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提纲删节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013648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提纲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组织行为学提纲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组织行为学提纲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组织行为学提纲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组织行为学提纲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提纲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提纲删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 - 1 - 第1 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一、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下马看花一切外显的活动。 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四、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 (

2、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六)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

3、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二、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 1、多学科相交叉性。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上所组合而成的新学科。 2、多层次相交切性。这种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三、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四、组织行为学的应用性 组

4、织行为学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实际是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管理人员处理人的问题时,必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组织人事政策。 第2 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如下六个主要特性。 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六、对未来的预见性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一)观察和实验(二)分析和评价(三)预测和推断

5、(四)检查和验证 二、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研究理论和模式(三)形成假设(四)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五)实地观察和实验(六)说明研究结果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者组织的一个或者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以观察者的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观察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有以下两种分类。 第一种是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 第二种是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

6、法与控制观察法两类。 三、心理测验法 四、调查法 : (一)面谈法(二)电知调查法(三)问卷调查法 五、实验法 :(一)实验实验法(二)现场实验法(三)准 实验法 第3 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一、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 感觉 :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社会知觉 :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众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自我知觉 : 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

7、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三、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的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五个阶段。 1、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 2、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 2)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1)知觉防御:防御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2)首因效应(成见):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4)投射:投射就是以已度人的思想方法。 四、知觉差异与管理 (一)X 理论与Y 理论 领导的行为和作风对被领导者的影响作用,与领导人

8、对被领导人的看法有密切关系。 X、Y 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被领导人的理论,也就是按照领导人对被领导人的不同看法采用的不同领导方式和 领导行为的理论。 Y 理论的要点是: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 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 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相结合 的; 人们愿意衽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作是一种最大的奖酬; 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2)相应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 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和富有意义的工作,把每个人的智慧能

9、充分发挥出来; 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 我实现的需要; 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 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 总之是用“启发与诱”代替“命令与服从” ,用信任代替监督,用 “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 。 (二) 归因理论 : 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第4 章 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第一节 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一、创造性行为的概念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所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

10、出前所未有的并且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 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1、首创性(不是重复)2、有用性3、适应性4、主动性 三、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1、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2、科学发现型的创造性行为3、艺术塑型的创造性行为4、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1、科学发现型创造性行为;2、技术发明型创造性行为;3、艺术塑造型创造性行为;4、组织管理型创造性行为。 第二节 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 (一)企业与任何类型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要创造性行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和

11、任何组织面临各种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更为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创造性。 2、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和各类组织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不能单靠体力的拼搏和积极性的发挥,而且还靠人的创造性的开发产生创造性行为。 3、企业的发展变化,靠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只能引起量的变化,而靠人的创造性的开发却能引起质的飞跃。 (二)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 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这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就需要摸索,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 (三)为把中国建成更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速提高我国在全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需要创造性行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

12、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四)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人类是断进步的,创新行为是不断涌现的。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就是一部创新史。 第三节 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牲的自我培养和测量 (一)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 :1、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 2、善于发现问题;3、勤于思考;4、富于灵活性;5、善于应用;6、怀有好奇心;7、充满自信;8、坚持独立思考;9、勇于坚持到底。 (二)创造性潜能的测量 :1、RAT 和TTCT 测量法;2、测量的效果;3、培训的效果。组织行为学 - 2 - (三)组织环境 (客观环境): 1、要有一种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 2、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 3、要

13、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5、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 6、要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 第5 章 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 一、事业生涯的概念 : 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二、事业生涯设计的概念 : 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 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三、事业生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效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个人

14、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 一、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石; 二、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 三、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五、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和开发计划; 六、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第三节 事业生涯管理 事业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 : 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话和监控的过程。 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1、鼓励和指导职工进行事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2、监督职工

15、事业计划的执行,并及时向职工反馈信息; 3、在招聘和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现有职工的事业计划情况,也要考虑到新员工的职业期望和兴趣,更要考虑到组织的要求和所提供的事业发展途径; 4、人力资源的配置也需与事业设计和规划统一起来; 5、定期的绩效考核和主人是对员工事业计划的监控; 6、组织必须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开发活动。 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 1、个人和组织必须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 2、必须有高质量信息管理工作; 3、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因为事业生涯发展道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四节 事业生涯的选择 一、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 1、事业生涯的选择首先要

16、受个人条件的影响,如本人的潜力如何、局限性如何,包括本人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特长等; 2、事业生涯的选择要受到父母的影响; 3、事业生涯的选择要受到朋友、同辈群体的影响; 4、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5、学校教育对职业选择也有直接影响。 二、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方法 (只涉及职业锚) (1)技术职业锚;(2)管理能力职业锚;(3)创造性职业锚;(4)安全感职业锚;(5)自治独立职业锚。 第五节 事业生涯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 一、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 1、纵向的变动: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等级职位和升降。 2、横向变动: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3、向核心的变动:向核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 二、整个生涯的阶段划分 1、按个人生命周期划分 (1)成长阶段;(2)探索阶段;(3)创立阶段;(4)维持阶段;(5)衰退阶段(65 岁以上) 。 第六节 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