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84790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政治思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中的政治思想1论语论语中的政治思想中的政治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 2006 级研究生(510006) 刘小东摘要摘要本文以治国与修身的关系为主线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出了概要的整理, 并在这一主线上考察儒家的核心观念“仁” 。同时认为修身治国是开始于孔子, 为大学所继承的本土政治思想的核心。本文的任务主要在于发掘论语 中治国与修身的关系这一脉络,使之更加清晰。关键词关键词儒家 论语 社会理想 治国之道 修身 仁正文正文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也包含一些孔子弟 子所说的话。 论语自其产生一直都是作为儒学的入门书籍,流传着“半部 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因此有人说

2、这部书是讲政治的,但也有人说这部书 是讲修身的,其实这两点可以统一起来:论语主要是从修身角度谈论治国 之道的政治类书籍,这个联系在宋明以后更加明显。因为,对于儒家而言,修 身与为政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公共政治中更重视私人德性。下面也将按照这 个思路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一下整理。一、一、儒家的天下观和社会理想儒家的天下观和社会理想古代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皇帝一人统治天下,拥有对天下万物、江河山川的 治理权,以及天下万民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 论语以及传统儒学,并不认 为天下是一人一姓、或某个政治派别的私有物,而是认为天下为公,且为贤者 所治理。孔子赞美舜禹让贤说,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

3、与焉” (8.18) 【注 1】。 论语中也有含蓄的表达其社会理想的文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 一次抱怨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自己没有,子夏告诉他说,这些都是命运的 安排,但是,如果“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2.5),何必忧心自己没有兄弟呢。总的来说, 论语所期求的是人人循礼, 天下一家,和乐融融的社会状态。二、儒家的治国之道二、儒家的治国之道论语中的政治思想2孔子实现其治世理想的方法总纲见于为政第二:“道之以政,齐之以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在这里,孔子比较 了德

4、治与法治,他认为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治优于以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他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3.3) ,他还向季康 子解释为政不宜用刑杀说,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后来的儒家继承和发挥了德治优于法制 的思想, 大戴礼礼察篇说:“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 或导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驱之以法令 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注 2】 。因此,以后中国便走 上了德治之

5、路而不是法治之路。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说,治理天 下应该用仁德引导百姓,并用礼仪来规范他们,而不是用政令和刑罚,这样百 姓就不会规避上位者的治理,而是怀着羞耻之心自觉的远离恶行、归于善道。 以礼治国以礼治国,如果上位者好行礼乐,那么百姓也就易于任用,此即所谓, “上好礼, 则民易使” (14.41) 。以礼仪治天下就可以达到民和亲的效果,礼的精义也就是 “和” , 学而第一里有子说, “礼之用,和为贵” (1.12) ,但是两者不可偏颇, 和为质,礼为文,文而后成章。因此,有子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 不可行也” (1.12) 。孔子生周之末世,以继周制为己任,他所说的礼指的也

6、就是周礼,他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4) 。但是,孔子的贡献在于深化了 礼的内涵,把礼的本质归结于“仁” 。有一次,子夏文孔子诗经里“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眩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启发他说:凡绘画,必布众色 于素底,以成其文,于是子夏领悟出:这就是说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3.8) 。 换而言之,礼乐只是治国之道的形式,礼乐的核心和本质是仁。因此,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所谓“道之以德”之德也就 是仁德。如果以仁德治理天下,天下就自然理顺了,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1) 。孔子还认为,在周之末世,

7、如果果然有王者 兴起,那么也要 30 年才可以实现仁,他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3.12) 。 以仁治国以仁治国,兴礼仪之邦,就要爱护百姓(12.22) ,就要施“恭、宽、信、敏、 惠”五者于天下,这样就能百姓任使,做事成功(17.6) ,同时,施行仁,治世 者还要“能近取譬”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30) ,这是施行仁 的窍门。但是,施行仁不是单靠仁就能成功的,治世者治世不仅需要仁,还需 要有足够的的智慧、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职位的态度、行为合乎礼法(15.33) 。仁可治国,仁作为儒学核心概念是孔子最早使用的,但是, “仁”也有其产 生和存在的土壤,这就是氏族血缘

8、关系为基础的孝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 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 。治世者如果想要天下得治,那么 就要以孝为本,以孝治国以孝治国,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8.2) ” ,如果 施行孝,天下就安定了,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2) 。 如果治世者提倡孝悌,人民就会忠心于国家,孔子说“孝慈则忠”(2.20)。后来论语中的政治思想3汉代提出了“孝治天下”的口号,实践了儒家的孝治思想。以礼治国的核心是以孝治国,孝与礼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孟懿子问孔子什 么是孝,孔子就告诉他:“无

