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08419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及其实施建议解读,东湖区教研中心 肖贤 2012.6.18,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一、我们强调的课程定位,从课程性质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课程形态看:综合课程。从课程理念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从课程顶层设计看:“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从课程目标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二、修改标准的主要依据,2003年,国家发展和

2、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而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写进大会报告;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尽管修订课标的背景更加丰富,但是基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的

3、振兴”的时代要求没有变。因此,课程改革的方向没有变,基本理念和目标没有变。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依然是坚定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力求为我国在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打好基础。,三、“品社”课标修订原则,“一以贯之,坚持课改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回应时代挑战培育现代公民”,1.强调公民素质的的时代性,标准修订稿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

4、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品社”课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型综合课程。“健康成长”的基本内涵,就是成长为“健康的公民”。,一方面, “品社”课强调公民素质的时代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作用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 “品社”与“品生” “思品”课相比,更侧重于把公民素质通过学生的社会

5、性发展落到实处,进而有效实现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句话的主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既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归宿。 “品社”课的“本”,只能是学生自身。强调“本”,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生活本身。,3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良好品德是为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存在的,人们形成品德的一切条件只能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内容,并不一定都有价值判断的必要,有价值判断的内容则必须符合品德要求,进而形成一定社会中的价值观。总之,良好品德形成既然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

6、就必然寓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我们既可以从中找准学生的课程位置,也可以据此有效地积累作用于公民素质的学生的社会经验。,四、“品社”课程标准修订在哪里,为什么这样修订,1。课程性质更明确、清晰在”课程性质”部分突出了德育核心的课程理念,增加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具体陈述,使课程性质更加明确、清晰。在“课程理念”部分,增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内容,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既与“品生”有区别,也突出了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语中的地说明了课程的基本任务。,2. “课程目

7、标”更为精准、合理且具有操作性。,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修订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长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总目标 更简洁),我们首先根据国家确定的课程主旨和目的拟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再据此思考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最后选择和确认相关的知识。我们放弃“知识是基础”的传统课程观,是因为“品社”是非学科课程。更重要的

8、是, “有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这三项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截然分开。,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稿)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修订稿)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实验稿)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修订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能力”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能够初步认识

9、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将第二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容,降

10、低难度,易于教师把握。,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稿)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修订稿)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实验稿)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修订稿)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 .“课程内容”部分力求明确,可行,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在难度上降低了,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等;增加了知荣辱、懂得感恩、有知耻心等品德教育要素;还对六个板块题目做了修改,使其更体现学生主体

11、。更突出课程性质。从总体看,实验稿中的56条内容,调整后是52条,每条内容相对单一、具体,便于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帅准确把握。,六大板块我在成长我 的 健 康 成 长;我与家庭我的家庭生活;我与学校我们的学校 生 活;我的家乡(社区)我们的社区生活;我 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走近世界我们共同的世界。,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能力为重 知识为基础,4.“实施建议”部分则重在精细化。目的是明确方向、便于实施。,一是细化五条教学建议的表述,在内容陈述中加入案例,以便更清晰地说明教学方向、原则、方法和策略。比如,不仅列出了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而且对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

12、做了具体说明,其目的是:要求指导老师熟悉和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品社”课已不同于传统的“思品”,进而体现“品社”课特有的学习价值。,二是在评价建议部分删除了原则性表述,使评价内容具体化,让老师对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一目了然。对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建议,也采用了同样的思路。比如,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改为“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将“评价内容”改为“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增加“评价的实施和反馈”。其目的是: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力图使评价引导“品社”课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它成为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手段,促进“品社”的教学方式、

13、学习方式有根本转变;提倡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要求以尊重所有学生为前提,实现旨在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评价方式方法。,概括地说,实施建议部分凸显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位置,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品杜”课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诸如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参与中学、在探究中悟、在沟通中会、在交流中思;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形成有效的对话,在对话中增进了解和理解,在互动中产生问题意识,进而发展他们多样的实践能力,培育基本的创新精神。诸如评什么、怎样评的问题,强调评价应促使学生产生多样的看法。为此,教学理应去激发学生有多角度、多方面的想法。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知识,而是学生的全

14、面能力;不是学了多少,而是其中有多少能够转化能够为实际行动;不是只会随声附和,而是鼓励有个性的表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解读1,教学部分的修订重点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充实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拓展教学空间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

15、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探究学习,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

16、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佳。老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老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