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张在金、周家庆、胡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42193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52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张在金、周家庆、胡敏)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15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张在金、周家庆、胡敏)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15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张在金、周家庆、胡敏)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15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张在金、周家庆、胡敏)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15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张在金、周家庆、胡敏)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张在金、周家庆、胡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张在金、周家庆、胡敏)(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湖北调查总队 参赛队员:张在金、周家庆、胡敏 正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摘摘 要要 本文严格按照赛题的几点要求,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两个不同的统计模型。利用 1994 年到 2006 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截面和时确实间序列两个角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发展的差异作了实证研究。 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是经济理论界及政府部门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 1999 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研究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一个热点。 对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往往侧重于某

2、一方面或相互脱节。我们力求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作出客观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省级行政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测算; 并利用马克威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省级行政区及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所建立的模型具有经济学意义, 并通过了统计检验,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可靠性较高。 最后,根据上述结论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 差异 实证分析关键词:区域发展 差异 实证分析 2一、研究的背景和主要意义 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中,隐藏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各地区经济增长速

3、度快慢不一的现象非常明显。本世纪以来,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理论界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和结果。 但是差距的扩大不仅造成经济问题,还会成为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注意区域发展的差距扩大问题,尤其是大国(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更重视其问题。中国无疑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 9%以上,但与此同时,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也不断地扩大,以贵州和上海为例,2007 年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6915 元,而上

4、海市为 66367 元,上海是贵州的 9.6 倍,而 1987 年贵州省为 546 元,上海市为 4396 元,上海是贵州的 8.1 倍,显然,不仅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都是更大了。从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来看(按照统计上全国内地东、中、西部的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11 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8 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 12 省区市) ,其发展差距亦然如此。那么,经济发展成果的绝对部分都无疑3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展

5、成果的过分集中是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 也是发展的新动力。但是,过大的差距可能对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缩小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距, 提出了各种应对政策; 学术界也围绕区域发展差距很多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界及政府部门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 1999 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研究东、中、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这其中又有两类研究:一是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实施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及相应的区域倾斜政策, 致使我国的经

6、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 9%左右的水平。但是由于国家区域政策的重心是经济效率,国家投资和其他一些政策向东部倾斜,各种生产要素向东部聚集,使得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黄速建与魏后凯(2001)研究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趋势及形成这种均势的各种历史、经济和制度上的原因。另一类研究侧重于分析东、中、西三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对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目前理论界以定性分析居多,但是定性分析无法形象地确定经济变量的具体经济关系。 我们力求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作出客观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马克威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量分析,从而找出具有

7、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结论, 最后, 我们根据这些结论和分析,4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差异 1东部经济一直保持了最快的增长速度,西部增长速度有所加快,造成东部在全国经济中的相对地位继续上升。东部经济一直保持了最快的增长速度,西部增长速度有所加快,造成东部在全国经济中的相对地位继续上升。2007 年,东、中、西部 GDP 分别达到 16.45、6.44 和 4.78 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7.95%、15.98%和 16.23%,东部增长速度最快;东、中、西部 GDP占全国的比重从 1987 年的 51.6:28.3:20.1 演变为 2007 年的59.4:23.3

8、:17.3,东部的比重上升近 8 个点,中部下降 5 个点,西部下降近 3 个点。 2中部人均中部人均 GDP 增长速度最快,与东部的相对差距略有缩小,西部绝对额在三大地带中仍然最低,中西部的人均增长速度最快,与东部的相对差距略有缩小,西部绝对额在三大地带中仍然最低,中西部的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详见下表。 1987-2007 年东中西部人均 GDP 及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 1987-2007 年东中西部人均 GDP 及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元) (元) (元) (元) (%) (%) (%) 1987 1

