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460762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文全部有广西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友情提供,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构建三道防线,抵御病魔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构建三道防线,抵御病魔?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的预防中,应当如预防病魔呢?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呢?这个问题给很多 患者带来了麻烦,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的讲解一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构建三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构建三 道防线,抵御病魔道防线,抵御病魔?要抵御病魔,简单点来说,就是:构筑三道防线。构筑三道防线。在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如果防线布设、构筑得及时、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有可能预防或控制的。这三道防线分别是:树立正确的进食观,以及采

2、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正常的进食观可以增加患者的抵御能力。患者应当明白一点: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而且尽可能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因为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

3、,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定期检测血糖指标,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为中老年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而且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搜集整理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

4、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百分之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伤残和死亡率”为主要目的。很多糖尿病人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最新医学表明:糖尿病尚属一种终生性疾病,目前还无根治办法。糖尿病尚属一种终生性疾病,目前还无根治办法。因此应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就显得异常重要。生活方式科学,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牢固的一条防线。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糖尿病人,也不必悲观。只要长期有效控制,是可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

5、症的发生或发展的。当然,如果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那就需要百倍警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微血管并发症:(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 I 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并发症:(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