释中参考。44.4.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通过骨干剖面网,三维时结合时间切片,了解页岩层段的反射特征、资料品质,分析页岩层段构造形态、断裂特征、构造带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制作页岩层段的构造刚要图和断裂系统图。4.14.1 建立骨干剖面网建立骨干剖面网通过标准层及页岩反射层的层位标定,选择全部连井剖面及控制性典型剖面,在工区内建立骨干剖面网络并解释。4.24.2 地震

10、波的对比解释地震波的对比解释4.2.1 使用水平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相互参照进行解释。4.2.2 对比追踪反射波时,要同时识别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多次波等地震波。4.2.3 对比不同方向的剖面,判断和识别侧面反射波。4.2.4 识别不整合、超覆、歼灭及异常体。4.2.5 运用波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的各种特征,对页岩目的层进行全面解释对比。4.2.6 用偏移剖面解释时,以水平叠加剖面交点闭合为基础,使地震反射层的相位达到一致。4.34.3 断层解释断层解释4.3.1 在水平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上,根据反射层的断层识别标志确定正断层和逆断层。4.3.2 在剖面上,断层带上、下两盘的断点位置应有明确的标

11、记。4.3.3 断层平面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合理,符合地质规律。4.3.4 断层应分三级,即:a) 一级断层为控制盆地、坳陷或凹陷边界的断层;b) 二级断层为控制二级构造带发育和形成的断层;c) 三级断层为控制局部断块、圈闭、高点的断层以及零星分布的断层。4.44.4 三维纵剖面与横剖面解释三维纵剖面与横剖面解释a) 在层位追踪时,应注意同一作图层位相位(或极性)一致;b) 主要岩性段对比中,应掌握各岩性段反射特征在横向上的变化;c) 在一个断块内应注意反射特征的变化;d) 不应漏掉落差大于二分之一相位的断层,不同方向的同一断层面应闭合。54.54.5 三维时间

12、切片的分析和应用三维时间切片的分析和应用a) 识别断层及岩性变化等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相干切片上的显示特征;b) 使用时间切片进行目的层追踪时,应与纵、横向垂直剖面上所追踪的相位(波峰或波谷)严格一致;c) 不同方向的同一断层面应闭合。4.64.6 检查和信息反馈检查和信息反馈a) 使用任意方向线,检查圈闭、断层的落实程度;b) 对高点位置、范围、面积进行检查;c) 对所有探井的层位对比、解释精度(钻探深度、井中钻遇断层位置、落差、断层倾角等)进行检查;d) 对主断裂、次一级断裂、小断层(包括断裂位置、断裂组合、断层落差、延伸长度等)进行检查。4.74.7 构造特征分析构造特征分析a) 区域构造

13、特征、盆地(坳陷)类型、二级构造带及特征、构造样式及组合;b) 断层的性质、级别、空间组合,以及对沉积和构造的控制作用;c) 地层的赋存与厚度、接触关系;d) 分析圈闭形成条件、圈闭类型及分布规律,预测页岩空间分布。4.84.8 时间构造图的编制时间构造图的编制4.8.1 时间构造图的比例尺应根据测网密度、区域大小和地质任务来确定。在地震普查、地震详查阶段一般以 1:5000 或 1:10000 为宜,在开发地震阶段一般不大于 1:5000.等值线的间隔根据地层倾角大小而定,比例尺的构造图等值线间隔一般为 525cm。4.8.2 断点符号和断点的平面组合a) 断点标记应垂直测线,不可靠断点应注

14、明,不同级别的断层应用粗细不同的断层线表示,不可靠断层应用虚线表示;b) 时间构造图上断点位置与时间剖面上的断点位置误差不大于 1mm,上、下盘应标明掉向;c) 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要合理、符合地质规律。断层在平面上的组合应与时间切片上显示的组合特性一致;d) 不应漏掉延伸长度大于 5 个 CMP 的断层。4.8.3 等值线的勾绘6等值线要匀称、圆滑,等值线的勾绘既要充分依据实际资料,又要符合地质规律。a) 等值线距应视作图比例尺、勘探目标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b) 一般情况下,等值线偏离数据的位置应小于线距的三分之一;c) 不可靠等值线用虚线表示;d) 在逆断层上、下盘之间,下降盘逆掩部分等值线用虚线表示,上升盘等值线仍用实线表示,小比例尺成图时,断层一般采用单线表示;e) 断层上、下盘的等值线应与断层掉向及落差符合,时间切片上的断层位置与地震剖面上的断层位置相一致;f) 使用时间切片勾绘等时间线的位置与波峰或波谷的最大值相一致。4.8.4 各种地质现象,如超覆、削蚀、歼灭等符号应标注正确,平面图与剖面图位置误差1mm。4.8.5 对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