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及练习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167204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133 大小: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及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及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及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及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及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及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及练习题(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 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 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 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 被称为“泥板书舍” ,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

2、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 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 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 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 育的起点。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文士教育一般 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 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 己的学校

3、。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

4、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其 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再 生”人。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 ,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 主宰。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 。与婆罗门教的 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 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

5、学 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2.佛教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 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 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因为,第一,他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 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第二,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各尼亚平原。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斯巴达 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

6、西人(perioeci) ,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helois) ,为了 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1)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斯巴达立法者为了适应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军人为唯一目 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 (2)斯巴达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斯巴达的儿童在7岁以前主要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 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 、神话、传说。 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ephebia) 。年满20 岁的公

7、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与绝大多数古代国家不 同的是,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通过以上对斯巴达教育的分析,可以将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斯巴达人把教育 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 一代;第三,整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第四,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 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第五,国家注意女子教育。 总之,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片面的。 不过,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用来防御和增强斯巴达国家的实力,维护公民 的地位,这在当时是成功的。

8、 2.雅典教育 雅典原是阿提卡半岛上的一个城市的名称,从公元前594年至公元前593年梭伦(solon) 改革开始,中经前509年至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 主民主制度过渡。这对雅典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1)雅典教育的目的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它不仅 要把他们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 和商人。 (2)雅典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 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

9、弦琴学校学习。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 在弦琴学校和文法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 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第一,它把国家的意志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 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第二,它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雅典的教育制度和 教育理论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威力而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 古典时代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10、段。 所谓智者(Sophistes,又称诡辩家) ,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派的出现在希腊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智者们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扩大 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因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第二,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 了教育内容的范围。第三,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 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 真正成型。这主要表现在,希腊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已由智者提

11、出,并在不同 程度上作了理论的探讨。简言之,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 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向东扩张,先后征服了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 埃及和印度(部分地区)等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军事帝国,开始 了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新时期。在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变化呈现出明显不 同于古典时期的特点。 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 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第二,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向东扩张,先后征服了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 埃及和印度(部分地区)等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军事帝国,开始 了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新时期。在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变化呈现出明显不 同于古典时期的特点。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 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 第三,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第四

13、,在希腊化时期,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 视。第五,希腊化时期教育中真正得到发展的是高等教育。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 ,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 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 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 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1.教育目的论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 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14、。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 其无知” 。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 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2.德育论 “德即知识” (Virtueis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 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 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 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

15、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 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 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智育论 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 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智慧即德行(知识即道德)的论断在教育实践上有重要意义。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认识, 对于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因此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 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知识即道德的观点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

16、德。 “说美德就是知识,这是不对的;但是说美德不能没有识见(不能没有知识) ,这句话却 有道理。 ” 4.“苏格拉底方法”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 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 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 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 出来。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2、定义。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 ,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 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