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81273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紧固件磷化处理的发展磷化处理就是将金属浸在由磷酸、磷酸盐和其他成分组成的磷化液中,经过化学作用 而在金属表面生成一种不溶性的磷酸盐层,俗称磷化膜。磷化膜主要由磷酸铁、锌、锰、 钙等组成,厚度一般在 520m 颜色一般由暗灰色到黑灰色,它的基体结合牢固,具有 良好的润滑性、耐蚀性及较高的电绝缘性等。磷化处理所需设备简单,操做方便,成本低, 生产效率高,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车辆、船舶、航空航天及家电等行业。近年来,紧固件行业迅猛发展,越来越重视紧固件表面处理技术,为此,磷化处理也 得到极大的发展。磷化处理温度由高温向中温、低温、常温发展。一般情况下,高温磷 化工艺形成的磷化膜

2、结晶粗大,膜厚,磷化中产生的沉渣很多,消耗的热能大,挂灰严重。 中温、低温、常温磷化形成的磷化膜均匀致密、膜薄,能耗低,物料消耗小。磷化工艺 向简单化发展。有的磷化产品可直接刷涂,如“四合一”、“三合一”等常温磷化产品。有的简 化了工艺流程,磷化、钝化并为一道工序,而且产品的品质技术指标仍能达到、甚至有的 指标超过了国家标准。磷化产品组分复杂化。这样提高了磷化的品质,降低了磷化温度, 加强了磷化工作液的稳定性。减少污染、降低成本。重点解决磷化产品中的亚硝酸盐、 重金属、磷酸盐、高温、酸雾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为改善环境所付出的成本。磷化工艺的确定,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优选磷酸液。磷化膜

3、的品质优劣主要表现在晶体粗细和致密程度、表面有无沉 淀物及膜厚等方面,它们的差异直接影响磷化膜的品质。目前普遍采用磷化膜主要由铁系、 锌系、锰系、锌钙系等磷酸盐溶液进行磷化,其中锌钙系性能最优良。第二,控制工艺参数。关键要控制磷化温度(2540),时间(320min),促 进剂含量(35 气点)及总酸度(2040 点)和游离酸度(0.83 点)。温度过太低则不能成膜或成膜速度慢,膜不完整,易泛黄;反之,膜粗大,耐蚀性低, 同时槽液稳定性变差,沉渣增多。 促进剂含量低,成膜慢,膜层泛黄;反之,沉渣明显增多,膜层带彩色。总酸度稍高,能加快磷化反应的进行,磷化膜薄而致密。但不宜过高,否则沉渣多, 膜

4、层挂灰。游离酸度低,有利于降低磷化温度和沉渣量;反之,沉渣增多,甚至不成膜。其次,还要掌握槽液的调整方法。具备化验条件的企业,做到磷化前检测槽液总酸度、 游离酸度、促进剂气点等,严格槽液管理。凭经验管理槽液效果也不错,槽液要定期排渣 和更新。如每周排渣一次,脱脂槽、表面调整槽每月更新一次。典型的磷化工艺典型的磷化工艺脱脂(金属脱脂剂,6065,34min)热水洗(8090)酸洗 (HCI:H2O=1:1,除锈加速剂适量,56min)水洗表面调整(表面调整剂 5g/L,1min)磷化(常温,冬天适当加温,6min)二道水洗烘干。2脱脂(金属脱脂剂,3040,510min)水洗酸洗(HCI:H2O

5、=1:4,除 锈加速剂适量,2030min)水洗表面调整(表面调整剂 5g/L,1min)磷化(常温, 2030min)水洗烘干。脱脂(金属脱脂剂,6070,3min)热水洗(8090)表面调整(表面 调整剂 5g/L,1min)磷化(3040,1020min)水洗烘干(脱脂前手工除去 局部浮锈,浸渍脱脂后手工擦洗补充除油)。脱脂表面调整“二合一”(4050,510min)水洗酸洗 (HCI:H2O=1:1,10min)水洗(表面调整剂 5g/L,1min)磷化(3040, 2030min)水洗烘干。第一种工艺适宜油、锈较重的紧固件,工艺设计最佳,能获得优质磷化膜。其优点为: 负载容量大,生产

