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44045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考纲考纲) )复习资料复习资料一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P4P4P7P7,P32P32 1.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推动下,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 继诞生; 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北约与华约的建立2.2.冷战冷战3.3.两

2、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或或冷战结束的标志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苏联解体:1991 年。 4.4.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简表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简表 名称全称建立时间组成国家性质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美国为首的西方 12 个国家军事政治集团华约华沙条约组织1955苏联为首和 7 个东欧国家(8 个)军事政治集团5.5.冷战的表现冷战的表现 (1)柏林墙的修建;(2)美苏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4)美国侵越战争、侵朝战争。 6.6.古巴导弹危机漫画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3、(1)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左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右边:美国总统肯尼迪。 (2)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 态势: 美苏争霸,双方力量均势,战争一触即发。 优势:美国占优势。“冷战”表现“冷战”含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开始 标志1946 年“铁幕”演说1947 年的杜鲁门主义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和冷战的正式开始美苏争霸 (主要形式)“两极”对抗:如杜鲁门主义;建立起柏林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 治集团的对峙展开军事竞赛(核竞赛)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越南战争:20 世纪 60 年代“华约”的建立时间:1949 年 4 月为

4、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北约”的建立时间:1955 年 5 月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2(3)为何未发生大战?因为双方力量均势,都拥有核武器,双方不敢轻易动武。 7.7.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 (1)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全面“冷战”的开始。 (2)“极权政体”?“自由国家?” “极权政体” 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由国家 ”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3)杜鲁门主义的核心: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全面开始。 8.8.易错点:易错点:(1)两极格局(或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成立。(2)

5、两极格局(东西方对峙格局)结束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4)冷战结束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二、中华人民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P11P11 ( (一一) )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 1.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 重大事件(标志):开国大典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 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3.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巩固新生政权 ( (二二)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1950(195019521952

6、年年) ) 1.土改的内容:近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时间:1952 年底 3.意义:(1)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 彻底消灭了。 ( (三三)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1.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2.时间: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重要战役: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 3.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朝军; 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 4.结果: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

7、战争 的胜利。 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意义:(1)保卫了中国的和平、保卫了家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4)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7.美国将军说的四个“错误”各指什么意思? (时)二战后人民反感战争,渴望和平; (地)美军远离本土作战,战线太长;不如中国军队熟悉地形和作战条件; (对手)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作战上训练有素,尤其善打夜战; (性质)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抗美援朝是正义的。 8.此时的中美关系:敌对紧张。 9.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1)政治上孤立;2

8、)经济上的封锁;3)军事上包围。 10.史实: (1)美国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2)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阻止大陆解放台湾。 11.克拉克:美国陆军上将, “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第 3 页 共 16 页定上签字的将军。 三三、三大改造及其意义。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 。 P14P14P22P22 ( (一一) )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1953 年1956 年底) 1.内容:对即对农业、手工业

9、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办法:成立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办法:公私合营。 3.完成的时间:1956 年底。 4.意义: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二二)“)“大跃进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从 1958 年开始。 2.错误的原因: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3.主要做法: (1)“大跃进 ”运动的情况是: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各地用土办法 炼钢、炼铁,毁掉不少山林,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0、的情况: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 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表现:工业方面:大炼钢铁;农业方面:放高产卫星 5.影响: (1)自然环境:毁林炼钢和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 (2)国民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国民经济比例失调。(3)人们思想方面: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浮夸风、假话盛行。 6.教训:尊重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 (三三)“)“两弹一星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是指:核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导弹和人人造地

11、球卫星 1964 年 6 月中国中近程地对地导导弹试飞成功19641964 年年 1010 月月 1616 日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原子弹,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维 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1966 年中国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导弹发射、爆炸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氢弹空爆成功19701970 年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星东方红 1 号成功发射,成为继苏联、美国、 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为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钱三强、航天之父钱学森。 3.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是爱 国主义、社会主义、

12、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科技创新。 4.知识拓展:(今天的航天科技成就和载人航天精神) 2003 年 10 月 15 日 : “神舟五号”升空,航天员:杨利伟 2005 年 10 月 12 日: “神舟六号”升空,航天员:费俊龙 聂海胜 2007 年 10 月 24 日: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08 年 9 月: “神舟七号”升空,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 2010 年 10 月 1 日: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2011 年 11 月 1 日: “神舟八号”升空,无人航天。 2012 年 6 月 16 日: “神舟九号”升空,航天员:刘洋(女) 、景海鹏、刘旺4四、文化大

13、革命的起止时间,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影响。四、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影响。P17P17 1.1.起止时间:起止时间:19661976 年。 2.2.原因:原因:领导者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采取了“大民主”的做法。 实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的内乱。 结束标志:1976 年,党中央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结束了这场灾难。 历史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历史的大倒 退和大灾难。 3.3.影响影响( (危害危害) ):民主被践踏,法制被破坏;人身受侮辱,权利被剥夺;使

14、传统文化受 到严重摧残,社会伦理道德水准下降。国力衰退,整个国民经济频于崩溃的边缘。 4.4.教训教训:(1)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P23P23 ( (一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 年 2.主要内容(或历史上伟大转折的原因?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恢复了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5、,邓小平成为中国 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集体的核心,决定实行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政策。 3.意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 (二二) )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1.1.对内改革对内改革( (从农村开始从农村开始) ) 农村的改革: 时间:1979 年从农村展开 ; 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简称:皖;省会:合肥) 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 作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决了亿人口的温

16、饱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的进程:( (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 1980 年,在广东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福建(简称闽)的厦门设立 经济特区;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简称琼); 西部经济特区:喀什 (新疆省;简称:新;最年轻的经济特区;接壤吉尔吉斯斯坦、塔 吉克斯坦等邻国)。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经济舞台,标志 着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意义意义) ):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多层次、全方 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3.3.改革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