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771351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与西方文学:对话与探讨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与西方文学:对话与探讨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论班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摘要:摘要:卡夫卡与残雪虽然身处的时代、地域与文化条件不同,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审察社会与审视自我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他们将敏锐的笔触深入人性的最深处,通过梦魇的桥梁沟通,在揭示社会阴暗、审视人类灵魂冲突与生存痛苦的层面达成共识,形成了其怪诞风格。关键词关键词 :卡夫卡 ;残雪 ;怪诞 ;异同2A writer in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and the western literature: dialogue an

2、d discussion Aesthetic theory class works of Franz kafka and can xue bizarre features comparison Abstract: kafka and can xue in ag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but they all look to the social requirement and self maintained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They will be keen deeply of

3、 human nature most deep place, through nightmares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in dark, and reveal the society human soul conflict and consensus survival pain level, form the grotesque style. Key words: kafka; Cx. Weir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3引言引言卡夫卡是“20 世纪存在主义”的启蒙者,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作家之一。他

4、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孤独、恐惧、迷惘和绝望的情绪,使人们看到了自身生存状态的尴尬和荒诞。与其相似的中国作家残雪,在其小说中,往往选择家庭或家人的日常生活为叙述对象。在非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探讨荒诞的丑恶与人的非理性特征,她用冷峻的文字毫无遮掩地把人性的丑陋与荒诞推向极致,让人产生窒息般的阅读快感。因此,残雪也被称为“东方的卡夫卡”。卡夫卡和残雪创作的一大共性,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进行放大镜式的观察与叙述。在描绘现实人生的种种承受过程中,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深处进行无情的揭露,并对其加以夸张放大,起着警示人生、社会、甚至时代的作用。一、卡夫卡与残雪小说中的荒诞意识的成因一、卡夫卡与残雪小说中的荒

5、诞意识的成因(一)(一)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探究两位作家的创作共性,其相似的家庭背景是其写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残雪 1953 年 5 月 30 日生于湖南长沙,父亲是三四十年代的党员,解放后担任新湖南报社社长,母亲也在报社工作,两人可以说是一对恩爱的红色伴侣。1957 年,残雪的父母双双被下放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劳动改造。这个时候残雪只有 4 岁。父亲尽管挨批斗,但仍然每日研读资本论和马恩选集。母亲虽然被改造的“双腿浮肿、肾炎和慢性肝炎恶化”,但在每封给儿子的信中都要提到“严格要求自己” 和“改造思想的问题”。对残雪来说,父母一生都追随着党,可谓忠心耿耿,到头来却被党怀疑,一生善良却被善良践踏

6、,父母建立在理性和逻辑上的生命追求被非理 和非逻辑的现实所取代,精神上的追求和现实世界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不可能对残雪没有影响。对残雪来说意义深远的人还有一个,那就是她的外婆。残雪由外祖母抚养长大,她的外祖母是个心地善良的老人,但却有些神经质,甚至不时表现出某些怪异的生活习惯,比如半夜起床驱赶鬼魅、以唾代药疗治伤痛等, 外婆 61 岁那年因饥饿死于浮肿。残雪在美丽的南方之夏中写道:“(外婆)临死前有人送来了补助给她的一点细糖,她再也咽不下去,就由我们姊妹分吃了。糖很甜,也许是外婆的血,那血里也有糖,我们喝了外婆的血,才得以延续小生命。”1对残雪而言,是外婆的血滋养了她的生命,而外婆却因失血而死

7、。这一切,对残雪纤细敏感、倔强执拗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父母、外祖母人生命运的感悟,让残雪养成了叛逆的个性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可4以说,残雪那梦呓般的非逻辑语言,是建立在她对个人生活的独特感悟之上的。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家长。他艰苦创业,小有所成,算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为生计而不断奋斗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粗暴和刚愎自用的性格。母亲气质忧郁、多愁善善感,在父亲的威压下,卡夫卡常常会从母亲那里得到抚慰。在这样的家庭中,显然,强势的父亲对卡夫卡影响更大。父亲对卡夫卡一直施以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教育,在父亲那里,卡夫卡总结了这样一个荒谬

8、的逻辑:教育标准只要求受教育者遵守,对教育者自身无效。他曾经说:“我想象着父亲伸展的身躯斜躺在世界地图上,我只能住在你未涵盖的区域或你够不到的地方。但在我看来,这些空间在你庞然的身躯底下已经所剩无几了 。”2这些话很清楚地表明,在父权的威势面前,卡夫卡只能永远无奈地扮演一个被动与服从的角色。宗教的迷惘、父权的强势以及个性的敏感使卡夫卡的内心世界比任何一位作家都要来得诡异,令人捉摸不透。时代的动荡以及个性的孤僻,让卡夫卡觉得自己与外在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躲避这个在他看来怪诞的外部世界,他把自己藏进内心世界,进而创造一个更加诡异的艺术世界。然而,卡夫卡虽是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但犹太的血缘身份并未让

9、他拥有纯粹的犹太意识。事实上,卡夫卡受到来自传统犹太、德意志、捷克三方面的文化挤压,这令他无法对任何单一文化背景产生认同。他处于三股文化力量交相作用的中心,却游离于这种漩涡式文化合力之外,不隶属于任何具体的一方。这种无家可归的心理状态对他日后迷离式的写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无论是卡夫卡还是残雪,童年时代的精神创痛是其成长历程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而这种记忆因长期的心灵压抑又往往形成某种难为外人所理解的“神经质”。可以说,“当残雪和卡夫卡的灵魂在现实生活的挣扎中列变成艺术家的时候,就开始了将生活艺术化的生命历程。”3(二)、文化因素(二)、文化因素卡夫卡正处在在西方现代社会的上升时期,这时期人在世界

