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81804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科研论:如何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摘要: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今天的幼儿是未社会发展的希望,而未社会既是一个开放的、竞争性极强的社会,又是一个强调多方合作的社会。因此,面对未的挑战,我们不能只考虑幼儿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应大力倡导儿童进行亲社会教育,促使其及早形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发展亲社会的个性。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强化、促进、体验。正: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它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

2、谦让、同情、关心等行为表现,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这就是对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提出的目标,而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会与人交往是幼儿踏入群体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适应群体生活的有效方式。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在晨间活动中,有的幼儿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有的幼儿手里抓着一大把,自己不玩,别人也不能碰一下,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特殊的家庭地位让

3、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的行为。这样的现状让我们感到担忧。幼儿园的集体学习和生活,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因此,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发展社会性。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将能自信的走向社会,以健全的人格立足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培养和强化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和强化?一、利用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亲社会行为。游戏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在游戏中孩子们演绎着社会大环境中的种种现象,反映着孩子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了解。游戏使

4、幼儿有机会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自己处于他人的地位,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习成人社会各类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创设多个游戏环境,鼓励孩子按意愿自愿选择角色扮演,体验种种社会角色。孩子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着角色的思想、感受,体验着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他人的游戏乐趣,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完成”着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固执傲慢,而在游戏中,为了使自己不被游戏过程和游戏伙伴所排斥,便会自动抑制自己的个性缺点,慢慢的学会随和和合作。有时,在游戏中,我有意识的让过于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游戏中担任一些需要安静和认真工作的

5、角色;而让过于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担任一些交往较多的角色。如在有一次的娃娃家活动中,平时特别调皮的凯凯要扮演爸爸这个角色,其他孩子都不同意。 “凯凯最会破坏家里的东西,它不像爸爸。 ”“凯凯上次还莫名其妙的打人,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爸爸。 ”孩子们七嘴八舌,凯凯瞪着眼睛表示自己的抗议。看到这我笑着和孩子们商量:“凯凯这次想做爸爸,肯定是他自己觉得改变了好多坏毛病,想象爸爸一样做得好,对吧!”凯凯使劲的点点头,在接下的游戏中他努力“工作”,以最好的表现给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这样的机会给予凯凯无疑是最好的机会,在这样的锻炼中,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个性学习并遵守了社会生活准则,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

6、合社会规范,产生利人、利社会的亲社会行为。在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暗示作用下,幼儿在游戏中由开始时的独自玩,逐渐能与同伴平行玩,到相互协商,分工协作有组织的玩。如在益智区中,我们设置了“走迷宫”活动,一开始的材料是每人一个“迷宫路线”,孩子手中拿着磁铁,让路线图中的小动物按指示行进。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特别不愿意被人打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迷宫图又进行了改变,由原的单一化变成了三人合作化,每人手上都有一个小磁铁,只有通过大家的合作,才能使“小主角”动起,才能获得胜利。可别说,就是平时特别不愿意说话的杰杰都和其他小伙伴商量着玩了;平时特别霸道的奇奇也变得柔和了很多。游戏形式的不断变化,游戏内容的

7、不断丰富,使孩子们在这些变化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进行协商;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如何与同伴互相协作。 。 。 。 。 。 ,从而为幼儿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极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地,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如何巩固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排除不良行为,除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体验、练习外,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例如:户外体育活动中,小朋友们在玩用小推车玩接力运粮比赛,突然凯凯要小便,得到允许后他就往厕所冲去,走到小朋友“接力区”,他突然刹住

8、脚步,绕道去厕所了。于是,我捕捉到了这一闪光的举动,等他回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你刚才去厕所怎么走的?能重新走一遍吗?为什么要这样走?”“小朋友在玩游戏,如果我直直地走过去,很可能撞到他们,他们就不能的第一名了。 ”听了他的话,我笑着鼓掌表示肯定,我的举动带动了全班孩子,他们也热烈的鼓起了掌。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但孩子却考虑到了他人的利益和安全,而我的“不失时机”既肯定了孩子的行为表现,也使其他孩子对此产生了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在多种方式的介入、干预、鼓励的强化下,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表现逐日提高。当中午午睡的时候有人毛衣太紧无法自行脱下时;当鞋带散了,不会系时;当有人在画画时水彩笔没有水时;当

9、有人跌倒时,大多数同伴间的互帮互助显得自然而及时,虽然有时仍需提醒,但小朋友开始有了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分享等意识;孩子们从同伴身上获悉亲社会行为的信息,也从同伴身上体验到亲社会行为所赋予的快乐。三、利用学作品,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学作品的体裁很多,包括儿歌、故事、儿童诗、童话、寓言、散等,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因此,我们以语言活动和区域活动中的阅读区、角色游戏区逐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当然,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修养。如: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让孩子学会分享 、 幼儿人际交往问题的分析 、 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等。有了这些理论支撑,再开展各种各样的语言活动就能游刃有余。如:开