6、效率高。脱脂后热水洗,紧固件表面清洁。酸洗后水洗能洗净紧固件表 面的残酸及吸附的缓蚀剂,避免抑制磷化反应,造成磷化不均匀。磷化后二道水洗,能洗 掉磷化膜上的残留可溶性盐,避免引起涂层的早期起泡和脱落。第二种工艺适宜油、锈中等的紧固件,工艺控制得当,也能获得较好的磷化膜。第三种工艺适宜有油、无锈的紧固件,生产线上不设酸洗工艺,很适合气焊接异型件、 紧固件磷化。第四种工艺适宜油轻、锈重的紧固件,但采用了脱脂表面调整“二合一”工艺,使磷化 质量受到影响,膜层粗糙、泛黄、挂灰等。总之,紧固件磷化处理品质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磷化工艺的选择和控制,而且取决于磷 化工艺的管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紧固件磷化处理正

7、朝着中低温、低成本、低能耗、无 污染,以及磷化膜均匀致密、膜薄且耐蚀性能好的方向发展。2、冷镦钢盘条中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区分和判定冷镦钢盘条中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区分和判定类别: 技术问题发布时间:2010/9/16 9:37:00浏览数:1785钢中的珠光体类型组织(简称珠光体)一般包括片状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等三种, 它们通常呈现层片状的结构。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明确辨别这三种组织确实还存在混乱和误 区。我们做了一些更为详细的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1、关于珠光体的基本概念、关于珠光体的基本概念31.1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冷镦钢盘条中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冷却到临界点 A1 以下时,将分解

8、为铁素体与渗碳 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缓冷所得的珠光体呈片状,称为片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中片 层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珠光体团。珠 光体团中相邻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珠光体的片间距。片间距的 大小主要决定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温度逐 渐降低,亦即转变时的过冷度不断增大,则转变所得的珠光体片间距也不断减小。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的片间距约为 150450nm;索氏体的片间距约为 80150nm;在更低的温度下形成的片间距为 3080nm 的珠光体在生产上被称为屈氏体。珠光体类型的组织的具体形

9、成温度区间是:珠光体是临界点 A1650;索氏体是 650600;屈氏体是 600550。实际上,关于珠光体类型组织的片间距的数值也存在不同的划分,比如,有的文献中 的数据是珠光体:大于 0.4;索氏体:0.20.4;屈氏体:小于 0.2;还有的是,粗珠光体: 0.60.7;珠光体:0.350.5;索氏体:0.250.3。也有人认为是:片层间距在 0.1、0.25、0.6 左右的珠光体类型组织分别为屈氏体、索氏体、片状珠光体。对于珠光体层片间距区分范围的混乱,其实可以根据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来明确。 由于 150nm 对应着珠光体组织性能上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有理由认为,一般所谓的片 状珠光体

10、的片间距约为 150450nm;索氏体的片间距约为 80150nm;屈氏体的片间 距为 3080nm 的划分是更为合理的。1.2 光学显微镜中的珠光体光学显微镜中的珠光体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光学显微镜(通常是 500 倍观察条件)下能够明显分辨 出片层的珠光体;如果珠光体的片间距小到光镜难以分辨时,这种细片状珠光体被称为索 氏体。实际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不论是索氏体还是在更低的温度下形成的屈氏体, 都是层片状组织,只是片间距不同而已。不同的文献对于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分辨索 氏体能力上的描述基本一致,在满足相应的数值孔径的基础上,认为 400500 倍条件下, 可以分辨片状珠光体

11、,8001000 倍时可以分辨索氏体。根据 GB/T13298-1991 标准,通 常辨别珠光体、屈氏体是在 500 倍放大倍数下进行观察,近似的判定是:如果放大倍数 500 倍下,铁素体和渗碳体难以分辨就是索氏体型珠光体。但是,对于在光学显微镜中根据是否能分辨出片层状的结构来区分片状珠光体与索氏 体我们认为存在需要探讨的必要。2、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珠光体这样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在生产实践中确实有时得不到重视,很少碰到需要明4确一个显微镜视场中是否同时存在片状珠光体和索氏体及判定方式的问题。但是,经常也 会有师傅解释珠光体组织的时候,特别说明在一个视场中看到的不同层片间距的珠光体

