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文档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35303863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9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基本问题 (选择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何者第一性内容:何者第一性有无同一性有无同一性 两个方面: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2、标准。 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 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 属于可知论; 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 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为, 属于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 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

3、是理、理念、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神、神灵、上帝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 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心灵、意识、观念、精神、意志、感觉、知觉的是主观唯心主义。 注意名言警句 5.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与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哲学史上的二元论, 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 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辩证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

4、朴素辩证法; 第二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5、马哲产生的根源:、马哲产生的根源: 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 思想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者之间既有区别 (对立) 又有联系 (统一) 。二者的区别: 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 方面或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二者的联系: 每一时代的哲

5、学都以该时代的具体科学为基础, 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和原则; 哲学所概括和总结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又可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 7、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8、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物质和意识二、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一)物质 1、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现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信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的定义、运动的定义 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

6、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4、静止、静止 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形: 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其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其二,运动静止相互信赖,相互渗透。 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上,我们既要反对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动论, 又要反对否认相对静止

7、的相对语言和诡辩论。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5、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基础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二个特征:联系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是唯物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3、矛盾(重点)、矛盾(重点) 1)

8、同一性 (简答题: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含义: (1)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 2.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内部矛盾(内因)是发展的根据 外部矛盾(外因)是发展的条件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 普遍性(已考过普

9、遍性(已考过 2 年)年) 时间上普遍存在: 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在) 空间上普通存在: 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所不在) 。 4、特殊性、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5、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的不平衡性 是指矛盾对立双方必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必须坚持 “两点论” 和 “重点论”的统一。 6、度:、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质和量的临界点 7、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

10、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观、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点 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 3)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片面性。 方法论意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0、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四、实践和认识四、实践和认识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实践具

11、有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简答题)答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5、认识的形式、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首先,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其次,二者是

12、相互渗透的。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6、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亦称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7、 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首先,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 方面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认识还有待于扩展。其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一定程度、一定

13、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 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出过论述题) 五、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五、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结构 1、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4、实体性要素:指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三个物质要素。 5、非实体性要素:教育、管理、科学技术 6、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7、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实质:剥削) 。 8、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

14、:一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 另一部分是思想上层建筑。 9、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10、国家本质上是暴力机关。 11、 国体与正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体决定政体、 选择政体, 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2、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13、 (简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立性主要表现在: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

15、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六、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 (简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力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扛杆;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2、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答或论述)造者(简答或论述)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

16、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又称群众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主张少数天才、帝王、英雄是历史创造者和主人的英雄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群众观点即: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动用, 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3、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 第二篇第二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程和理论成果 1、选择题: (1)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 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