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鸿声里四风闸凛凛犹生辛弃疾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86707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1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鸿声里四风闸凛凛犹生辛弃疾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断鸿声里四风闸凛凛犹生辛弃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鸿声里四风闸凛凛犹生辛弃疾(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话: 88161127E-mail:lcxwzx126 .com 华 不 注42017年6 6月2 20 0日星期二二L I C H E N G地址:济南市洪楼南路2号邮政编码:250100电话:8816112588161127数字版网址:http:/邮箱:副刊邮箱: ( 内部资料)责任编辑: 季永霞扇子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于扇子的起源,晋人崔豹古今 注记载,在殷高宗时期就有人用鸟类的羽毛创制了扇子。但那不是用来取 凉,而是作为仪卫的一种饰品。到了周代,据周礼记载,王和后的车子上 都有“搧扇”,长柄大面,据说是用以遮蔽风尘的,因而又叫“障扇”。后来 各代封建皇帝宝座两旁,或是高官

2、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那时,主要还 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风。 古代早期的扇子,大多是羽毛作成的。王子年拾遗记载:周昭王时, 涂脩国献青凤、丹鹊、夏至,取翅制成“游飘”、“条翮”、“亏光”、“仄 影”四把名扇、“轻风四散,冷然自凉。”魏晋时儒将往往喜用羽扇,以表现 自已从容潇洒的风度。在历史上羽扇还起过指挥军队的作用。晋书顾荣 传记载顾荣攻打陈敏时,也有“麾以羽扇,其众溃散”之句。 汉代以后,扇子就普遍用作取凉了,形式逐渐增多,原料取材也很广泛。 鸟羽做的羽扇,绫绢作的纨扇(又叫团扇),竹子编的竹扇,都相继出现。大抵 当时以中原一带制的扇子最为考究,有所谓“齐纨楚竹”之说,即是指用山东 织的绢

3、和湖南产的竹所制成的,这是当时比较名贵的扇子。 折扇的来历,说法不一。很多人认为是从朝鲜传来的。北宋郭若虚图画 见闻志说是朝鲜使者带来作为礼物的。其实早在南齐时就已经有了折扇。 南齐书记载:“褚渊以腰扇障目。”为什么叫腰扇呢?据说这种折扇最初 大都是做奴役的人用的。他们空闲时摇摇拂拂,逢到主人使唤,立刻把扇子折 拢,腰里一插,所以又称腰扇。 扇子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大约从后汉时就开始了。唐朝张彦远历代名 画记记载:“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可见三国时已有人在扇子上 绘画了。晋书中叙述过一则有趣的故事,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居住蕺山时, 遇见一位卖扇老妪,他随手拿了扇子题了几个字,这位老太太当时

4、认为扇子被 他弄脏了,面有难色。王羲之对她说,不要怕卖不掉,告诉人家说是王右军写 的字,起码能卖百钱。这位老太太这样做了,果然有许多人争着买。今浙江绍 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即王羲之为老妪题扇之处。 到了六朝唐宋时,请名家在纨扇上题字绘画的风气已盛行一时。当时人们 争相请名家题字绘画,除了欣赏艺术之外,还有另一层用意。因为那时的书画 大家都是些显达的人物,若是手持显达人物题绘的扇子,能起抬高身价的作 用。 唐代以前的书画扇目前看不到了。 宋代的书画扇至今也极为罕见。 元明清三 代的作品为数尚多, 北京故宫博物院就保存着三百多柄。 上海博物馆藏有仇十洲 的柳岸停舟、唐伯虎的秋江垂钓及董其昌

5、等人的作品。 两宋时期,社会上的书画扇、卖扇、藏扇、玩扇的风气愈来愈浓,而且出 现了画商和字铺。画继记载:北宋人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 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市,实恐他 人传模之先也”。在北宋汴梁城的集市上,端午卖“纸画扇”,上绘有菖蒲、 木瓜、葵花或钟馗捉鬼等画面。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南宋赵彦,汴梁 人,居临安,开字铺,画扇得名。”又据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述,从当时 泉州港出口商品中,就有书画“绢扇”,起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由于扇子是人们随身携带的东西,通过扇子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人的身 份、性情和艺术爱好,因之很多文艺作品都喜欢借用扇子

6、烘托人物的形象及思 想感情。苏东坡的念奴娇中曾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 风度。唐朝诗人杜牧有首著名的七绝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 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其中“轻罗小扇扑流萤”之 句,生动地描绘了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也有些作品以扇喻人、借题 发挥,如梁刘孝绰所作的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至于 传奇小说桃花扇、沉香扇也都是借重于扇子构思的。 扇子还成了舞台艺术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计一剧中,在敌兵包围的 困境中,诸葛亮羽扇轻摇,就烘托出他仿佛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旧剧 中的旦角出场,常常以扇遮面,是为了要表达出其含羞带怯的心理状态。