12、是 由于形成的先后顺序不同,也就是形成温度的高低不同产生的层片间距的差异。我们所知 道的会涉及在生产检验中判定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场合除了在中碳钢盘条索氏体含量金相检 测方法中需要判定组织中是否存在片状珠光体,确定索氏体含量的比例外,在灰铸铁金相 中也涉及基体组织是索氏体还是片状珠光体的判定工作。由于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常见性,肯定还有其它的生产场合需要涉及严格区分珠光体类 型组织的时候,这需要作深入的研究才行。3、片状珠光体与索氏体能否共存于一个显微镜视场中、片状珠光体与索氏体能否共存于一个显微镜视场中珠光体的片间距主要决定于形成温度,那么,在一个 500 倍的光学显微镜视场大小尺 度范围的材料内部

13、是否会存在不同的温度波动、梯度。我们以 DMI3000M 型显微镜为例,其 10 倍目镜的视场大小是 18cm。那么,通常在 500 倍观察条件下观察视场所对应的实际物理尺寸大小是 0.36mm 直径的圆形区域。而一 般钢在奥氏体化的过程中不希望出现粗大的晶粒,晶粒度会控制在 58 级,相对应的平 均直径大小在 0.0620.022mm,为此,珠光体团的尺度在 30.010.0m 左右。对于大截面尺寸紧固件,心部、表面由于散热条件的差异造成冷却速度的差异,形成 一定的温度梯度,可以造成较大的温度差异,从而产生不同转变产物由表面到心部的连续 分布是比较好的,也比较常见。不过,一般这是在普通的尺寸

14、范围内的现象。如果具体到 珠光体类型组织转变的冷却速度、转变温度范围来讲,再加上对于类似盘条等截面很小的 紧固件时,在截面上的温度差异显然无法在显微镜视场大小的区域看到。 另外,从实际检测来说,在一个高倍(500 倍)视场情况下一般会发现,可以分辨层片 的珠光体和无法分辨层片的珠光体的空间分布是散乱、均匀分布的。由此,如果简单地认 为是存在不同类型的珠光体组织,那么,也就是认为同一个显微镜视场中是会呈现不同区 域(间隔 20m 左右)的温度存在高低起伏的状况,从而造成珠光体层片间距的差异。4、同一视场中一类珠光体表现出不同层片间距的原因、同一视场中一类珠光体表现出不同层片间距的原因简单地说,珠

15、光体的片间距存在一个真实层片间距和一个截面观察层片间距。文献中 也提到:在用金相法测量珠光体片间距时,由于样品表面与珠光体片层交截的角度不同, 将使测出的片间距也不同,只有当样品的表面与珠光体片层垂直时,测得的才是片间距的 真实值。实际上,如果了解样品制备的基本原理及过程,并且了解斜面截切在研究表层金相组 织中的作用的话,很好理解的是,在样品的某个磨面上我们所看到的珠光体组织的层片间 距并不是准确的层片垂直片间距,而是与片层垂直方向有一定角度方向的截面观察层片间 距,截面观察层片间距会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波动出现,甚至可以见到数倍于垂直片间距 的截面观察片间距,这是明确的。实际上,确实可以认为珠

16、光体片的垂直片间距被放大了, 不过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假象”那么简单。5完整地说,每个珠光体晶团层片的空间取向是任意的,一个样品是由众多的珠光体晶 团构成的,晶团之间是无规则、无择优取向分布的。一个金相磨面的取向也是任意的,截 取珠光体晶团的角度也就是任意的,因而,不同位置珠光体晶团的截面片间距也表现出很 大的差异。5、光学显微镜视场中如何区分珠光体类型组织、光学显微镜视场中如何区分珠光体类型组织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没有考虑到一定尺度内两种类型组织不可能出现的事实;其次, 样品制备时截面对于层片间距的放大作用。那么,珠光体类型的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中应该 如何判定呢?这需要根据不同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垂直片间距并结合试样制备技术及实际使 用的显微镜来具体说明。以 DMI3000M 型显微镜的 50 倍物镜为例,其数值孔径是 0.75,则,理论上的分辨能 力是 275P0.75=366.6nm=0.36m(采用绿光,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