10、展语言活动金色的房子 、 佳佳真快乐 、 春天的电话等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创造机会,设立“分享日”、举办“生日会”等。以往,孩子们只知道自己的生日永远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日子,爸爸妈妈会为自己买礼物,开生日宴会等,为了让孩子们也有一颗关心他人、爱亲人的心。我们也组织他们学着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开“生日会”,为爸爸妈妈制作生日卡片、为妈妈做一家务活、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等活动,让幼儿亲生体验,实现认知到行为的转变。四、在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意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力的发展为基础,一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教材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呈现

11、方式,许多情感、道德认识都是从教材中的各项活动中学到的。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加强教育,培养亲社会的意识。在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幼儿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遵守公共规则、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亲近他人,还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培养亲社会意识。如:在同异构的语言活动会变颜色的房子中,当幼儿听了故事后,他们更为关注的是故事情节的变化。为了更好的渗透程整合理念,我们尝试将原有的故事进行适当改编,力求把语言因素与情感因素相结合,整合领域教育教学,促进幼儿语言、交往、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让幼儿体验自己的意见被别人接受或不被接受

12、似的心情,尝试转换自己不愉悦的心情,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孩子们平时往往都是接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都是妈妈为自己做这做那。而自身却常常忽略了感恩,忽略了要去回馈母亲,有的甚至觉得妈妈的付出是应该的。针对这我们还自创了学作品妈妈宝贝 ,其内在蕴含的道理十分深刻,通过兔宝宝向朋友夸自己的妈妈及兔宝宝和妈妈的对话,让兔宝宝体验到“小时候我是妈妈的宝贝,长大了妈妈是我的宝贝”。再如:蚂蚁搬豆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设置不同的活动,小班可以进行音乐表演,中班进行体育活动,大班进行美术活动, 蚂蚁搬豆分别让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感知人多力量大,体验合作的快乐,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合作意

13、识。五、提升教师的道德行为,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的力量首先在于教师的个性。教师应该是“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教会儿童利他行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儿童面前展示出相应的行为,然后儿童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因为在孩子眼里,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完美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言行,都会成为孩子们效仿的标准。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模仿力特别强,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自己的老师。如有一次开家长,我上了一节叫我爸爸 ,孩子们特别兴奋,个个像小鸟一样说个不停。 “我爸爸最棒,他会游泳,他会踢足球,他可勇敢了,我最爱我爸爸!我爸

14、爸也特别爱我。 ”这时,我却发现董宗旌小朋友低着头一言不发。他爸爸去年因为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孩子虽不说,我知道他肯定是想爸爸了。我赶忙走过去把她揽在怀里,还没等我开口,孩子就伏在我的肩头大哭。说实话,我的心里充满着怜爱,眼泪也是止不住的往下流“宝贝,不难过,爸爸虽然到了天堂,但他看到你这么懂事,这么棒,一定会更爱你,而且永远爱你!”孩子们受到了我的感染,纷纷都拥抱她,给予他安慰。教师创设多种环境让幼儿学习模仿,日积月累的学习,能使幼儿把存在于大脑里的行为准则超出失控范围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指导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内化的结果得以外化。六、利用节日、社会活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孩子们的亲社

15、会行为表现范围是日趋扩大的,因此利用节日组织一些社会活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如:三八节 、 教师节 ,特别是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我们带着孩子到社区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送上欢乐;为爷爷奶奶敲背捶腿送上温馨;和爷爷奶奶聊天,嘘寒问暖,留下天伦之乐;为爷爷奶奶递上礼物,送上祝福。看着笑眯了眼的爷爷奶奶,孩子们心里的快乐“写”在了脸上。结合社会活动,我们还组织孩子们踊跃参与“爱心一元捐”、 “地震捐款”等活动,当然,这样的行为并不代表所有的幼儿就有了同情心、助人的行为,有的还处在模仿和好奇的阶段。昂德伍德和摩尔通过元分析发现社会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成高相关。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观

16、点采择并不会必然导致儿童的利他行为,观点采择作为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其发展只能为儿童更好的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个体是否利用已获得的信息去助人,还必须依赖于行动者的价值和个人需要。 ”但当孩子们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向爱心箱里传递着丝丝爱意,传递着浓浓情意,传送着孩子们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时,孩子们的潜意识中一定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对他们的一生成长都存在着无可估量的价值。七、发挥表扬与奖励的功效,强化幼儿亲社会的体验外部的奖励和惩罚也是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奖励带的积极体验能增加助人的行为,而惩罚所带的消极体验会减少助人的行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 ,可能由于遵从规范而受到奖励,如表扬、给被人留下好印象等而做好事,也可能因为怕被惩罚,如受指责或给别人留下不良印象等,而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做出亲社会行为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特别是大班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真是如此。当他们认为自己“这样是对的”以后,他就很想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表扬。虽然这种迫于规范外制作用下个人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往往是有限的,而且不可能是真正的亲社会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