7、 古时,扇子的种类很多,可作扇子的原料也很多。各地人们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创制了多种多样的扇子。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葵扇、棕榈扇、蒲扇、 麦秆扇、竹丝扇、羽毛扇等等。这些扇子都比较经济实惠,而且可以一物多 用。如蒲草编制的蒲扇,既可取凉,又可遮阳,还可以垫座。至于面积特别大 的葵扇(俗称芭蕉扇,实际上并非芭蕉树叶制成),甚至还可以遮避小雨,故有 “一把扇子半把伞”之说。 古时的扇子,不仅有着拂暑取凉的实用价值,而且还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 活,也是古文化艺术的瑰宝。拂暑取凉说扇子李丹/花园小区“霞,给我洗洗脚吧?”临近黄昏,八十又六的 母亲突然弱弱地笑着问道,语气里隐含着羞怯。蓦 地,我内心强烈一

8、震:那时我父亲去世不足一月,母 亲一定有什么事情。 果真,等我追随母亲走进浴室,看母亲费力地蹲 坐在小凳上,已是气喘吁吁了。我奇怪,早时怎么没 有发觉母亲喘得如此厉害呢!等我蹲到母亲面前,给 她脱下右脚有点脏的棉袜,一只稍有点浮肿的脚攫住 了我的目光: 母亲第二和第三个脚趾甲盖竟然是黑灰 的, 且盘旋着向上生长, 极其貌似田螺的样子。 我伸手刚 一触摸, 母亲嘴里就 “咝” 的一声, 随即缩回了脚。 “老妈,这是什么时候长成这样的?您怎么不和 我们说!”嗔怪之余,我内心不禁涌起阵阵愧疚。“你们卧床的老爹已经把你们折腾得够呛了, 我怎 能再给你们添乱呢!”母亲一脸的沧桑却带着坚毅。 “我们是您的

9、孩子呀,怎么能说是添乱呢?”我 边说边轻轻地给母亲脱下了左脚的棉袜,如我所猜, 那只脚的趾甲上也有了螺旋形的病变。 我坐到一个小凳上,心疼地要把母亲的双脚放在 我的膝盖上,母亲却忙不迭地拿起身边擦脚的浴巾往 我膝盖上垫,还不时地说着:“别弄脏了你的衣 服”我没再说话,只感觉内心五味杂陈,眼睛悄 然湿润了。回想我们,对父母的要求都是天经地义 的,何曾在意过是否弄脏了母亲的衣服?! 我双手捧着母亲的双脚,定定地观察着母亲那些 病变的趾甲。它们与脚趾的肉长在一起,看它们隆起的高度,已经足足顶住了鞋面。这时,我才想起照顾 在世的老爸时,曾经看见过母亲咧着嘴,走路一歪一 歪的。我当时还问过是怎么回事,却

10、被母亲“咯着脚 了”之类的说法搪塞过去了。现在想来,这些病变的 脚趾甲不知已经折磨母亲多久了,难怪母亲让我给她 洗脚,不到万不得已,母亲也绝对不开这个口的。哪 个儿女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呢! 我拿过足浴盆,倒上足够的温开水,用手试了下 水温,慢慢地把母亲的双脚浸泡到浴盆里,一边和母 亲说着话,一边轻轻地用手揉搓着果然,现在这 些脚趾甲已经是“嚯嚯”地疼痛,让母亲无以成眠 了,更别提再穿鞋子走路了。我一直低着头,轻柔地 抚摸着母亲的双脚,不敢让母亲看到我眼里涌出的泪 水。 “明天就去医院医治!”我几乎是以无可辩驳的 语气“命令”母亲的!因为母亲怕花钱,有病总是忍 着、拖着、等着,幻想病情一点一点地好

11、转。这次, 母亲没再“反驳”我。 从母亲那儿回来,天已经黑了。晚上,天又突然 下起雨来,不时敲打着窗棂。在床上辗转的我总不时 地忆起和母亲的一幕幕生活画面,温馨而甜蜜。是 啊,亲人在,爱就在,幸福就成永恒。为亲人尽孝, 就从眼下开始吧,这事容不得等待。今夜,有雨敲窗倪希莲/港沟街道那是一年秋天,和朋友相约来到泉城东北的“四风闸” 村。朋友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一去二十四五年,戎马倥 偬。人到中年,转业回家,而老家离辛弃疾故里“四风闸” 不远,就约着一起来看看。我猜想,同样多年行伍,同样远 离故土,总该是别有一些感觉吧。 “四风闸”,南宋抗金名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故 里。村子不大,静卧在平畴万亩