9、067 1480 916 720 138.65 85.84 67.42 1988 1324 1865 1109 898 140.89 83.76 67.79 1989 1480 2087 1233 1013 141.01 83.26 68.41 1990 1627 2255 1355 1155 138.61 83.26 70.96 1991 1837 2607 1465 1304 141.91 79.74 70.97 1992 2222 3236 1732 1522 145.67 77.98 68.51 1993 2879 4317 2164 1920 149.92 75.16 66.69 1

10、994 3768 5709 2798 2488 151.52 74.25 66.02 1995 4732 7171 3565 3062 151.54 75.33 64.71 1996 5512 8303 4213 3576 150.65 76.44 64.89 1997 6214 9306 4696 3978 149.76 75.58 64.01 1998 6667 10029 4993 4274 150.42 74.88 64.11 1999 7066 10719 5218 4500 151.71 73.86 63.69 2000 7957 11970 5811 4917 150.44 73

11、.03 61.79 2001 8572 13006 6350 5327 151.73 74.08 62.14 2002 9476 14467 6942 5856 152.67 73.26 61.80 52003 10876 16720 7870 6667 153.74 72.36 61.30 2004 13033 19904 9508 8006 152.71 72.95 61.43 2005 15465 23384 11134 9349 151.21 72.00 60.45 2006 17921 27052 12796 10921 150.95 71.40 60.94 2007 21303 3

12、1776 15396 13176 149.16 72.27 61.85 3各省(市、区)人均各省(市、区)人均 GDP 相对差距继续扩大。相对差距继续扩大。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就已形成, 上世纪 50 年代后中央政府虽然实行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开展了“三线”建设,但未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异。从 80 年代起,国家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全局出发,实行了“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东、 中、 西部地区虽然都出现了经济加速增长的局面,但其发展差距却明显扩大;90 年代末开始的本部大开发和本世纪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也使

13、中西部经济发展进一步加速,但从1987 年以来,中西部的经济增长率比东部一直低约 2 个百分点,使得差距进一步拉大。 总之,我国地区差异不断扩大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它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对地区差距及扩大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物质技术和制度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我国地区发展差异不断扩大。 三、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经济因素 区域经济学认为,某一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受制于区内和区外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差异及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增长过程和结果,造成地区发展的差距。但主要是体现在生产要素因素差异。特别是投入差异引起的增量差异,是导致地区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原

14、因。 1资本投入。资本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物质要素。反映6资本投入的两个主要指标是投资规模和投资率。从投资规模上看, 1987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11738 亿元,中部地区的投资额是东部的54.8%,而西部仅为东部的39%,到200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到 276769 亿元,中部地区为东部的 39.2%,西部仅为东部的29.1%,分别下降了个 15.6 百分点和 9.9 个百分点; 从投资率上看, 1987 年,西部为 27.2%,分别比东部和中部低 6.5 和 1.1 个百分点,到2000 年,西部的投资率开始高于东部,但中部比东部仍低 2.8 个百分点, 中部明显塌陷

15、。 投资规模小和投资率低是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形成中西部投资规模与投资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要素的跨地区流动。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部地区由于外资流入规模巨大,一直处于资本净流入状态。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广博,就是加上外资后,资本净流入的规模也不大。因此,资本投入差异是地区发展差异明显扩大的重要原因。 2劳动力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总是流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地区,劳动力流动不但为流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使之保持较低的工资成本和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提高迁徙者和流出地的人均产出水平,改善资源配置状况,有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缩小地区间劳动力的报酬差距和人均

16、GDP 差距。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跨省流动90%来自于中西部;从流向上看,80%流入东部地区。劳动力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不仅为东部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增加经济系统的劳动7投入,而且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他们又给东部地区创造了大量额外的产出。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东部流动,在增加东部劳动投入的同时,也对东中西部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表明,从受教育程度看,东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平均一年以上;从教育经费投入上看,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也较大,西部仅相当于东部的 40%左右。 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所占比率(%)54.351.324.527.521.221.20.010.020.030.040.050.060.02005年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我们建立了两个计量经济模型,证实了地区差异在我国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