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50684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9教 育 学EDUCATION关于 “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 提法的讨论仍在继续。新的情况是: 一方面, 这一提法仍在宣传, 并正大力实施; 另一方面, 人们在多年中提出了大量反思、 质疑的意见。究竟是非得失如何, 虽然下结论为时尚早, 但也似乎能看出一些端绪, 应该及时予以梳理, 适当进行总结。这将有利于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与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时至今日, 有的论者仍然继续大力宣扬这一提法, 比如说:“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调和的两种教育思想。 ”1“我国基础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从应试主义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2、”2严重的是, 有的专家说, 自2001年以来全国规模(应该说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热烈开展的新课程改革, 便是“旨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高扬素质教育的旗帜的”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的课程改革, 归根结底意味着应试教育的覆灭。 ”1如此等等。但是, 继续使用 “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 这个提法的人越来越少了。多年来多方面的反思、 质疑, 对现实重大问题进行极强针对性的学术讨论, 使理论研究大大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觉察到:“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 这个提法, 是根本错误的, 无论从理论与实践, 或者从历史与逻辑哪个方面, 它都是经不住检验的; 最重要的是掌握全面发

3、展教育理论。“应试教育” 或 “素质教育” , 都撇不开跟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只要深入研究和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就会洞察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实质, 就会知道它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不协调的。关于 “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 提法的讨论, 本人先后写过两篇评论文章。3根据新的情况,打算再谈谈一些意见, 试图对20多年的争论做点回顾, 做点梳理工作, 突出主要问题, 着重想说: 对所谓的 “应试教育” 一定要切实做一些理论探讨; 对素质教育进行理论论证一定要严肃慎重; 要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 坚决跳出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开战”“转轨” 的怪圈, 鉴别

4、、 澄清 “新课程理念” 介入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三评 “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 提法的讨论王策三【摘要】 关于 “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 提法的讨论, 先后写过两篇评论文章。根据新的情况,打算再谈谈一些意见, 试图对20多年的争论做点回顾, 做点梳理工作, 突出主要问题, 着重想说: 对所谓的 “应试教育” 一定要切实作一些理论探讨; 对素质教育进行理论论证一定要严肃慎重; 要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 坚决跳出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开战”“转轨” 的怪圈, 鉴别、 澄清 “新课程理念” 介入课程改革的理论是非, 将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关 键 词】 素质教

5、育;“应试教育” ; 全面发展教育【作者简介】 王策三, 男, 安徽潜山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当代教师教育 (西安) ,2017.1.62815教 育 学2017.9EDUCATION课程改革的理论是非, 将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一、 对 “应试教育” 一定要切实做一些理论探讨首先是关于所谓 “应试教育” 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 群众自发地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教育界当初没有多少异议, 但自从有的论者为之设立一个对立面 “应试教育” , 并提出 “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 的口号, 于是引起迄今还没有停息的讨论和争议,“应

6、试教育” 这个词和概念也就这样产生了, 并且因此对素质教育概念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了, 可以说它是 “始作俑者。 ”很有可能, 将来有的教育史家在撰写中国现代教育史的时候, 会记载下一宗 “冤假错案” , 为它 “平反” , 那就是, 20世纪下半叶, 中国逐渐发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及其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被判定为一种与素质教育对立的、 独立的、 特殊的教育形态,即所谓的 “应试教育” , 亦即 “以考试得分为手段, 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 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 。4它纯属罪恶,“使得我们的课堂异化、 学校异化、 人格异化, 说得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

7、。5它是教育行政部门、 广大中小学校(特别是 “名牌校” )、 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和课程教学模式造成的。6因此, 备受批判讨伐。要实行 “转轨” 或 “转型” , 转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就是课程改革, 课程教学要实行 “大破大立”“重起炉灶”“概念重建” 和 “范式转型”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不合格” , 要按照 “全新” 的教育理念亦即 “新课程理念” 进行培训, 由不合格变成合格。7这种判定是不合实际的。定性和归因及导向都是错误的。20多年中, 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开展严厉批判, 所发表的论著可谓成千上万, 但较多停留于感性认识、 善良愿望和道

8、德义愤, 少见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本身, 冷静地、 理性地从理论上进行稍许系统深入一点的研究, 认真研究这一现象深层的本质, 具体地较系统地说明: 它属于什么性质?原因何在?是怎样产生、 发展的, 有无规律可循?有没有缓解的可能?其缓解需要什么条件?怎样创造这些条件?理论上没有达到科学的理解和说明, 因而行动上便不同程度地陷入盲目性乃至迷失; 更有甚者, 有的教育专家竟试图引进外国某些学派有争议的教育理论, 来我国进行一场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 , 介入 “课程改革” , 实现 “应试教育的覆灭”的目的, 其后果令人担忧。这不能不说提出了一个严峻问题: 究竟如何在理论上比较科学地理解