12、的平原上,一派肃穆。村子 内外有几条干河道,河道上有闸口的影子;村北,小清河依 旧缓缓不息地流着。据此,能隐约猜出村名的来历。此外, 一点看不出这个村庄的特别之处,村口路旁的路牌:辛弃疾 故里,提醒着人们,脚下的土地是曾经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 历的。然而现在,“寻常”却是它给我的最确实的感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眼前这个百 多户人家的村庄,就是辛弃疾的故土家园了。山东通志 载“辛弃疾故宅在四风闸。”宋高宗十年(公元1140年),辛弃 疾就出生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四风闸”已经不 是大宋的土地了。 (一)生逢乱世山河碎。 走过题有“辛弃疾故居”的牌坊,一步就迈进了一代词

13、 人、抗金名将辛弃疾的“故居”。看着眼前矗立着的威武沉 郁的辛公塑像,嘴里念叨着“辛弃疾”这个名字,忽然就产 生了一个疑问,“弃疾”,远离疾病,就是不生病的意思; “不生病”,难道在极其重视给后代取名的父辈们心里,它 仅仅寄托了这么一个平平常常的祝愿吗?会不会有更深层次 的意义呢? 公元1127年,北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开封,掳走 徽钦二帝,灭亡北宋。康王赵构侥幸逃脱,仓促在河南商丘 登基,南宋正式“粉墨登场”。1128年,赵构任命刘豫为济 南知府,寄望他驻守黄河,阻挡金兵南下。谁知刘豫其人在 学生时代就德行有亏, 再说他对这个任命既不情又不愿, 还有 临阵脱逃的前科, 用脚后跟去想这么重

14、要的任命也是所用非 人。 果然, 在金人威逼利诱下, 刘豫没怎么犹豫就颠儿颠儿地投 降了, 并设计斩杀了名将关胜, 当起了金人的 “儿皇帝” 。 事变骤起,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人家一时陷入慌乱。像历 史上所有的投降者一样,刘豫在面对金兵时畏之如虎;对待自己的百姓、同僚却是残忍异常勇猛非凡。史载,当时的辛 家世代为官,在四风闸是赫赫大户,举家南迁,一时间绝非 易事。看着全家大大小小数十口,祖父辛赞权衡再三,只好 放弃逃跑,暂附伪逆,委曲求全,以待他日。 公元1140年(金熙宗天眷三年),阴云笼罩下的辛家迎来了 一件大喜事 一个男孩降生了,久在压抑郁闷中的祖父辛 赞给孩子起名“弃疾”。从后来辛赞对这个

15、婴儿的用心抚养 精心栽培来看,取这个名字时,他一定想起了汉朝那位“匈 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去病”、 “弃疾”,很显然,其中饱含着这位被逼无奈屈身事贼的老 人的殷切期望。历史证明,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并且全部化 作了抗御外侮救民水火的滔滔江水熊熊烈焰。 (二)壮怀激烈显身手。 徜徉在辛弃疾在“四风闸”的故居,想象着辛弃疾波澜 壮阔丰富多彩的人生,不禁感慨万分,人只要有颗不甘平庸 的心,就会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3岁丧父,饱学多识的祖父亲自抚养他。从小把他带在身 边,启蒙教读,游宦各地,使他孩提时就接受了浓郁的传统 文化的熏陶,也逐渐培养起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14岁, 在祖

16、父的悉心教导下, 辛弃疾乡试高中, 并在当地崭 露头角。 后又拜名师潜心苦读, 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15岁、18岁,辛弃疾两次赴京考试,虽然都没有考中, 但原本就没有考试欲望的辛弃疾却用心探听到了北国虚实, 了解到了金兵的详情,为日后的起兵做好了准备。 22岁,辛弃疾趁着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在家乡变卖家 产,安顿好族人,聚集2000余人揭竿而起。从此,他由一个 心怀天下的书生,蜕变成一个救民水火、保家卫国的的战 士。同年,他审时度势,率领子弟兵投奔义军领袖耿京,并 做出了只身连夜追杀叛贼和尚义端的壮举。 23岁,他又干了一件大事,于“万军营中,只手擒叛 逆,声振寰宇。”这段家喻户晓的英雄壮举,充分展现出了 辛弃疾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也为他赢取了生前身后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这是何等的壮烈,何等的英武,就 连他本人晚年回想起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