10、面前是充满了优越感的。按照文艺复兴以来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标准来看,高贵、善良的人是强有力的理性个体,可以依自己的需要改造世界、重构世界。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膨胀,人逐渐被异化为社会发展的螺丝钉,失去了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人“沿着薪金的梯子往上爬”,“从来不给我带来自立,只带来工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把人逼进了屠杀、死亡、仇恨和谎言的阴霾,自信舒适的精神状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价值的真空、以及焦虑、恐惧和理想幻灭的困扰。现实对理性的毁灭性打击导致社会思想发生剧烈震荡,哲学走向了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尼采大喊:“上帝死了!”克尔凯郭5尔提出“孤独的个体的存在”成为存在主义

11、的滥觞。虽然卡夫卡的作品中很少提及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但他深受尼采、克尔凯郭尔等人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清楚地表明了他这个时代的人的普遍处境,即西方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这种荒诞性与物质文明的发达和现代战争对人的迫害是成正比的。正因为此,美国诗人奥登认为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残雪小说中荒诞意识所形成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残雪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楚地巫性文化的影响。残雪自出生至中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湖南度过。湖南地处古代楚文化的中心,保存了崇巫尚道的楚文化的诸多特征,尤其在广大民间,直至今天仍能看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广大民间弥漫着巫风,保持着对鬼神

12、的敬畏,并流行着各种祈福斋蘸仪式,可谓千年如故”4除严肃的祭祀外,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艺术品以至乐舞,都表现出浓厚的巫风。行巫的直接目的就是希望与鬼神相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残雪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更何况残雪身边还有一位对她言传身教的外婆。我们上文所列的外婆的那些奇特的生 活习俗都源于楚地的巫性文化。这种原始的想象力和奇异的思维方式渗透在残雪的小说中首先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段残雪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比如山上的小屋中的父亲长着一双“狼眼”;污水上的肥皂泡中的母亲“化作一木 盆肥皂水”我们在楚地文化中找到了这些荒诞情节何以出现的原因。其次,也是 更重要的是,这种巫性文化在残雪那里已经上

13、升成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在 这种思维方式下,残雪的那些让人以为是荒诞不经、莫名其妙的故事却为我们呈现出 一幅迥异于平常世界的异端境界。2.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残雪深受卡夫卡小说的影响。残雪在灵魂的城堡 一书的序言中说:“在一个阴沉的日子里,我偶然地读起了卡夫卡。也许正是这一下意识的举动,从此改变了我对整个文学的看法,并在后来漫长的文学探索中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文学的信念。那么卡夫卡,对于我这样一个写特殊小说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脑子里就会涌现出那个阴沉的下午的情景。全身心的如醉如痴,恶意的复仇的快感,隐秘的、平息不了的情感激流。啊,那是怎样的一种高难度的精 神操练和意

14、志的挑战啊如果我们还想在铁的桎梏之中表演异想天开的舞蹈,卡夫卡的作品就会给我们带来力量。”这段话中的“整个文学”指的自然是残雪在接触卡夫卡以前所读到的文学作品。残雪 1983 年开始创作小说时已经 30 岁了,这 30 年间她经历了“大跃进” 、“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中国近代历史上最荒诞的时期。这一时期 残雪所能读到的文学 作品大多是革命样板戏的读本(高、大、全的扁平人物 形象,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等)。 卡夫卡小说迥异于革命现实主义作品的现6代意识和叙事风格对残雪的冲击是巨大的。 尤其是卡夫卡小说中所展现的现 代人的荒诞、孤独以及人物对自身命运和外在世界的 无能为力恰恰与刚刚经 历了荒

15、诞岁月的残雪的精神世界不谋而合。卡夫卡的小说让残 雪感到了一种 “复仇的快感”,残雪就像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一样产生了对荒诞苦难的人生 的体验,她深深体味到了卡夫卡小说的精神内涵,并将这种精神渗透到了自己 以后的文学创作中去。 二、残雪与卡夫卡荒诞意识的异同二、残雪与卡夫卡荒诞意识的异同(一)、不同的创作手法(一)、不同的创作手法虽然卡夫卡与残雪均以描写怪诞而著称,从而成为评论界长期关注与评说的对象。但比较两者的小说创作,无论是描写对象还是创作手法,都存在着不同点。虽然他们善于以刻画人际关系作为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有效途径。但卡夫卡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关系来达到揭露的目标,如审判、城堡等;残雪则更擅长

16、通过对家庭关系异化的描写来达到描写异化的目的,如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审判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长篇作品之一,贯穿全书的主基调就是神秘的挣扎。“一定有人害了瑟夫K,因为他没有犯错,却在清晨被捕了。”这样一个悬疑的开头不仅抓住了读者的心,同时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荒诞风格。瑟夫K 为了寻访真相四处奔走。他锲而不舍以致到了焦头烂额程度,希望似乎总在前面,真相也好像唾手可得,可就是永远无法达到。人们所看到的瑟夫K,永远行进在看得到却无法到达的道路上。他有行动自由,每天照常上班、谈恋爱,但却逐渐陷入了精神的囚笼之中。法庭似乎也失去了固有的章法与威严,对瑟夫K 的审判俨然是个荒谬的神话。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诞不是来自主人公本身的行为,而是来自主人公瑟夫K 所遭遇到的不正常的境遇,即莫名其妙的逮捕、不可思议的审判,等等。小说世界中的人物与我们如此贴近,又如此陌生。近微观的细节,如在人的情感 、言谈举止与追求方面,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人差别不大,可是,一旦从宏观方面考察其思维规则、行动的理由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