9、和说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从而破解所谓的 “应试教育” 之谜。1.简单的历史回顾在我国, 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是偶然现象, 不是不可捉摸的, 并没有离开社会和教育的规律性发展大道; 它的出现并且日益片面化, 有一个发生、 发展、 演变的过程。追求升学率现象并非从来就有, 而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开始发生的, 而其片面性的特点, 则是后来一步一步显现和加剧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前, 根本不存在追求升学率现象, 不但如此, 而且相反, 高等学校生源不足, 高中毕业生数量还不够大学招生的数量。当时政府采取了开办工农速成中学和从在职干部中选拔优秀分子保送等办法, 以满足高校招生的需要。1956

10、-1957年开始, 情况发生变化。1949年后短短几年中, 教育事业数量和规模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发展。初、 高中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数量。这样, 升学竞争和追求升学率现象就初露端倪。这是我国社会和教育事业在进步道路上发生的新现象新问题, 遇到了中学毕业生就学、 就业的压力。为了整体上解决初、 高中毕业生的出路, 当时, 曾经想到的办法, 就是加强劳动教育, 教育学生 “一颗红心, 两手准备” , 既准备升学, 也准备就业; 并且因此在1958年的 “教育革命” 中, 强烈谴责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践, 脱离生产劳动, 因而大力实行上山下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知识分子与工人

11、农民相结合。不过, 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 那次的教育革命行动过火, 打乱学校秩序, 过分强调生产劳动, 严重轻视知识教学, 降低了教育质量; 而且, 并没有解决升学竞争和追求升学率问题。学生初中毕业162017.9教 育 学EDUCATION年龄太小,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不了, 成本太高, 经费无从谈起, 当时整个社会生产的性质、 规模和结构也无法吸纳其毕业生。因此, 初中毕业生只能继续升高中。于是,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普通高中大发展, 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一部分人走上劳动就业这条路, 还树了一批先进典型, 但为数极少。当时强调阶级斗争, 政治运动频繁, 生产力和经济的状况, 无论农村或

12、城市, 特别是农村, 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高中毕业生劳动就业的问题。就业无门, 就只有升大学这一条路。高校升学竞争和追求升学率现象就日益明显。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十年间, 升学竞争和追求升学率现象倒是不见了,“被消灭” 了。它是怎样 “解决问题” 的呢?“否定知识, 取消教育。 ” 停课闹革命。一方面, 大学不办了, 或者只办理工科大学, 推荐、 保送一些工农兵到大学学习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 高中应届毕业生是没有准入的资格和机会的。另一方面, 成千上万的初、 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 而且安家落户。这样, 自然就不存在升学竞争和追求升学率现象了。但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历史倒退。197

13、7年恢复高考。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跟每年新的高中毕业生一起, 先后参加高考。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几年里, 升学竞争和追求升学率现象又重新出现,并且竞争相当激烈。高等学校积极发展, 但仍然赶不上高中毕业生数量的增多。社会生产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但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不仅高中毕业生就业困难, 连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相当困难, 加上其他新的、 老的、 内部的、 外部的问题, 追求升学率和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 越来越超出常规, 走向极端, 凸显着严重的片面性。这就是我国追求升学率现象, 从无到有, 由初露端倪到日益明显, 一度 “被消灭”

14、, 又重新出现, 并越来越表现出严重片面性的大致过程。2.危害性严重, 但并未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性质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 带来许多不良乃至严重的后果。其主要表现: 第一, 竞争极其激烈, 迫使学校、 教师、 学生加大课业量, 加班加点, 占用节假日,这挤压了学生休息、 娱乐活动时间, 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影响身体健康。第二, 比学习压力更大的是心理或精神压力。整个社会风气都讲究学历, 上大学和不上大学差别甚大, 家长 “望子成龙” , 做儿女的自然不敢稍许懈怠, 加上某些教育行政干部为了自己“政绩” 向学校强派升学率指标, 甚至剥夺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参加高考的权利, 更加重了这种压力。第三

15、, 有的出版商与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中极少数干部联手, 利用学生和家长考学心切, 倾销五花八门的参考书籍和材料, 开设名目繁多的收费补习班, 大发横财, 有些条件好的名牌学校收取择校费, 其数额有些高得惊人, 又加重了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第四,高考所考试的内容, 迄今大都限于书面知识, 明显的具有片面性。这对于中小学的教育就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甚至偏重记忆, 忽视实践, 忽视思考和理解; 思想道德教育、 美育、 体育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 影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第五,相当长的时期里, 特别是早些年, 录取率小, 淘汰率大, 少数人考上, 多数人落榜, 相当残酷, 这种种

16、因素综合作用, 产生各种各样问题, 甚至酿成学生自杀、 亲子互戕的悲剧和惨祸。教育工作者如果对这种种弊端和伴随的丑恶现象乃至悲剧, 没有义愤, 麻木不仁, 显然是不能原谅的。关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和危害性, 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认识是一致的。有的论者以为, 似乎只有自己抱有人道关怀而别人仿佛熟视无睹,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千方百计地想要消除它。但是,必须直言不讳: 在如何准确定性、 正确归因、 全面评价, 以及采取切实可行对策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上, 确实存在着认识的分歧。能不能将它判定为跟素质教育对立的一种独立的特殊的教育形态 “应试教育” 呢?并且是 “以考试得分为手段, 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 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 呢?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我国的教育,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但总体上讲,是全面发展教育或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17教 育 学2017.9EDUCA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