9、违” ,所谓“无违”就是无违于礼:“生,事之以 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5) 。但是,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说, “如有用我这,吾其为东周乎” (17.5) ,他的志向是齐百物以周礼,正百物之 名,用他的话说就是“必也正名正名乎” (13.3) ,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孔子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张,其背景是周室衰微、社会混乱动荡, 墨子兼爱中描绘这种局面说:“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 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注 3】 ,诸子百家 都认为这是天下之大害,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孔子认为在位者应该按照 周礼的要求,严

10、格依照自己的爵位的名义行事,不可僭越,这样社会就可以恢 复秩序,人民免于为贼乱所害。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强调的 是每个人自己责任、义务。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王 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对待君王要忠心(3.19) , “能致其身” (1.7) ,为了进 谏可以触犯君王却不要欺骗君王(14.22) ,但是,如果君王无道,那么也不必 坚持要辅佐他,还可以归隐,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11.24) , “天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8.13) ;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于父母,侍奉父母 要能竭其力(1.7) ,如果对父母提出建议,提了几次不被接受,仍要敬重父

11、母 不违背礼仪,任劳任怨(4.18) 。孔子反对各种僭越行为,他说“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 (14.26)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他谈 到季氏在家庙里使用天子才可使用的八佾之舞说,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3.1) 。宰我抱怨居丧三年时间太久,孔子批评了这种不孝行为,他 说,宰我如此不仁,父母怀抱了你三年,你才得以自己在路上跑,难道父母没 有给与你这三年之关爱吗(17.21)?三、修身三、修身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 敢不正?敢不正?” (12.17) 。可见,儒家认为,为政

12、就是使天下百姓都归于正道,并且 很注重治世者的个人表率。因此治世者的修身修身很重要,是为政的根本。这个思 想被后来的儒家做了深刻的阐释,被发挥为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维方式。孔子认为,如果治 世者自正其身,那么百姓就会自觉随之择善道而行,否则,即使驱使他们,他 们也不会行善道(13.6) 。这样一来,为政也就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说,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13.13) 。总的说来,君子要“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人,游于义” (7.6) , “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 也义” (5.16) ,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3、,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14) 。礼、仁、孝可以作为治世之方,同样也可以作为修身之则。治世之君 子的修养要“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 (8.8) 。在礼礼的方面, “不学 礼,无以立” (16.13) ,因此君子的行为要“约之以礼” (6.26) ,做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1) ,礼的要求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4面,如, “食不语,寝不言” (10.10) 、 “席不正不坐” (10.12) 、 “乡人饮酒,杖 者出,斯出矣” (10.13) 、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10.14) 、 “问人于他邦, 再拜而送之” (

14、10.15) 、 “ 寝不尸,居不容” (10.24) 、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 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等等。在仁仁的方面,君子不仅行为要合乎礼的 要求(12.1) ,还应该择仁而居,以便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仁的品质,如孔 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1) ,还说君子泛爱众人,而又亲近那 些有仁德的人(1.6) ,从而改正自己的过错(1.14) ,并且“见贤思齐,见不贤 而内自省” (4.17) 。即使交朋友也要“友其士之仁者” (15.10) 、 “以友辅仁” (12.24) 。要做到仁,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2) 。君子时刻都不 会违背仁, “君子

15、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5) ,无论做 什么事情,君子都以仁义为标准(4.10) ,即使遇到危及生命的事情,真正的君 子也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所以如此,因为“苟志于仁矣,无恶 也” (4.4) 。在孝悌孝悌的方面,君子事父母不仅要不违背礼(2.5) ,还要事父母以 敬(2.7) ,主动代父母去做那些辛劳的事,帮助父母一起准备饮食,在父母面 前时刻保持着和颜悦色(2.8) ,行为与志向也要追随父母(1.11) ,不要让父母 为自己过多担心,如果担心也仅让父母为自己子女可能害病担心(2.6) 。在才才 能能方面,君子不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2.12) ,而是

16、治世之能者,因此君子要 博学于文(6.27) ,精通礼 乐和诗等典籍,君子善于从各种人那里 活的学问,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7.27) ,君子致力于学问获得才能,不 是为了获得俸禄,而是为了得仁道而施行之,因此,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忧道 不忧贫” (15.32) ,君子致力于才能和学问,本是为了行道,但却并不担心别人 因不了解自己而不被举用,只忧心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治世的才能 (14.30、15.19) 。但是,君子即使有周公之才,也不会骄吝(8.11) 。在心性心性方 面,君子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可以负兴仁之重任,行仁之远道(8.7) 。君子 在顺境中能够歌风舞雩(11.26) ,在逆境中也能够乐处修道(6.11) ,他们泛爱 众人,视四海为一家,视天下万民若兄弟(12.5) ,欲明仁道于天下以安百姓, 而修己以敬(14.42) 。这样的君子。必然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象:“望之 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9) 。为政不仅要“道之以德,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